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8日 星期五

老實說,你可以再更驕傲一點!!

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可愛的小護士來貼他的心得
超想看的!!
該來換換口味!!

來點小故事吧
輕鬆輕鬆!

話說1894年
在巴黎音樂院裡一堆可愛的小朋友正在等鋼琴老師迪耶梅(科爾托的老師)來上課
大家突然注意到個13歲新來的學生
包含科爾托在內的小朋友忍不住想玩整新人的遊戲
給人家點顏色瞧瞧
所以大家就決定開始問些狠問題!!

只看到新來看起來有點遲緩的肉壯小朋友手裡抓著他的小提琴琴盒
一問一答間
開始火花四射!!




-你是要進哪裡的??
-我還沒正式決定......
-那你總會彈些啥東西吧?
-是阿......
-哪個樂器阿?
-小提琴......
-喔?所以你是想進馬席克老師的班上??(提博的老師)
-有可能......
-拉點來聽聽吧!我們瞧瞧你的實力就知道!(果然是堆討人厭的舊生!)
-如果你們想聽的話......

於是那個新生從琴盒裡拿出了他的琴
拉了一段布拉姆斯的協奏曲......
真是棒!!讓大家傻眼!!

-可是我也會一點鋼琴,所以我也有可能會進迪耶梅老師的班上
-啥?

於是那個新生彈了熱情奏鳴曲的快板......
大家再度傻眼

-不過我也蠻喜歡作曲的.....
-啥?你作曲??
-對......
-作些啥阿?一些小歌曲?
-不是,我是想寫一些交響曲
-交響曲??你??
-是阿,我想我應該快能完成一些交響曲,不過到現在我才寫了3首交響曲的序曲拉......

傻眼 @@......
這個13歲的小朋友......




他叫做恩奈斯可......
後來的小提琴大師,作曲家,鋼琴科爾托說彈得不比他差
本來大家想要整的
那個站在走廊上
穿著有點太短衣服,手裡提著琴盒的新生



小記:這幾年的小提琴學生壓力真的很大
小提博入學時
所有的同學都立刻心裡有底
不管自己有多努力
最多都只能向第二獎邁進了!!
唉~

2006年4月22日 星期六

可愛的徹爾尼



我不喜歡拜爾
可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偏好
不過最近都在討論基本教學的問題
讓我到譜店也都開始翻翻各種不同的入門小教材
還蠻有趣的

要怎樣教授基本概念絕對是個大問題
不過開啟了討論
大家聊聊也不錯

哈農和徹爾尼
應該對學琴的小朋友大朋友來說都不是陌生的名字
更有可能是討厭的回憶
但是對我來說卻是越來越珍惜的東西

就算是在同一個鋼琴學派裡面
如何運用練習曲也有很大不同的看法
以法國學派來說
有鋼琴家認為所有技巧的練習可以來自於各種不同的曲目
也有鋼琴家認為系統性的學習練習曲有他們的好處

我想或許大家一開始學徹爾尼時就像在吞音
回憶自己小時候吞op.599時一邊吞一邊罵
真的有時候不知道在幹嘛
又難聽又不有趣
但是後來越來越發現所有徹爾尼的重要性
更是重要的自我檢查

大家在吞完op.599後
可能會發現後來的徹爾尼音沒那麼多
怎麼有種越彈越簡單的感覺
甚至開始覺得不屑
有朋友上次帶了op.718的譜去上班
順便之後去上課
沒想到上司看了一眼了以後
居然說:彈20幾年了還在彈這個喔 @@
很無奈
卻也反應了一般人,特別是學過琴的人的想法

在音樂的世界裡
音的多寡和快慢並不代表著難度
事實上
做到了些什麼才是重點
我並不覺得徹爾尼不具系統性
相反的
我覺得他是整合起學習系統性很好的工具
op.599其實是用來介紹以後會碰到的演奏方法
感覺像是個拼盤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裡
老師們心裡多半都有底
並不能仔細的開始深度的練習很多鋼琴演奏上的重要的東西

徹爾尼並不是機械性的只訓練我們彈到該彈的音
在不長的練習裡
我們可以開始訓練很多關於聲音的細節
像是一開始基本聲音的平均度和密集度
讓雙手開始慢慢的能放出聽起來平均亮麗的聲音
(其實在這個階段聲音乍聽起來亮但是其實比較刺耳)
然後開始在不同的手型中都可以讓力度均勻的傳到每個點
再來是可以收音
讓音聚集度提高
以便可以開始學習所有音樂上平衡感的概念

