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1日 星期六

自由八卦區

我在想這會不會變成本部落格最受歡迎的一板呢?

我會把他放在右邊的連結區,方便大家找到。

總之,盡情的玩吧!

2006年1月19日 星期四

關於泰綺思的隨想

今天我心血來潮,找出了泰綺思。只想聽聽那段動人的冥想曲,我常戲謔的稱它為「從良心境」,但其實,我相當喜愛著它。

國中三年級時,一個死黨借給我他母親的收藏,裡頭就有這首曲子,它是如此隨性又輕佻地玩弄著聆聽者的愁思…大學之後我們各奔前程,其間幾次想要聯絡總不湊巧,最後一次我輾轉的、甚至特地拜訪了他的老家,只為了告訴他我大喜的消息,「喔、來要錢的?」這絲毫不像是玩笑語氣的一句話,深深傷害了我的感情。所幸我從不想沈溺於這無需再紀念的情分裡,這種鳥事,我早已釋之澹然了。

每每我說這首子所遇非人,這一段從煙花夢裡覺醒、欲一洗鉛華、懷著悔恨與對聖潔渴望的心思轉折,馬斯奈可沒有少了他的敏銳心思與妙筆生花,但那些手執弓弦或指揮棒的泛泛之輩,像面目可憎的老鴇們!不但將這可憐女子再次推向火坑,且戲弄得更加不堪。這豈不就是我們所習慣的「泰綺思瞑想曲」嗎?

約莫十年前一個版本實現了我心中的理想,那是被完全當作歌劇間奏曲來演奏、出現在一套歌劇全曲錄音中、沒有獨奏者名姓、卻像它原本該有的美妙那般美妙的演奏。唱片背面,我瞥見藝術監督的名字-Dumazert,剎時間,許多思緒又擁了上來,這老頭,買下這套唱片時,我還不認識他…

因為MALIBRAN,跟老頭開始通信,一開始我對此人一無所知、也毫無興趣,MALIBRAN的音樂內容與轉錄音質霸佔了我的全部心思,沈浸歷史錄音許久的我赫然發現到,在那古老的年代中,錄音並不因著文獻紀錄、而是為傳達真實的表演而存在!

不管寫了多少篇幅都只換來一兩句法文回信,這老頭並不討人喜歡,可我正巧相反,為了這些珍貴的史料,在沒有任何既有市場存在的狀況下,我成千的進貨,但這可不是砸錢套交情、冷酷的老頭也不吃這一套。我的某些觀點或問題必定打動他了、我想,除了表達音樂上的意見,某次我也指出他轉錄上的特點,並問道「能說說您的轉錄技術嗎?」「喔、是的,我很自豪,不過那是我的秘密!」瞧!真是個不可愛的老頭。

2003年的某天,因為得知某事,讓我驚訝的合不攏嘴,這老頭竟是我心目中遠超越卡拉絲與安赫麗絲、那聲音與面貌都與天仙一般的歌劇女神DORIA(1921)的丈夫,「喔!親愛的老頭、不、我可愛的Dumazert先生,我要簽名啊!」老頭回信中理都不理我,約末過了一個月,我收到了一件奇異的包裹,那是DORIA的數禎簽名照,還有扮演泰綺思、就是那套歌劇唱片的大型簽名海報,這海報已有將近五十年歷史了!

2004的某個夏日,我被告知他去世的消息。這個世界失去了一位活生生的音樂藝術資產。Dumazert先生死前受法國EMI委託製作的「法國歌唱家藝術」被少數愛樂者與收藏家視為珍品,但他晚年心力所投注、以文獻上傳奇女高音MALIBRAN為名的許多寶藏,則仍不被台灣愛樂者所認識。

嘿、這是我正在做的、不是嗎?既使場景終會更替、新人換了舊人,但永遠會有人記得音樂的熱情。

維也納愛樂

有人說他悶壞了,要我貼幾篇文章來樂一下,好吧!看看我當年在BBS放的這第二把火,直到今天,自己讀起來,還覺得暢快淋漓!

作者 (胡小玉),
標題 維也納愛樂
小魚的紫色花園 (Fri Oct 17 00:13:44 1997)

