2006年5月4日 星期四

談尊重

古典與爵士之間彷彿有一條鴻溝,常有人搭橋將兩邊的距離拉近。
以這種思維出發,最有名的例子該是藍色狂想曲吧。

以古典音樂式的思維,這首名曲的評價不高,
常常演奏它伯恩斯坦便說過:「只是將散亂的樂念糊在一起罷了。」
「號稱」爵士樂與古典樂的「初次接軌」就在這種尷尬的情況下作結。

然而,這條鴻溝真的存在嘛?對某些音樂家來說似乎不是這樣。
米堯的「世界創造」,就是這樣的作品,
爵士樂的原始精神不正是其中處處可聞的「因為blue,所以要歌唱舞蹈」嘛?
在明快的節奏旋律深處的需要細聽的聲部技巧,卻又是古典傳統所養成。
持續聆聽著,鴻溝彷彿不復存在;啊不,說不定那便從未存在過,
只是愚痴的討論者如我等在心中深掘而不自知。

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滿載感傷與活躍的情緒;
富蘭梭瓦的電影配樂富含頹廢與任性的灑脫。
它們完成了當年藍色狂想曲未竟之功:爵士,有型有款。

Rene Urtreger(不是鳥吹哥,是烏吹哥)是個多麼棒的鋼琴家,
細緻流暢,樂思豐富,他的琴藝超越許多樂迷對爵士鋼琴的既有概念,
使得他更像個古典鋼琴家,而且是非常好的那種。
這段要表達什麼呢?

為什麼「古典鋼琴」跟「爵士鋼琴」要分開學?鋼琴,不就是鋼琴嘛?
第一次看到音樂教室的招牌就想問這個問題了,可惜沒有解答。

聽過Stefano Bollani(勃拉你)的協奏曲吧?
當初有爵士樂迷說「這不是爵士這不是爵士,嗚哇!」
不過細聽便知,處處都能發掘到變奏、發展與即興的巧思,
它是用爵士精神寫作的古典樂,也是用古典技法寫成的爵士樂。

能方便地聽到這些音樂真好!

是很好,不過正題是尊重,跟這有啥關係?

有!

鑽入爵士樂最深處學習其技巧與精神,用最細緻的態度將它演譯;
無論面對著古典還是爵士,都用自己最精鍊的技術演奏。

「嚴肅地把它當成一回事」,就是尊重。

能聽到尊重古典,也尊重爵士的音樂,再說一次,真好。

6 則留言:

petitmm 提到...

哇!!!

小護理師大膽的預約了!!!
真是豪邁!

期待中 :)

題目聽起來就非常有趣!

林主惟 提到...

真期待有趣的療程。

林主惟 提到...

若要講爵士樂與古典樂的「初次接軌」,大概可以上溯到法朗克的小提琴奏鳴曲,不過,那是法朗克他老人家強烈的個人風格創造下,一次富有「藍色」味道的巧合。再來是德布西,他自然是聽過藍調音樂了,在他的幻想曲和兩首狂想曲中,已經捕抓到爵士樂的靈魂了,拉威爾更是乾脆,小提琴奏鳴曲中有個樂章直接叫做藍調,然後是米堯,據說蓋西文聽了他的世界創造之後嘆道,原來爵士樂可以入大雅之堂,於是我們有了藍色狂想曲。

我認為嚴格的來說,第一首爵士樂的古典樂,是「世界創造」,蓋西文的藍色狂想曲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都遠遠不及,因為,蓋西文寫出爵士情調,米堯卻寫出了爵士精神。

林主惟 提到...

在台灣,爵士樂似乎與輕鬆無負擔是同義詞。

歐洲爵士總被批評為太搶眼、存在感太強烈,所以,有些音樂類型的音樂家們就是應該做些連他們自己都會沈沈睡去的音樂嗎?是這樣嗎?

林主惟 提到...

也對!

療程要繼續喔!

petitmm 提到...

摔角手小護理師的題目取的真可愛

熊熊看到讓我愣了一下說! :p

不過提到的東西真是太有趣了!!

或許我們一直以為爵士樂是一個音樂的斷面
就像現在古典音樂也便成了一個音樂的斷面一樣
甚至
古樂,各個不同時期的樂派也都被切開來了

像是分大餅一樣

我們分解了前人的想法
更謀殺了屬於自己時代的精神

感傷似乎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