在看起來不起眼的很多本練習曲中
其實每一次讓自己的音色轉型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而且這些東西在曲子裡不好練習
特別的抽出來一些不長的片段其實非常的有功效
以和絃來說
我們必須先做到如何彈出均勻強度的和絃
然後才能做出聚集密度感很高的和絃
再來才有辦法讓主音漂亮的透出來
最後才能隨心所欲的讓和絃聽起來想怎樣就怎樣
特別是在一堆難曲裡
一堆大和絃都出現在pp的段落
如果沒辦法讓和絃聽起來像單音一樣的密集
那麼怎麼樣都不可能弱下來
這些東西在曲子裡看到時才開始練
其實多半都會犧牲了曲子
因為要按哪些音有可能在短期內練出來
但是要彈出怎樣的聲音卻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達到

在組合的系統上
徹爾尼可以方便的調整
常用的幾本
在專門練習穩定的速度感上有op.636 和op.299
基本的訓練上有 op.599 , op 849
具有特別長度及高度技巧練習有 op. 365 op.699/740
在學到一定程度了以後
我們會發現左右手的特性
一般左手的穩定度比較高但是速度感比較慢
即使是傳奇鋼琴家左右手能達到的速度感也不是一致的
能拉的越近當然功力就越高
在特別練習左手上 op. 718 和op. 399 的功用非常大
當然還有可怕的op.735

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可以作為很好的自我檢查
曲子不是學完就可丟了
不同的程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
練習曲也是
特別是我們在彈曲子時常常有時會看不到弱點的產生
練弱而亮音的曲子像是夜曲類的一陣子以後
可能會發現指力偏弱的現象
轉彈指力強度高的東西以後
可能又會發現聚集的亮度不夠
其實我們常在循環中不停的轉換
在這個時候
徹爾尼可以幫助我們維持練習的平衡
由於分類和長度都一目瞭然
在暖手時可以加入和現在在練的曲子不太用到的部份
或是覺得自己最近比較弱的環節
這在練習上非常的有用

同時
在徹爾尼中我們可以練習分句的想法
這些能幫助在演奏曲子時樂思的成熟感
我想比較薄弱的一環是在於對音群的訓練
以及一些開始在印象派後出現的技巧
但是我ㄧ直認為古典音樂至少到印象派是整體性的概念
印象派並不是斷層的產生
而是新元素和原來元素的交會融合
所有我們在之前能看到的東西和想法
是之後對美看法的動力

Darre在法國鋼琴學派裡是列在比較偏重超技的門下
她說每天早上她起來開始練習時
由所有大小調音階琶音開始加上反行,3度,6度,10度,屬七
再來巴哈的平均律抽出幾組
抽出一兩本徹爾尼從頭練習到尾
把蕭邦24首練習曲完整的彈一次

好........暖手結束!! @@

可以開始一天真正的練習了!!

我想正因為這樣
到了70幾歲她還是能以可怕的狀態演奏李斯特的可怕曲目
(我手上目前並沒有仔細的資料,只能以記憶來描寫大概的暖手範圍,如有錯誤,我會隨時修正)

我也聽過大師在公演前的排練時
用自己背下來不同組的徹爾尼檢查當時的狀態

音樂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運動員
平時沒辦法維持住4小時的幾乎完美
就很難在音樂會上給人2小時的完美
徹爾尼的練習曲絕對不是唯一的學習歷程
練習曲也不是學習的全部
但是好好的利用
卻是學習上的好幫手

徹爾尼,很可愛不是嗎?

小記:
除了上述特別提到的
常見的還有 op.777 op.139 op.261 op.802 op.848 op.821
很多可以練吧 : P

2006年4月17日 星期一

也來談談我學琴的過程

(法國馬你練過敘事曲啊,佩服佩服)

呼,我真的很懶,每次都是法國馬開了頭我才想到可以寫些什麼。

我的鋼琴老師就是法國馬第二位老師,比較不一樣的是,我是從小跟這位老師學。我自己是沒有印象,但是聽我媽媽說,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問我要不要學鋼琴(那時候我哥哥、姊姊都開始學了),我跟我媽媽說等一年以後。然後到了一年級暑假的某一天,我突然跟我媽媽說:「請妳跟老師說,我下個星期開始學琴」。

所以我是從(讓我算一下)1984年開始學琴,到現在快要22年,不過混的時間比認真的時間多,但是也不曉得為什麼,雖然前面很多時間在混,卻沒有中斷,我哥哥和我姊姊高三之後就沒有再學,我卻只有大學聯考前停了一個月。