維也納愛樂是最有名的樂團。是的,它非常有名。我懷疑它的名聲已超越了它的藝術品質。

維也納愛樂的錄音很多,但鮮少能令我感動。它像一隻恆溫動物,難有上下五度的體溫差。也就是說,它缺乏投入的熱情,卻也不能在某些曲目中保持客觀的冷酷,它的個性就在它根本沒有個性。美其名是不管誰的指揮下都有一定的水準,但其實正如傑力比達克所謂「無可救藥的只擁有一種音色。」當然還是有庫那培茲布許這種指揮能使它拉出極美的音絲,但比例太低了。形成這種不冷不熱的音響的原因之一,便是呆板的演奏方式。仔細觀賞維也納愛樂的影片,會發現弦樂部的團員機械性的在每一個時候運用揉弦,這固然造成了一種溫暖的效果,但僅只於此,舉凡銅管、木管,在每一個樂句中都以唯一的方式演奏。有人以為中規中矩是德國樂團的特性,大大的錯了!德勒斯登、NDR、SDR甚至BPO都有著戴奧尼索斯的一面,但維也納愛樂永遠只是個膺品阿波羅。無知的人以為維也納愛樂運用傳統樂器是一大特色,殊不知每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樂團都大量的保留自己的傳統樂器,像法國號這種由來已久的樂器,光德國一地的各樂團所用的就構造不一了,維也納號的與眾不同又有何特殊之處?而這如果就是所謂維也納愛樂之音,豈不可笑?

維也納愛樂另一個為人所稱道的是它有「大師指揮的傳統」,其實這是一種邏輯上的吊詭。二次大戰時,有關日耳曼的一切都被神格化,指揮家與樂團也不例外,所以指揮維也納愛樂的指揮都是大師指揮,維也納愛樂的指揮就有大師的資格,如此的大師傳統豈不欺負其他國家無人,太過任性了嗎?

其三、維也納愛樂被視為德奧傳統的正統,但德國其他團與它卻有極大的不同,耳尖的人馬上可以感覺到,所謂維也納之音也是因此而得名,但維也納愛樂的華格納根本是不對味的!相信熟悉華格納歷史錄音或拜魯特實況錄音的人必定能贊同我的話,為什麼?當德意志帝國處於生產的極度痛苦時,維也納愛樂在奧匈帝國最後餘輝的奢靡圓舞曲中誕生,既保守又矯飾,完全是一個末日帝國的格調,這正是為何真正屬於維也納愛樂的不是大革命精神的貝多芬,而是保守而矯飾的布拉姆斯,這也是為什麼維也納愛樂只在一些形容偏頗的樂曲中令我感動的原因吧!

維也納愛樂集三千寵愛,沒有人發現它其實像隻諂媚的貴賓犬,卻空有貴族的假象。它的團員驕傲,卻又以美麗樂音賄賂著聽眾,但音樂不總是美麗,也不只訴說美麗。對於它近幾年來的退步,大家紛紛為其尋求說詞,前幾年的來台演出,我兩場都參與了,沒有一首曲子讓我有對焦的感覺,對於維也納愛樂骨肉的布拉姆斯,這樣的演出水準是不可原諒的!當然我也不能否認在每首樂曲結束前的三分鐘裡凝聚了的維也納愛樂是第一流的。而樂評家在不得不給予演出失敗的評價時往往怪罪於指揮,如台灣怪小澤征爾,香港怪普烈文,但他們分別與波士頓和倫敦合作時為何皆獲好評呢?維也納愛樂豈不是有對於任何指揮皆能保持水準的神話嗎?若這是一種對於中國人的輕視,那它的藝術精神在那裡?這又要如何自圓其說呢?

維也納愛樂是最有名的樂團。是的,它非常有名。但它的名聲已超越了它的藝術品質──許多許多。

2006年1月17日 星期二

尼采的幾段話

發 表 人: improvise
公告日期:2000/06/26

剛剛整理書櫃時,順手翻了一本尼采,哇!我有多久不曾再沉溺於這些「毒」中了,翻開它,心中彷彿同時揚起了官能刺激的緊張與淺淺罪惡感,天啊!呵!呵呵!哈哈哈……我決定讓大家一起讀一讀它。

3B2T,盡皆是古典主義者,但3B2T教徒卻是浪漫主義者,更精確的說,是後浪漫派、華格納派!而他們居然沒把華格納擺放進神祇的行列,不過他們所沉迷的,只是一種不帶歌詞的華格納音樂,我們將看見,華格那信徒的「病」與3B2T教徒的「病」有多麼相似。

「 他的藝術端給我們的地一樣東西就是一枚放大鏡:人們往裡瞧,人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裡的一切都變大了,華格納自己也變大了……一條多麼機靈的響尾蛇!他一生向我們搖響『獻身』、『忠誠』、『純潔』這些大字眼,帶著對貞節的讚美,他從腐敗的世界逃了回來!而他們對之深信不疑。」

如何?這豈不是3B2T教徒的「十誡」嗎?怎麼和華格納信徒如此相像呢?
下面我將文中的「華格納」改為「3B2T」,大家覺得如何?

