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7日 星期一

捷運廣告笑話一則

每天在捷運站,總會看見這個衛生署的宣導廣告,不知是哪位專家的手筆,看了不想自殺,卻很想把他宰了。

可能他的本意是講個高級笑話,讓大家開懷大笑,就不會去自殺了。




【珍愛生命─別輕易跟生命說再見─走出憂鬱、迎向陽光、邁向健康】
自殺防治四撇步:
撇步1—保持心理健康
撇步2—減輕壓力
撇步3—留意蛛絲馬跡
撇步4-伸出雙手,播下希望

2006年2月26日 星期日

凡稚隨筆(7)給我的親密戰友

本來是想回imp的留言
打來打去又是一堆勞騷
不過也是最近心情的一點記錄
就po出來了~

大家忍耐點
黑暗就要過去
希望我過不久就能重見光明
到時候就不會碎碎念了

---------滴咕滴咕分隔線---------

鋼琴是彈琴的人的親密戰友
就跟所有學習其他的樂器的狀況一樣
就像音響也是聽音樂時的親密戰友一樣

但是鋼琴家比較慘
因為不能把自己習慣順手的樂器到處帶
所以就要隨時隨地都能隨機應變
必須用自己的耳朵不停的思考要如何因應樂器的特性轉換自己的動作
而且就算碰到爛琴也得盡全力捕救
盡量做出好聲音

有好琴當然好
但是用y牌也得彈出史坦威的聲音這才是功力 (謎一般的y牌又出現了~)

我很怕聽到有人說只有好樂器才能學音樂
或是要到某某等級的琴聲音才夠好
音樂的教育應該是所有對聲音本能的全面性訓練
而不是碰到好琴時才會彈琴
更不是只有貴族才能訓練出好音樂家

買琴或是挑樂器時
真正要小心的是不要碰到那種會把夾板硬說成原木
裂縫硬說成花紋的不實在狀況
其實對像我這種沒錢的角色就足夠了

但是跟聽音樂一樣
都是耳聽為評
有機會都該多試試
我不會因為不喜歡y牌的聲音就不試他
其實他還是有好處--穩定
特別是在台灣溼度變化很大的詭異狀況
他的不敏感有時反而是優點
相對的好琴有時就像是風溼痛一樣
溼度太高或是太乾都會讓人立刻發現聲音走樣
觸鍵走樣
重點是好琴沒保養也會變廢柴

以前彈過快變廢柴的貝森朵夫
到法國後也彈過pleyel的廢柴平台
真的很叫人難過
除了標誌還在
再不照顧也只能當柴燒
邊彈邊想掉眼淚

在台灣常看到的現象是琴買了就算了
八百年不會調一次音
也更不會注意溼度的控制
其實對琴的殺傷力很大
特別是幫鋼琴穿外套的這件事

其實琴是需要透氣的
灰塵擦掉就好
不要讓鋼琴的溼氣悶在裡頭發霉
更不要把鋼琴套著外套彈
聲音都悶在布裡
不可能正確的聽到自己做出的聲音
(完全讓我想到奶奶家那台琴的慘況!!可是對他們來說那才是保養>.<)

彈琴是為了讓自己能享受演奏音樂的美妙
而不只是動手指練習!!@@

2006年2月24日 星期五

附庸風雅-Fazioli試彈

既然法國小馬很用心的寫了試彈Schimmel的經驗,我也來寫寫過去幾次試彈的感覺好了。

我個人對於各種鋼琴都無法抗拒,從三十年的Yamaha教學琴、大陸的珠江牌,到全新的Steinway & Sons演奏琴都一樣,每次看到不同的琴就會想要試試看會是什麼聲音。對我來說,嘗試著了解並且運用不同的琴是一種學習的經驗,而透過不同的琴所彈出來的聲音也更能夠產生不同的悸動。

所以在國內,我遇到可以試彈的樂器行就會彈個一兩首,也曾經去功學社和Bosendorfer的代理商佯裝要買琴(不過這種招數不能常用,會被認得),有朋友要買琴的時候更是快樂,可以名正言順的試彈一個下午。