在前面的十年,我也是渾渾噩噩的練下來,老師說什麼我就七折八扣的練什麼-沒有什麼思考也不曉得自己在幹嘛-直到高三,雖然我是個很混的學生,依然想說【裝樣子】是很重要的,於是高三都什麼沒有出去玩,唯一的娛樂就是在家練琴,我還記得那時候家裡不大(三十出頭坪),擠了六個人,然後擺了一台Yamaha最小的平台,於是大家都被我弄得苦不堪言,可是呢,聯考的人最大(笑)。第一首練出興趣的曲子是蕭邦第九首華爾滋,也是第一首蕭邦,這可能也是我一直鍾情於蕭邦的原因之一(笑)。

講真的,我那時候其實對於我老師教的東西也沒有什麼概念,那時候的聽力也還很遜,所以只是聽這樣那樣說就這樣那樣彈。有趣的是,隨著時間和練習的增加,我越練越覺得我跟老師的距離越遠,基礎和技巧上的差異明顯的程度似乎是跟著自己的聽力在成長,這讓我不禁想到,老師真是有包容力,以前我們那樣彈她都還受得了,連我自己都不敢回想那段時間彈出來的東西了。

至於整個學習的過程到底是怎麼樣呢?說實在具體來說我也說不上來,連我老師都告訴我,要想具體而清楚回想自己到底怎樣學到現在的這些技巧和觀念,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就如同我們很難回想不會英文或不會認字的時候的狀況,是一模一樣的。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老師的教法是有一個固定系統的。這個固定系統的出發點不會變,但是施行的方式永遠因人而異,這也是老師難當的地方。我印象中,前面兩年的時間每天用手指在背五線譜,然後每次上課老師都寫譜讓我們練習,然後一開始的時候老師也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指法不等於強弱,大拇指不見得是強音,小指不見得是弱音。

同樣的觀念我老師可以不厭其煩的花上很多年一再重述,一直到有天我們真的發現自己的毛病,或著真正改正自己的缺點為止,這也是當老師真的很辛苦的地方。

在練習的過程上,我記得最開始大家其實差不太多,每天練指法(Do-Re-Mi-Fa-Sol五個音)三十次,左右手分開練,然後合手練若干次。除此之外還有拜爾和其他一些可愛的小東西。拜爾之後就是約翰湯普遜和梅桃德露斯這兩本,以及Children Pieces等東西。接下來我有印象的就是初階的徹爾尼(Op. 599)、音階(從兩個八度開始)、以及小奏鳴曲。經過一陣子之後逐步加入更多的練習曲(Czerny Op. 636 / Op. 299 / Op. 718)、哈農以及世界鋼琴名選曲集。

而學習的內容也是與時俱進,最開始的練習是簡單(但是非常重要的)指力、坐姿以及音高(也就是彈對音),然後是音的長度(也就是打對節拍),接下來是基本的強弱音,這三者初具規模之後(這也花了好多年),才開始進入對於曲子的認識,包括節奏感、表情符號、不同的時代的觀念。而當這幾者都有初步的規模時,開始加入的是對曲子的理解,包括句法的表現(從基本的圓滑線到音色的構成),這時候的練習方式就常常因人而異,老師也得要看每個人的狀況去補強不同的東西。

技巧上的練習當然是從來不會中斷,從最開始的徹爾尼練習基礎的平衡開始,接下來是力度、速度、左手、均衡、耐力,哈農則是培養基本的肌肉強度,音階(15個大調15個小調,各有八度、相反、三度、六度、十度、屬七和絃等變形,加上終止式和絃)則是強弱對比、聲音密集度的好練習,同時對於聽音有莫大的幫助。指力的訓練則是從最開始的手指,經過大約十五年的練習,才開始慢慢進入手掌的力度控制,然後是手腕、手臂、肩膀以及腰力。踏板也是一個很難以琢磨的東西,我的老師對於踏板的要求是五個層次,但是我們實際只能做到兩到三個,而練習的方式除了在曲子中學習之外,她的要求是練習任何曲子都要打節拍-右腳酸了就換左腳-一方面穩定節奏,一方面增加腳的靈活度。

除了這些東西,老師額外會給我們關於聽力以及理解、分析曲子的練習。這些東西就是在練真正的曲目時得到的。從一開始對於曲目標題以及不同節奏的基礎概念,到樂句的分段和重新組合,然後關於段落的詮釋方式以及理解方式,諸如此類,這個過程就很繁複,也是我覺得教學和學習上最困難的東西。

總之,回首這二十二年,最恨的事情就是小時候太混,所以現在技巧還是很遜(苦笑),不過最慶幸的事情莫過於沒有中斷,所以現在還有點點樣子。

對了,法國馬,我要去美國兩個月,老師要我挑一首八頁左右的曲子自己練,有沒有好建議?我不想挑很熟的曲目,所以蕭邦這種不要。不過也不要給我舒曼,太難吞了(偷懶中)

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凡稚隨筆(14)教材?彈就對了!