「其一:凡3B2T無能之事(沒做過或做不到),均屬可鄙。
其二:3B2T還能成就許多事,但他們出於原則的嚴肅性而不願為之。
其三:凡3B2T所能之事,無人可以模仿,他們前無古人,他們(應該)後無來者,3B2T是神聖的!
這三個定理是3B2T教的精髓。
……中略……
他們的音樂不僅僅意味著音樂!還有更多的意味!有無限得大得多的意味!」

再一次我將原文中的華格納有關的字眼改成3B2T,請看下面這段話:
「3B2T教徒需要崇高、深刻和雄偉……中略……民眾(這裡指一般大眾)也同樣需要崇高、深刻和雄偉。這些人反正有相同的邏輯:『誰能使我們躺倒,誰就是強大的;誰能把我們舉起來,誰就是神聖的;誰能讓我們忐忑不安,誰就是深刻的』……而這便是激情的定義……」

天啊!我已經有多少年沒讀過這些東西了,而它居然和我所領略到的是一樣的,我說「音樂會自己告訴我真相」真沒有錯!

「在德國(台灣),人們在華格納(3B2T)問題上欺騙自己……德國人(台灣人)替自己塑造了一個華格納(3B2T),以便對之頂禮膜拜,他們從來不是心理學家,他們得益於他們的誤解。」
這些話中包含多少東西啊!「他們得益於他們的誤解。」
喔!多傳神多寫實!我希望大家能再三的讀讀它們,而我多麼希望能用這麼簡潔的文字表達我的意思,但台灣的這些高級知識份子根本不會欣賞咀嚼優雅深遠的文字,他們只會斷章取義、或根本亂扯一通,目的只是炫耀自己的知識和打倒別人。

「華格納的藝術是病態的,使麻醉和鴉片在藝術中……現在只有病態的音樂能賺錢!」

這段話就無法直接換掉名詞了,3B2T的音樂並不病態、不!應該說,並不全然的病態,但後浪漫派風格是病態的、就是尼采上文所講的風格,所以用後浪漫風格詮釋的3B2T是病態的,而這正是人們所要的,各位還記得我的「毒品」和「3B2T、顧爾德、拉赫曼尼諾夫信徒本質相同」的論調嗎?我和尼采所說的,竟是同一件事!

來看看尼采對比才的認識吧!一個現代聽眾眼中不入流的法國喜歌劇作曲家,卻是典型的法國作曲家,尼采從他聽見了什麼?
「昨天我-您會相信嗎?-第二十遍聽比才的傑作。我又是聚精會神、又是樂而忘返。我的急燥竟被戰勝,真令我驚異!這樣一部作品如何使人完善!此時一個人自己也變成了傑作,我比任何時候都真切的覺得我是個哲學家、是個好哲學家,那樣耐心,那樣幸福……
比才的音樂是完美的。它輕盈、柔順、彬彬有禮的來臨。它親切可愛、它不使人淌汗,『善是輕盈的,一切神物以纖足疾步』:我的美學的第一原理。這種音樂是調皮、精巧、聽天由命的(即”自然”);它同時仍然大眾化,它具有一個種族的(法國人)、而非一個個人的精巧。
它豐富、它準確。它建造、組織、完成。(喔!多麼”德國”)
最後,這種音樂把聽眾當做聰明人,甚至當作音樂家。(另一個面相:要聽懂的人首先要是”聰明”的聽眾、甚至是較”專業”的聽眾,也就是我說的”有本事的欣賞者”)」

下面這段至為重要:
「當這位作曲家向我傾訴時,我就成了一個較好的人,也是一個較好的音樂家,一個較好的聽眾。人還能用更好的方式傾聽嗎?我彷彿覺得,我參與了它的誕生,我臨危顫慄、又欣喜著這樣的遭遇,比才與之毫不干係,而且,奇怪!我根本沒有希求它、或者沒有意識到我多麼渴望它,因為當時有全然不同的思想掠過我的頭腦……可曾有人發現?音樂解放精神、為思想添上雙翼?……問題被解決,答案不期而至……我身在何處?比才使我多產,一切『善』使我多產。對於『善』我沒有沒有別的感激方式,也沒有別的證明方式。」

可怕!這話讓我一陣顫慄!我聽法國音樂十年體會到的就是這個,當然上面的話是非常非常精簡的,但在我看來,那是非深刻了悟者不能講的,請多想想這段話。
不、有些話怎麼想都無法抓住它真正的意涵,那是因為我們對話中所說的事物過於陌生,所以,要求沒有聽過二十遍「卡門」或相當的法國音樂的人了解這些是不可能的,我們會發現尼采形容比才的文字有多少被誤植到德國音樂上去,而那些根本就不是德國音樂的特質!把法國音樂的部份精華誤植為德國音樂的本質,再把後浪漫的缺失指稱為法國音樂,最後把華格納式的崇拜與激情訴諸於偉大的3B2T,今天的音樂欣賞就是這麼回事。

「現在只有病態的音樂能賺錢!」不是嗎?這句話居然存在了一百多年!