出國的時候更是不客氣,我會千方百計的找尋當地比較大的樂器行,對我來說,那可是比吃當地美食更重要的事情。

而跟Fazioli相遇的經驗,總共有三次,兩次在美國,一次在英國。

第一次試彈是在Fazioli是在英國,當天同樣的空間裡頭,有Fazioli, Petrof, Bachstein, Steinway & Sons, Pleyel, Bosendorfer。那時候第一次接觸Fazioli,對他的特性還不是很熟悉,一下手被音量嚇了很大一跳。以同樣的大小來說(七尺),Fazioli的觸鍵比Steinway & Sons要重些,反應也要快一點,琴鍵的密度和靈敏度也相當優異,但是聲音相當不容易駕馭,一開始真的很不習慣,那種窘境跟我第一次彈大鍵琴有點類似,雖然同樣是那幾個鍵,但是反應卻相當的陌生。

那個空間並不算小,平台大概擺了十台,每台之間大概有50公分到一公尺的距離,還有十來台的直立式,但是Fazioli的聲音很明顯超過空間能夠承受的範圍,即便輕輕的敲下去也會有相當的音量。

音色上則十分的有趣,Fazioli的低音相當的令人著迷-低沈、快速、冷靜又清晰,而整體的音色雖然偏亮,但是質感甚佳,其純粹而明晰的共鳴尤其是一大樂趣,而各種音量下的共鳴都相當一致也是一大特色,一般七尺大小的平台在弱音量的時候多少會有些共鳴不完全的段落,Fazioli則沒有這個現象。只是一則由於空間,一則是Fazioli本身的特性,使得整體的厚實度不足(我個人偏好溫暖有肉的聲音),但是其高貴細密的聲響確實讓人回味。

不過靈敏和大聲對於無法控制的人就是個大災難,那天另一位英國人在試琴,他是彈爵士樂的,在旁邊Steinway & Sons或者直立式的琴上面都還沒問題,遇到Fazioli就完全不行-不管他怎麼彈,聲音都顯得很過於躁進而無法專注,那種感覺就像是琴聲一直從他手中溢出來,對於聆聽者而言是有點疲勞的。

不過真正讓我對Fazioli留下深刻印象是在舊金山的時候,那次所到的鋼琴店是灣區數一數二的,裡頭平台擺了十多台,每台的距離都超過兩公尺,而直立式則是超過二十台,距離也都相當寬闊,更重要的是,空間的高度差不多是六公尺,在這樣寬闊的空間裡頭,我遇到了十尺的Fazioli演奏琴。

那次的過程相當有趣,我一開始進去的時候,有兩個女生在那邊試琴,而我一眼看見的是擺在後面略微墊高的位置上的十尺Fazioli(牆上面還掛著跟琴一樣大的Fazioli旗子),可是因為那個擺設太像展示用琴,心裡並不是很敢真的去試彈,只坐到旁邊六尺的Fazioli上。

(題外話:我在等另外兩位女生試完琴的時候在跟我姊姊聊天,對話像這樣:

我:那兩個女生彈的真是…嗯…都用摸的,聲音都浮在上面,又不穩又斷,還會打滾
姊:她們黑頭髮的欸,你要不要小聲一點
我:沒關係吧?灣區這邊黑頭髮的多的是啊…
老闆走過來:May I help you?
我:Oh yes. May I try this piano?
老闆:Sure. But please wait for them. Where do you come from?
我:Taiwan
老闆:Really?! They are also from Taiwan.