前面拉哩拉雜寫了一堆既空泛又好像沒啥建設性的文字
自己也挺難過的

就來寫寫衍生出來的小想法:

對台灣學鋼琴的人來說小時候多半都彈過拜爾,徹爾尼599,小奏鳴曲集
這些好像是常見必彈的東西
彈就對了
(當然現在的年代比較不一樣了,或許已經不再是“標準“的開始訓練)

但是為何要彈?該怎麼彈?
似乎對這些唯一的經典作品們來說
是無關緊要的問題

有時候
一些教材到了台灣
大筆一揮
所有原本的設計也都全部變樣

舉例來說 我很喜歡的教材“ Les Classiques Favoris Du Piano"
在法國是很傳統的教材
是由法國鋼琴家和作曲家 Théodore Lack (1846-1921)所編

不過到了台灣叫做“世界鋼琴名曲集“後
編寫的人也全換成了台灣人
(隨著不同的年代還是不同的人編的,現在的總集數也和我小時候不一樣)

原本的設計是包含巴洛克到浪漫派按照難度的不同來分集
1A, 1B
2, 3, 4 ,5 ,6 ,7 ,8 依次由極簡單到極困難
9A, 9B,9C 是完全李斯特(極困難)
10, 11, 12則是四手聯彈
印象派及後期以及完整的奏鳴曲和大曲目則是需要另外學習,不包含在曲集內

我們可以感覺到原來編輯的想法
由基礎的節奏感和各種曲風的訓練
到均勻的音色,穩定的和絃
然後到增加曲子的長度
技巧的難度
在同一集裡會訓練到各種不同的技巧和音樂想法
但是不會有特別大的斷層

但是到了台灣以後
1A,1B消失了9A,9B,9C,10,11,12也全都消失
我們所謂的編輯就是在原來的曲集後面塞一些讓人下巴掉下來的東西
印象派,李斯特在5集後全部跑出來

沒錯印象派有很多東西感覺音很少
但是那不代表他們就簡單
在沒辦法處理出均勻的聲音前
學習的人要怎麼能做出不同的音色變換?
在沒辦法彈出穩定的和絃前
要怎麼做出不同的立體感?
李斯特那些丟出來就更扯了
突然出現可怕的技巧斷層
原來教材的特性因此變得很奇怪

沒有任何教材是唯一的
好的老師應該要會配合學生的狀況
給予適當的訓練
在彈各種教材的同時
我們似乎也該好好的想想

凡稚隨筆(13)給VC

最近真的忙得快昏頭了
偷個空來寫寫思考了很久的問題
之前熊有跟我提到想有系統的為老師的教法留下記錄
但是真的很難
就連仔細的回想過去的回憶
都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

只好嘗試著寫下一些東西
或許 這些文字只是在塵封記憶裡的片段
或許 這些文字是個整理的開端......


VC提到了想找新的鋼琴老師
當然老師的好與壞絕對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每個人適合的都不一樣
我忍不住思索的是
到底怎樣的老師對我來說是個好老師呢?
這麼大的問題我想我是沒法有個好答案
不過讓我忍不住開始回憶起從前

我從小碰到該是台灣傳統科班教育的產物
很小很小的時候已經沒啥深刻的記憶了
大概都是些放硬幣,被小棍子敲
寫一堆樂理考題的印象
腦海裡的印象很模糊
但是跟在手上的習慣卻成了之後永遠的痛

大了一點以後
和所有的人一樣
我開始對神奇的傳說產生憧景
一邊聽著老師說著當年失戀後在琴房裡一邊落淚一邊狂練琴贏比賽的故事
一邊聽著老師說:你彈得很有味道 讓我們向難曲挑戰
於是我開始吞蕭邦敘事曲
一面聽cdㄧ面思索著怎麼向高度技巧挑戰
多麼的充實啊!

直到我開始真正的聽見.....

聽見了我想要學習的聲音
突然感覺到了自己走過的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

於是我換了老師
開始了老師痛苦我也痛苦的歲月

我的痛苦來自於所有和以往的認知差距太大
老師的痛苦來自於
更改掉糟糕的習慣比教給一張白紙好習慣的難得高太多
(教倒是還好,但是聽我在那一直敲,不頭痛也難吧!)