2006年1月14日 星期六

左小姐和右先生petitmm心得1

(音樂請聽下面左小姐和右先生一文)

這兩段音樂是很有趣的對比
看起來音極其簡單曲子其實越能看出基本的動作
和對曲子詮釋的深度

當然我手邊沒有完整的CD
只有檔案和電腦附的喇叭
所以在討論音色時可能會有誤差
請大家多原諒囉~

首先我想在第一首bagatelle op33 no.2
我們直接能感受到的是速度和立體感的不同
其實我主要分別的差異是在立體感
由於立體感的不同
因此速度的差異聽起來就更明顯

這首曲子是由右手很多不同的弧度所組成的
因此把各種不同的弧線拉出來時
曲子聽起來就比較好聽
右先生的右手拉的很平
在這樣的情況下聽起來整首曲子是平面的
左小姐則是讓我們聽到各種不同彈性的弧度
所以整首曲子是立體的

雖然貝多芬的曲子裡常有很多突強
但是通常不必像是用盡吃奶的力氣讓那個音強出來
重要的是要讓人發現重量的改變和力量強度的轉換
右先生的突強音常會讓人覺得是斷開的強
當然乍聽起來會讓人感覺有力但是讓人不舒服
也把線條給斷開來
特別是8度音的上下
雖然手一張就到
是很好彈得音但是要做出線條感其實特別難
在這時右先生很喜歡直上直下
完全是直線形的
聽起來就不會有彈性

當然右先生並沒有用allegretto的速度感來彈
但是由於立體感的關係
右先生的速度聽起來就更慢

在基本聲音上
右先生的左手弱而且偏散
音色是散開來的
所以聽起來就更弱
左小姐的指力很好
聲音是聚集的
所以聽起來清晰也因此感覺好像彈得比較強
但是由於硬體的關係
我並不想因此下斷言

我比較怕的是右先生暴力式的結尾
雖然是ff
但是對我來說貝多芬該是有力的
卻不是暴力的

第一首我的心得大概是這樣囉~
雖然在力度上還想聊,
但是好像已經拉哩拉咂講一堆了
有空再打

2006年1月13日 星期五

這看似開放的封閉空間~之一例

基於貫徹自由的精神,經YOMAN的同意,我轉貼這篇討論到這兒來,誠如文中YOMAN所說的:「當對方拿出心得與觀念真誠以對時,以同等態度全力回應,是一場健全對話的基本…如果這些文章沒有被刪除,以及那個標題沒有被封鎖回應的話,大家的措詞都這麼溫文有禮,一定可以成為優質討論,」



fXXXXXXXXXX7兄

蕾菲布被"過度吹捧"?
比之菊勒 比之海絲 我反對這個說法。

蕾菲布不只有法國音樂的錄音傳世
相較之上面二位女大師 蕾菲布留下的曲目廣度堪稱完備
不妨聽聽她的"非法國"曲目

(但什麼是"非法國"? 蕭邦"非法國"嘛?)

"啟發" 與 "模仿" "參考"在語意上有相當的不同
被蕾菲布"啟發"不代表會變成蕾菲布Jr.
"模仿" "參考"比之藏有更明顯的指涉
Posted by YOMAN at 2005年12月23日 17:02


YOMAN
謝謝你的回應。

我指的過度吹捧,是指特定的人士,如果您不了解這一段歷史的話,我建議您還是先不要作防衛。

菊勒以及海絲,如果您也認為是被吹捧的鋼琴家,那就是吧。

曲目廣不廣,以及完不完備,不能當作一個鋼琴家,給人有沒有啟發性的依據。
李帕第的演奏曲目很窄,
但是他影響了許多的愛樂者以及鋼琴演奏家。

我聽過的勒菲布,或許比您想像的多,他的非法國演奏曲目,
我在這裡以及家族,都已經留下許多次的評論過了。
為了避免再次筆戰,弄壞這裡氣氛,我不予置評。
如果您覺得勒菲布給了您許多的啟發,您認為他是很棒的鋼琴家,
我恭喜您,您找到您喜歡的演奏方式。

至於啟發與模仿,原本就是不相同的。
但是版本選擇,以及思考模式,是絕對可以找到脈絡,
學派之間的差異性,絕對不是用模仿就可以說的清楚的,
李希特和吉利爾斯即使演奏方式不同,但他們都是紐豪斯的學生,在詮釋的思考方面比起和阿胥肯納吉,有天壤之別。
詮釋的同質性,講起來有些複雜,但聰明如你的,應該了解我的意思。
這不是一翻兩瞪眼的差別。
Posted by fXXXXXXXXXX7 at 2005年12月24日 12:42


特定的人士 咈咈 雖然我沒有躬逢其盛(這真是太好了)
但是從MyAV軟體區前一陣子某些窮極無聊的戰文口水,
再加上一個google的庫存網頁(反bXXXX7),不難連結。