姊姊馬上滿臉黑線…)

結果,我開始試彈了一小段,老闆就走過來,說

I believe you will want to try that one (指著那台十尺的Fazioli)

他都這麼誠心誠意的問了,我當然就毫不客氣的答應(哇哈)。

坐上那台琴的感覺是很可怕的,一來十尺的平台真的很巨大,二來地面比其他地方高,有點演奏的味道,店裡頭又還有幾組客人。但是既然上來了,就得硬著頭皮彈。所以,心一橫,彈貝多芬的離別奏鳴曲第三樂章。

然後就吃了一驚,而且是非常大的驚嚇,因為音量和力度幾乎可以說沒有限制,用多少力度出來就是多強的聲音,而琴鍵的重量和觸鍵的深度則完全不是七尺的Fazioli能夠比擬的,琴鍵回彈的速度也幾乎是貼著手指般的快速。

經過了一小段適應期後,開始試著讓自己去利用這樣的音量做出更多的可能性-拋的更誇張的線條、更劇烈的情緒對比、更密集的感情、更持續的強音。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感受到真正演奏琴的魅力,也更覺得自己平日的訓練和基礎不足。些微的瑕疵在直立式上面還比較能夠容忍,在這裡則是只要手指稍微的鬆一下,聲音就不見了。

接下來就不可自拔的彈了貝多芬悲愴的第二樂章、舒伯特第三首和第四首即興曲、蕭邦的夜曲和波利露、莫札特K310和K331的奏鳴曲,隨著手指比較暖活,彈出來的音色厚度和密度也可以開始增加,但是Fazioli彈起蕭邦的夜曲依舊詭異,彈起莫札特則是南控制得要人命。

可惜,畢竟是二十萬美金的琴,我不好意思彈超過半小時(老闆還問我要不要幫我運送到台灣),尤其我姊姊臉皮特薄,我彈貝多芬她就躲遠遠的,所以彈完這些就下來(順便讓手休息)。接下來,好玩的事情發生了,我不管彈什麼琴-Steinway & Sons, Bosendorfer, Pleyel, Fazioli,這些小型的平台都變成用摸的就有聲音,我好像完全不需要出力…

那時候才領悟到,原來剛才的Fazioli琴鍵這麼重,重到這些琴都像Yamaha般輕飄飄的。

總之,很難得的經驗,只可惜沒有足夠的功力和時間真的將這台琴的特性好好發揮。

--
附帶一提,那天還試彈到1950年代的漢堡廠Steinway & Sons,真是有意思的琴啊…

給法國馬(斷背【三】)

原文在這裡:http://homepage.mac.com/pblandnet/blogwavestudio/index.html

今天一位老同學在MSN上面跟法藍西斯分享了一個發生在她身上有趣的經歷,內容是有關於法藍西斯一直還不克前往觀賞的『斷背山』,所以特別貼出來跟大家一起笑笑。

時間:今天下午。

地點:某語言補習班

主角:阿多仔A、B、C 與法藍西斯的老同學布貓

劇情描述:
  下午布貓她人雖然坐在法語教室裡,但是心卻早已經飛到了教室外。由於神遊太虛的結果,無意間竟然讓她聽到了教室外的走廊上有兩位阿多仔在對話,對話節錄如下:

 阿多仔A以很流利的國語問阿多仔B說:『聽說最近有一部電影--斷背山很好看,你有沒有去看?』

 阿多仔B馬上以很客氣的口氣回說:『沒有ㄟ,請問一下,如果沒有看過斷背(一)與斷背(二),直接去看斷背(三)這樣會不會看不懂?』

 此時阿多仔A的臉上浮出明顯的三條線,還有一隻鳥優雅的從他頭頂上飛過。

 說時遲,那時快。教室外的走廊另一頭這時候突然冒出一個德國佬--他是阿多仔C,他一樣以非常流利的國語來插話說:『我有看過斷背(二),非常好看喔!』。

 這個時候阿多仔A的臉上到底是什麼表情,已經沒有人知道了。因為坐在教室裡的布貓此時只能用她的額頭不斷的撞擊課桌,兩隻手還大力的拉扯自己的頭髮,這就是上課不專心的結果阿!平常習慣上課不專心的學生當引以為戒。