但是我開始理解了
理解音樂不只是天才的世界
還有所有背後的
屬於美的理由
理性和感性的架構

老師也是需要學習和思考的
就算是天才也是

我的老師很小就開始在音樂院教書
老天爺給的一雙好手
卻讓她在年輕的歲月老是無法理解學生的“笨“
“有時真的氣死了,我就下課去看電影“
困擾她的卻是為啥學生老是做不到
明明下手就可以了
為啥聲音就是那麼難聽

所以她開始不停的思考
從她所學到的一步一步想辦法有系統的交給學生

當然對學習藝術的人來說
瓶頸永遠都存在
只有領悟的快慢
卻永遠急不來

但是聽到從小跟她的學生
就算停了幾年後
還是一下手就能有均勻亮麗的聲音
小時候的我是真的很想把手給剁了>.<

有理由的練習而不是漫無目的的吞音
這是我到現在最大的可以書寫出來的心得吧!

對我來說
好的老師不是只在教曲子
而是讓我們能領悟出自己對美的想法
她讓我們“聽見“
而不只是讓我們“彈“

2006年4月3日 星期一

凡稚隨筆(12)EL BACHA




是的!EL BACHA!! : P
終於等到了機會能聽到這位中生代鋼琴家的獨奏會
19歲就拿下伊麗莎白女王大賽首獎的他
吸引我的不是天才神童的光環
而是音樂的魅力

美麗的音色
優雅的句法
卻又有著特別的熱情
這是我以前從唱片中得到的印象

超想超想聽他的現場已經很久了!!



這次他排出的曲目是全場蕭邦

上半場有:
Mazurkas op 33 (4首)
Polonaise op 40 (2首)
Valse op 34(3首)

下半場是:
Les Preludes op 28 (24首)



上半場整場聽下來其實讓人有點失望
他有一種特別的個人氣質
可是太過優雅了
這在不同的舞曲類型上會有點小問題
感覺上分不太開Mazurka, Polonaise, 和 Valse的特性
同樣是3拍子的舞曲
Mazurka 和 Valse 的節奏感卻要完全不同
Polonaise 更是另外的節奏形式
在演奏這樣的曲目時對鋼琴家的節奏感和線條是很大的考驗
拉不出特別的弧度
音色再美也沒有用

總覺得他有點放不開
所以雖然曲子很順暢
卻讓人有點冷感
彈性和熱情都不太夠
真的很可惜



再這樣的情況下
其實我有點擔心下半場的情形

我本來就有點怕鋼琴家排出24首前奏曲這樣的曲目
雖然曲子都不長
但是要再不同的曲子中整合出基本的調性
讓人聽起來整體有很好的成熟感非常的難
常發生的狀況是這個段落還不錯,那個段落有點糟.....
當產生大落差時
對聽眾來說是很大的折磨
總覺得怎麼還不結束的感覺

沒想到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下半場EL BACHA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亮麗而耀眼
24首彈完
完全是一氣呵成

特別是所有情緒的轉換
那瞬時燃燒的熱情
時而典雅的吟唱
從一開始就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像是四周不停轉換的美麗風景
直到目的地才停止

真是太棒了
像是忘了呼吸一樣
一直到最後才醒轉過來

不知怎麼的
我覺得在下半場他整個人釋放了開來
音色的質感和上半場完全不同
溫暖而亮麗
特別是蕭邦的熱情取代了上半場讓人很有距離感的大理石優雅

這次他的演奏
讓24首前奏曲變成了我很想再次能在現場聽到的曲目
以前的痛苦完全消失了
真是神奇!




他選的安可曲選的很巧妙
是很漂亮但是大家都不太常彈得小品

第一首是帕格尼尼的回憶
第二首是3首埃科賽舞曲

輕鬆而美麗
讓剛聽完大曲目的情緒得到很好的延伸
像是在躺在草原享受陽光一樣
舒服極了

再來是第20號夜曲
我的天阿!!
剛下手的第一個音就讓我淚水都快掉下來

飽滿到快要滿溢的的張力
句法的黏度
像是在黑夜中不斷開始閃耀星光的音色
成了再一次靜止的時光中
最溫柔的嘆息

真的是太完美了
完全是無法期盼到的美麗
就算這天夜裡只聽到這首
我想都是值得的



小記: 上面的照片是這次演奏會的場地
超華麗
但是我想對演奏者來說應該是可怕的地獄
和外面的隔音並不好
有時會有外面突然的聲音變成讓人分心的干擾
在夜曲前剛好有救護車從外面經過
所以BACHA等了很久才能開始
我想要是彈夜曲彈到一半剛好才來
情況一定會非常的慘吧
只要稍微有些音被蓋掉應該就毀了
完美的夜曲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嘆~

不過中場休息能到陽台上去吹涼風
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