看Lefebure在台灣這個又小又大的島嶼裡的聲名,
您覺得"過度吹捧"還能適用嘛?這才是我想表達的。

當然曲目廣不廣完不完備,不是啟發性的必要條件,
但可近性的差異,卻能幫助我們驗證面前是不是西洋鏡。

Lipatti"影響了許多愛樂者與鋼琴家",大概吧(if without Legge...?)。
細數其師承來歷,受哪個國家學派影響甚大,
相信您瞭解得比我多,在此打住好了

恕我直言,您聽過的Lefebure,與我聽過的Lefebure,
在量上面相信不會有太大差異。

但我認為(漸進式地),聆聽Lefebure,乃至於FY/Solstice,
到法國小廠,以及EMI的舊錄音,音響系統是很重要的。
質地的差異(與優劣無關),越靈敏的系統越能感受,與領悟力相輔相成。


但,為免口水,還是對某些東西不予置評罷。
Posted by YOMAN at 2005年12月25日 02:06


我看不懂你想表達什麼?可以再白話一點嗎?
Posted by cXXXXX9(轉貼註:cXXXXX9=bXXXX7) at 2005年12月25日 02:58


這位YOMAN先生既然如此清楚之前的MyAV和反bXXXX7部落格事件,
那何必還特地參與這項討論?

不過,我不覺得Lefebure在台灣有被過度吹捧
畢竟比起幾位"天王巨星",島內的"中產階級"愛樂者壓根不知道她是誰

另外,我也替Lefebure感到惋惜
就算她的鋼琴演奏再怎樣好,若沒有好的音響系統,也無法將她的能力忠實的還原
相較之下,我在聽Rachmaninoff所演奏的Chopin第二號奏鳴曲第三樂章時,
用的不算一流的音響和不算忠實的轉錄,就能察覺到其令人感動之處
也難怪會有人替Lefebure感嘆時不我予,無法擠入當代"被炒作的"偉大鋼琴家之列
Posted by LXXXXXd不等於LXXXXXd at 2005年12月25日 16:34


先預告一下,這些回應即將刪除
Posted by cXXXXX9(轉貼註:cXXXXX9=bXXXX7) at 2005年12月25日 17:29


在被刪除前的最後,再講些話好了。

我參與討論,是因為我想,與任何人無關。


我算是個衰鬼吧
2004年後半,我因為認識豆豆,明明跟當時兩造爭執沒有干係
卻因掃到颱風尾而被踢出bXXXX7的奇摩家族。

摸摸鼻子的我同時退出了豆豆的家族,
因為如果只能看到其中一方的言論,那不看更好。

這幾天我回來,不謾罵,非惡口,更沒倒垃圾(我本來就沒這麼作過)
不過是聆聽方向與觀念不同,嘿,要被刪文呢。

這不衰嘛?

回應一下LXXXXXd不等於LXXXXXd兄(也許會在你看到之前就被砍掉):

In my opinion,任何錄音都該用"適當的"音響設備聆聽,
Rachamninoff的老錄音對我而言是十分可近,亦相當早接觸其曲目,
隨著音響設備的進步,我對他的喜愛只有與日俱增。
音響進步可以幫助聆聽,不管是早有定見還是一知半解,這是我的心得。

為什麼Lefebure知名度不高?非音樂的因素影響可能更大。


炒作不難,限量是殘酷的,也是快樂與時尚的,更會是品味的。
Posted by YOMAN at 2005年12月25日 22:08

這些回應最後還是被砍除了


基本的音響設備是必須的,我贊同,但常在這裡出沒的諸位,音響設備會有多差?
說明白一點,會比YOMAN兄你差碼?去掉這個非音樂的因素,單純討論Lefebure的琴藝,沒問題吧!?
Posted by 米勒 at 2005年12月25日 22:37


我支持版主刪文, 只是因為這裡是他家, 是他的版; 一個人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經營起來的天地,
擁有完整的權利和權力決定這裡想要呈現的面貌. YOMAN先生或其他資深的愛樂朋友其實不必太在意.
享受自己感動的音樂, 也讓其他人感動, 不是很美嗎? 有人很喜歡巴哈, 可是怎麼樣也聽不下馬勒;
有人聽重金屬搖滾, 又瘋狂收集莫札特的安魂曲; 都是呈現這個世界多樣化而美好的面貌.
個人相當佩服上面所有的討論和意見, 只是發表言論總有場所的限制:
有公眾場合, 有小眾, 有你家, 有我家. 我可以在大街上亂喊失火了, 但是我不能在戲院裡亂喊,
因為後者容易引發混亂, 造成觀眾傷亡. 版主刪文是對的事, 我們訪客彼此尊重, 不必在意.
Posted by 大X at 2005年12月25日 22:50


有個問題 因為快被砍掉了(苦笑)