2006年2月23日 星期四

試琴小記-schimmel 189T



正如我最近一天到晚都在報怨
這幾天真的是讓人煩到家了!!
昨天翻來翻去
蘊釀了好久工作的情緒
沒想到琴行的老闆留了個言在手機裏
說有新的schimmel平台琴到了
呼呼
我當場鎮靜的囘電跟他說
最近工作太忙
我會找時間去看

沒想到悶了10分鐘後
我就受不了了!!!!
東西打包就走人
朝琴行邁進

進門老闆被我嚇了一跳
不過反正他早已經覺得我很好笑了
所以叫我把包包往沙發上丟就開始試琴


為了愛吃裝小意
我先坐到之前很動心的二手PETROF那
開始暖暖手
練練些有的沒的

完全不是有錢人的我
還是只能挑經濟划算的吧

玩了半小時
這樣的迂迴戰術終於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了
立刻轉戰schimmel 189T concert


真的是台不錯的琴
基本音色偏亮
但是平均度很好
剛下手的手感覺得觸鍵很淺
踏板也淺
蠻怪的

但是觸鍵的靈敏度非常的好
習慣了以後可以作出非常豊富的層次變化
真是愛死了
因爲很亮麗
彈蕭邦很好聽
轉彈德布西

突然有自己還不錯的幻覺
很久没碰音都快掉光的曲子
没想到順著很美的音色
居然就這樣彈完了!!!!!!
心情大好


屁股一點都不想離開椅子
真是台好琴
除了低音老闆顯然懶得好好調
聼不出來是啥鬼音以外
其他的表現都很不錯

時間飛快的過去
居然混了快兩個小時
而且超幸運沒別的客人
免費彈到爽

後來再轉彈之前試過的PLEYEL
觸鍵有點鬆
琴音也有點尖
當然比起隔壁Y牌來説是好太多了

老闆走出來後跟我說
你真的很大小眼哦
彈PETROF時就隨便彈@@
被抓包了

不知道有好心人願意幫我把他打包帶囘家嗎?


就這樣混了快3小時

又要來反省了

2006年2月22日 星期三

空中樓閣.一日遊

2/18,距離原定開張的日子,已經遲了三天(笑)。

剛好我因為陪考而上來台北,
剛好我突發奇想call了imp,
剛好imp的手機就這樣通了,

啊,感謝主。

只是幫忙搬個櫃子,就聽到快九點,哈,好賺好賺。

先談有形的器材好了,imp沒作什麼調校,
只是很基本地把Offrande擺開兩公尺(imp指正:不得低於兩公尺半。),
稍微tone-in,光是這樣而已,在那個略與一般客廳齊大的空間裡,
已經發出相當結實的聲音, 而且竟然有新天新地最好狀態的7成表現!

當300B只用當代牌電源線,而小藍光未上場,就有這樣的水準,
這新空間非常值得期待!

今天聆聽的主角是來自瑞士的Cascavelle,但這是壓軸,先跳過。

漫談Label Bleu、Sketch、CC Production:
三個規模不一,但我都很喜歡的爵士品牌,同一間錄音室,同一個錄音師,
仍然展現三家三樣的風貌,但都是好爵士UREYYYYYY

以作風的自由度而言,Label Bleu是三家當中規模較大的,
還為旗下的出版做了風格區分,給樂手自由發揮的空間。
CC Production的規模最小,出版多圍繞著主力樂手Bertrand Renaudin,
但因為Renaudin喜於嘗試多種風格,故雖然發行不多,但相當率性多變。
而Sketch有一個很酷而有自我方向的製作人,所以樂手也受到製作人的影響,
輕易地呈現出"Sketch Style",張張都很精緻。

嗯,今天imp的系統很適合聽爵士喔,
Stefano Bollani鋼琴協奏曲的主題旋律曾在我腦海徘徊一個多星期不肯走,
再次聽到的感覺,oh,不愧是最高級的義大利芭樂王子!
.
.
.
.
.
.
差不多該來進入Cascavelle的世界了吧。
這回imp精選了二十品進來,實際上Cascavelle便有近兩百的出版,
其中最令人振奮就是杜梅、柯拉德跟瓦隆尼亞皇家室內樂團的新錄音,
杜梅的確恐怖, 而一向被低估的柯拉德也有真正不俗的表現,
蕭頌被他們演奏得好煽情啊>///<

恐怖歸恐怖,已經八十餘歲的Aldo Ciccolini,給我的感覺更勝一籌。
生為義大利人,但一生都在法國,蕭邦夜曲的錄音訴說了他的領悟。
只聽了幾首,我就感受到Ciccolini平凡而不凡的實力,
他用純指力展現了閃耀的音色,那柔軟而均勻的琶音,是法派的真功夫。
拿另一位八十歲老人:Arrou的夜曲錄音來比較,
對這個版本,普世都給予"枯淡"的評語,但在Ciccolini的面前,
Arrou版像是帶著滿臉油光,做出僵硬表情的老者。
從技術觀之,Ciccolini保持了更全面的狀態,不帶多餘表情,
專心一意純然呈現的詮釋,Ciccolini讓夜曲典雅了!

雷翁哈特女士的古鋼琴呈現出另一種典雅的風味,
沒有現代鋼琴不可避免的油光,使得音樂的"味道"變得精純。
這麼純真的音色,聽來毫不刺激,你可以像當時的貴族一樣,
邊聽邊做些別的風雅調情;但當你"稍微地"專心聆聽,
就會被精巧而高雅的音符排列給吸引住!

新錄音驚訝,舊錄音便是震撼!
Marguerite Long的藝術濃縮在四張CD裡面...
貝多芬的第五號,被瑪格利特隆演奏出真正"樂聖"的味道,
第一樂章,只聽開頭一分鐘,琶音的最高境界就在這裡。
第二樂章的慢板美得叫人屏息!穩重步伐,是慢得無法再慢的雍容華貴。
可以想見第三樂章多麼地火熱而富啟發性。

拉威爾指揮拉威爾協奏曲,由瑪格莉特隆首演/錄的版本,嘿,還需要多講嘛?
而丹第的山歌交響曲也是逸品,帕瑞指揮拉穆魯,在mono錄音中音色仍精純。

拉威爾三套九張紀念輯,幾乎全是拉威爾在世時代的錄音,
有些曲目還有不同時期用以對照錄音,對拉威爾"不需詮釋,只要演奏"的要求,
誰遵從?誰不理?而誰真正明白?

令人震撼的是,Cascavelle在轉錄上的忠實,讓這些多是SP音源的老錄音,
不只具文獻價值,甚至能欣賞音色、層次與重量感。

然後聽蕾菲布,無論是巴哈、拉威爾還是德布西,
都是在無言中播放,無言中結束的,沒有任何言語該出現在這時候。

最後imp給我聽一張非常燒的皮亞佐拉鋼琴三重奏版。

我在聽爵士樂之前就先接觸皮亞佐拉,
"不是用手風琴演奏的皮亞佐拉"對我來說,很新鮮耶!
這組三重奏真的很炫,把已經非常煽情的Adios Nonino演奏得令人窒息,
Adios Nonino這首曲子,前前後後,直到皮亞佐拉自己最後一場live,
都一直是他最常演出的愛曲, 能把這首曲子演譯得不下原作,這三咖很成功!

然後...然後就打烊,回家了啦~


跟imp還有大家談天說地一直都讓我感覺充實而快活,
希望下次來台北的時候,空中樓閣有更多朋友,眾樂樂!

YOMan

2006年2月20日 星期一

凡稚隨筆(6)冰舞有感

今天晚上閒來沒事
打開電視來看看冬季奧運冰舞第二輪的賽程
結果不知道是壓力太大還是其他的原因
整場看下來大家都在摔
特別是來自加拿大的Marie France Dubrueil和Patrice Lauzon
無論是技巧或是流暢度都非常的好
有種特別吸引我的美感
可是在快近結尾時可能是Marie France手沒抓好
在吊著Patrice旋轉時整個人硬生生被摔飛出去
雖然撐完到最後
可是Marie France最後謝完幕後連走路都沒法走
有點難過
不只是因為名次就這樣掉到暫時排名第六
說不定第三輪的比賽沒法上場
真的會非常的可惜