音響是"非音樂的因素"嘛?我不大認同耶。


Lefebure琴藝如何,聆聽感想的差異大如"垃圾布"跟珠玉,怎麼有討論的餘地?
Posted by YOMAN at 2005年12月25日 22:55


這些文章砍除後,只剩下我最初參與討論第一篇文章,
問題是那篇回應太簡短,無法完全表達我的意思,
這種選擇性的刪除便是種對他人表達思想扭曲 變造的行為。

「適當的音響照亮蕾菲布」那套邏輯,信者恆信,不信者如我等,
你就算說破嘴,我還是不相信,大家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


如果有閒有力氣熟讀方才回應者,應當可以理解,
我的回應並不只是「適當的音響照亮蕾菲布」這麼簡單,
實際上,適當的音響,便可照亮所有的音樂,並拆穿其中的西洋鏡。
這便是古典發燒友家族成立初始的信念:「音樂與音響,相輔相成。」

以下是我在該標題的最後一篇回應。


bXXXX7兄,要我說清楚點,白話點,去除音響邏輯,我都照辦。
至於文章,我在得知你要刪除之前,就先備份過了,不必麻煩。

還有啊...你忘記我這個被踢出去的"家族元老"了嘛?kanasii... (轉貼註:日語悲傷之意)


鄉親啊,都知道富蘭梭瓦好,李帕第影響層面之廣,
如果聽得出柯爾托與瑪格麗特隆對富蘭梭瓦的影響,
豈會聽不到蕾菲布對李帕第的啟發?

聽聽蕾菲布的舒伯特D960吧,一個音,到下一個音之間的連結方式,
在技巧上有相當深刻的啟發性(無論是延伸,還是切裂),
這只是我覺得不可能也不應該被忽略的其中之一罷了。

談法國曲目,各位可以聽瑪格麗特隆的佛瑞,再聽蕾菲布的,
兩人的夜曲明顯地表達法國學派琴藝的傳承。

另外想提的是蕾菲布左手那豐潤了整個空間的光澤,
這般體驗,是我過去未曾感受過的。
Posted by YOMAN at 2005年12月26日 17:27



我以為這篇文章可以存活久一點,
沒想到在我6:30左右返家之前,這麼快的時間,
在這篇文章可能還沒有多少人見到的時候,就被刪除了。

我雖然措詞更加保守,但被刪除仍在我意料之中,
只是bXXXX7前輩的反應速度飛快,令我吃驚。



討論音樂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kanasii (轉貼註:日語悲傷之意)

如果這些文章沒有被刪除,以及那個標題沒有被封鎖回應的話,
大家的措詞都這麼溫文有禮,一定可以成為優質討論,
而非bXXXX7前輩所說的"沒有意義"這麼悲觀。

bXXXX7前輩是很努力在經營blog的,對此我總是抱持著敬意,
但故意將我的論述刪節成不完整的版本,甚至強制停止回應,
這正是將自己關進籠子裡,把門鎖上還繼續叫陣的膽怯心態。

私以為,當對方拿出心得與觀念真誠以對時,以同等態度全力回應,
是一場健全對話的基本;但在這場對話中選擇逃避的bXXXX7前輩,
似乎已經喪失健康地面對不同觀念的能力,這樣的心理是否成熟健康呢?

眼睛如果健康的話,相信都能看得明白。

2006年1月9日 星期一

à Jean Cras


聖誕假期跟朋友開車到法國西北角的布列塔尼一遊
體驗了當地的天氣(和我們這個山城截然不同,但一樣強悍)
享受刺骨的海風,瀏覽深邃而靜謐的翡翠海岸風光....
忽然覺得更能體會到Cras音樂中的情愫

為了這趟旅程,特別燒了四五片
「布列塔尼音樂家系列」的CD在車上反覆聽
(能忍受開車聽古典音樂的人不多吧
還好朋友對這沒啥意見)
其中Jean Cras的鋼琴協奏曲還是最讓我動容
在車上的破爛喇叭中得到的感動
甚至更勝自己在台灣家中精心調製的音響

Cras那裡不是偉大的音樂家?
雖然沒有什麼「音樂史上的地位」文獻背書
雖然他的音樂結構往往如此單純.......
但他總能編織出魔幻的旋律
在整個樂章中幾個單純主題的反覆運用
卻從不讓人感到不耐

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開頭一弱一強(+-消音器)兩把小號
彷彿告示著清晨的第一道灑在海面上的陽光
鋼琴的反覆和發展將它順著波浪一道道的遞送過來.....
直到三十秒左右整個弦樂團的加入,好像點亮了整個天邊
從1分40秒到2分17秒的鋼琴獨奏真是美的不能再更美了
光閉上眼睛就可以想像那海面波光瀲灩的景象....
2分28秒開始由鋼琴導出的新主題委婉的道出討海人
面對大海上新的一天時,那種喜悅而複雜的心情..