(Marie France Dubruei 這次在第一輪的照片)

不過感觸很深的反而是在音樂上
大家一直很流行在討論某某音樂家的技巧如何
像是某人可以有超人的技巧所以可以應付某些曲目
對這樣的討論
我一直不知道要怎樣加入
因為光是“技巧“是啥?
對我來說就是個頭痛的難題
對鋼琴演奏來說
沒人規定8度音或是震音或是....的演奏方法非得怎麼彈不可
就像有人常說:手大的人彈琴比較吃香
這其實是很奇怪的說法
雖然說有些曲子的某些音真的要手夠大才能按的到
或是比較輕鬆
但是又沒人規定手小的人非得彈那些不可
真的非彈不可(想彈到死的程度)
那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變通

對我來說有彈性的手是好開始的條件
比起大小來說重要的多
不過要變成好的演奏家時
人的身體其實給了我們很多限制
有的人空間感不好所以大跳時跳不到
有的人天生就沒節奏感
有的人對臂部肌肉的運用沒法掌握
對我來說還有腳
要能對踏板左右開工
又要靈活又要分出細膩的層次
所以手大,好像沒吃香到哪去

技巧也是
好像大家到最後都變成在比快或是比大聲
但是快就是好或是大聲就是好嗎?
巧的是今天聽音樂時突然有了新的感想
先是很想多熟悉某位超火熱的鋼琴家
所以把他的一堆曲子拿出來耐著性子慢慢聽
(哇,有好多曲子還真是超久沒聽了耶~其實有點懷念)
但是他的特徵真的很明顯
雖然彈得很快音也很平整
但是很像是機器式的反應
按一下機器就敲兩下
在協奏曲裡特別的明顯
對我來說很容易就煩
反而是後來想到很久沒聽富藍索瓦的蕭邦練習曲了
拿出來聽聽
他彈得新式練習曲第三號(Nouvelles etude No 3 )
剛聽時覺得好慢
但是很特別的是左手有著很美麗變化的層次
比起其他的演奏家來說左手的部份比重大很多
卻像是夕陽的光輝一樣慢慢的把天空染紅
帶點爵士風
卻讓人覺得美極了的蕭邦

快或慢不代表美不美
“技巧“好也不代表有美感或是詮釋的好

同樣的錯音就像是摔了出去的冰舞選手一樣
在不彈錯音變成是先於所有音樂的基本要求下
我們一直習慣於不能出錯
摔了跤的選手就是不夠格
但是他們整場的表現是那麼的美
當所有的動作都像是呼吸一樣的自然時
我們就好像忘了自己的存在
只知道呼吸著
那甜美的氣息

當演出者完全投入時
一個不留神下手可能就是錯的
這是好的演奏家在現場演出時完全無法避免的事
但是如何維持住美感
讓演出能繼續下去這就要靠功力了
也該是對音樂家訓練的重點
但是我們卻在教育上卻反其道而行
死都不該出錯
於是大家都沒錯
卻大家也都不美
因為所有的心力都在把某個音死都要放在某個位置上不可

雖然出錯會讓人難過
但是彈出美麗的音樂還是會讓人快樂

要當一位好的演奏家
就必須面對自己所有可能的問題
不是光是技巧
任何身體或是心理的打擊都可能在意料不到的時刻出現

我很喜歡的鋼琴家H說他有次左手中指突然受傷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他一點一點的把所有的指法全部換過避開左手中指
彈完貝多芬32首奏鳴曲
在人生出現不得已時
你就得去面對
天才也是一樣


ps 1 法國的Isabelle Delobel 和 Olivier Schoenfelder目前排名第四
跳的很不錯,只是Olivier的黃頭巾一直讓我想到空手道....................在視覺上一直讓我想笑>.<


ps 2 富藍索瓦的蕭邦三首新式練習曲都彈得很特別,很有魅力,特別推薦2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