4分01秒開始的鋼琴獨奏又重新刻畫海面的波浪.....
稍微細心的聽者就可以發現,
這段音樂其實只是重複著一段短短的主題動機
但不斷地渲染、幻化.... 如同水波一般
後半段絕妙的對位,竟是插入前一段(2分28秒)的主題旋律來用
(何謂"巧思"? 當你聽到前半段的時候
能想像到這與上一個主題能如此微妙的相依嗎?)

其實我通常不是很喜歡順著音樂幾分幾秒來描述情境
每個人感覺不同,寫死了就少了些樂趣
但Jean Cras的鋼琴協奏曲實在太令我動容了
他的變奏和對位技巧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貝多芬或巴哈式的
而是傳承自他們偉大的前輩Rameau,清澈而透析

Cras不是一個擅長寫「複雜音樂」的作曲家
但卻對周遭的景致事物有著奇異而敏銳的體會和觀察力
總是能用簡單而奇幻的旋律把聽者引入他豐富的世界
當第二樂章那描繪黑夜中的大海的詭譎景象
中間優美的大提琴獨奏在黑暗中升起時
那感動真是難以言喻

或許純粹在個人美學觀上,我還是比較貼近Cras和Pierne吧
Rameau 和Ravel 是完美的,但太過嚴苛
Faure 文質彬彬,敏銳而多思,但多了些耽溺
Cras 卻能在開放心胸感受外物的同時而不失人味
以簡御繁,用簡單的元素去幻化描繪複雜的景像和情感

1月8日,無所事事的星期天下午
一邊整理著聖誕假期的照片,一邊反覆聆聽著
Jean Cras, piano concerto.......
每聽一次,都感受到那陽光、大海、波濤
還有藝術家敏銳的心思和開放的心胸...

2006年1月7日 星期六

左小姐 跟 右先生

左小姐 ←………→ 右先生


左小姐 ←………→ 右先生

典範?!

不知從啥時開始“典範“變成了個非常火熱的名詞,
但是這個名詞和音樂家好壞的連結給了我一些不太一樣的想法,
是有感而發吧,
想說說自己的感觸。

對個音樂家來說,
我想不出來為啥其他的音樂家會成為他的典範,
因為對我來說,
想當個音樂家,
終其一生就必須不停的朝自己心中的美邁進。
當我們認定某人是完美時,
我們就已經把框架框在自己身上,
既然已經有人是完美的,
那你又有啥存在的必要?

在音樂的路上,
模仿永遠是最糟的。
老師教授的是他對美的看法,
從各種音色和音樂的基本組成開始,
這是我認為的基本技巧。
但是詮釋音樂和追求自己心中的美,
完全該是各人的體悟。
所以一個好老師,
教出的該是有各種不同個性的學生,
而不全是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覺得某個人彈得很好是好事,
但是因此想跟他彈得一模一樣,
我覺得很糟糕。

在我自己學習音樂的路上,
在小時候一開始總免不了想聽聽別人是怎麼彈的,
也完全不知道老師想禁止你聽正在練習的曲子的苦心。
在這個得到資訊很方便的時代,
要聽到啥曲子的CD完全是易如反掌,
但是在練習時一旦開始聽,
就會誤以為自己做的跟CD一樣好,
這完全是錯覺,
也讓自己完全不去聽自己的聲音。
就像一堆父母老是覺得,
彈不出來就叫老師彈一遍給你聽就好拉。
我們總是誤以為只要聽過的,
我們就該能再製,
所以產生了一堆可笑的想法。

最近剛練完一首曲子,
兩分鐘前剛聽完魯賓斯坦彈得,
禁止自己聽這首曲子很久了,
剛一聽突然察覺自己的音細緻度當然不夠,
但是自己去給了很多自己喜歡的想像,
我不是魯賓斯坦,
作為學習音樂的立場,
聽他能給我很多思考和反省,
我也能喜歡他彈得音樂,
但是我不必彈得像他,
我也不會彈的像他。

之前在討論演奏會曲目時,
同學跟我說她也會彈某一首,
我完全不覺得難過,
因為我相信我們都會彈出自己的想法,
透過別人的眼睛,
我們也因此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這樣不是更有趣嗎?

有很多演奏家演奏出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美妙音樂,
或許我們會覺得超越很難,
但是自己去體驗出自己的音樂是對音樂家來說最重要的,
這也是為何“ 完美不存在 “這句話對我來說,
是這麼的珍貴!
我們永遠要進步,不是嗎?

我看蕾菲布

蕾菲布絕對擔當不起「世界上最偉大鋼琴家」的稱頌,但無可厚非地,她誠然應該被更多的人抱以尊敬而非如嗤之以鼻的質疑。一個音樂家在他(她)的生命中扮演著什麼角色?這往往是這個人是否被記念的關鍵。在音樂歷史中,被廣泛熟知的總是那些站在舞台上人,頂著璀璨冠冕的他們似乎代表著那個時代所有的音樂內容。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如果我們要用十九世紀鋼琴演奏傳統的繼承人來形容蕾菲布的風格,即使這樣的解釋能被多數人所接受,那這樣一個成功的傳統繼承者又何以需要被人以「平衡觀點」的理由加以踐踏呢?如果我們認為鋼琴傳統的延續與傳承是有意義且為鋼琴藝術的核心價值,那作為傳統繼承者的蕾菲布及其所呈現的音樂又怎會被認為是一無是處,而且被拿來參照對比的竟然是來自遠離那個傳統發源地的後輩鋼琴家呢?

我們若以一套既成的音樂觀點作為判準,就難免偏頗歧誤的危險。科學研究的精神用在藝術欣賞時永遠只能讓人遠離藝術的核心。我們或許可以為學派作分類,為音樂家劃定學派,再從學派間相互比較,對照異同,但這一切給了我們什麼?人豈能透過理性的比較而在音符間尋見霎時間的感動?

聽音樂若只是為了成一家之言,成一家之言的方式若僅是透過塑造強烈語言風格彰顯自己的判斷理性,這種音樂素養的體質是否稍嫌脆弱了點?

蕾菲布絕對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但她作為一個鋼琴傳統的繼承者,這些僅存的錄音錄影,都在見證她這滿了美麗音符的一生,並且告訴我們她給多少人帶來音樂的感動。

2006年1月6日 星期五

那時候,你們在哪裡?

一支天花亂墜的妙筆,我們這些樂評諸公,無論是有給職無給職,總之,拜網路之賜,一片欣欣向榮、花團錦繡之姿,給予的,是許多愛樂者缺乏的想像力,還有,從資料而來的信心。

我的問題來了,那時候,你們在哪裡?

李希特死前,你們在哪裡?
普列特涅夫、皮耶斯、葛麗茉還沒跳槽到DG前,你們在哪裡?
杜蕾克活到七老八十了,她變成DG旗下藝人之前,你們在哪裡?

不用我擴充這些問句了,很清楚的,樂評諸公們在這些演奏家們選對唱片公司的當兒,眼睛突然明亮了,想像力突然長了翅膀,演奏家技藝的秘密之門一夕之間為他們打開了!

有人說那是因為,像DG這樣的公司讓諸公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演奏家,可又奇了,普列特涅夫先前在Virgin、皮耶斯與葛麗茉在ERATO,這些都是大廠,李希特更是無所不在,而諸公們,你們怎可能看不見聽不到?

我知道,那是因為你們還沒得到國外授權,怕把垃圾當美玉了,那我還得感謝諸位的戒慎恐懼了不是?

只要名氣在,你們無所不在,拜演奏家人氣的餘蔭,分一杯殘羹,換來幾支崇拜的眼神,但、請問,那時候,你們在哪裡?

2006年1月4日 星期三

似是而非

最近一直看到一堆讓我哭笑不得的東西,
讓我不得不開始思考,
到底是我最近的理解力有問題,
還是讓人眼花撩亂的專業術語們真的就能建立起讓我們信服的權威?! @@

先是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居然大聲的說歌劇就是要像平劇一樣唱得讓人聽不懂才會有魅力.......(轉台)
再來是報紙上有人寫著樂評應該要了解詮釋學,跟音樂史和各種音樂理論的了解程度無關,整篇風馬牛不相及的文章...........(去吃早餐)
然後朋友轉寄來了一些mail 大方的評論某鋼琴家左手和右手的節奏不同..........(抓頭)
還有人用被後輩提到典範的次數來衡量音樂家的優劣!! (ㄟ.....是citation index嗎?)

頭真的昏了!! @@ (所以請原諒我無法完全精準的掌握他們要表達的意思!我......我真的不懂!! XD)

感覺就像是最常被人問到的問題一樣:
哦!你學琴喔!幾級了?考過樂理檢定了沒?

幾級?啥叫幾級?! 啥樂理檢定?!我一定要考嗎?? @@
嗚!!!好痛苦!!我真的不會答!!

誰來告訴我李希特幾級?他有沒有考過樂理檢定??

2006年1月1日 星期日

可愛的銘言

昨天剛聽到的精彩銘言!!


“如果你想了解鑽石的4C是啥意思,請觀賞Lefebure 的DVD,她會教你這其中的奧妙" --某鋼琴老師Q

“前幾天車上聽到廣播中的巴哈,像是我十年前的電鋼琴的聲音,彈的人根本就是機械人,心中暗自祈禱不會是顧某人,沒想到真的是他!“
--某同學L

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