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講座之後

剛看到hooraylucy的新留言
我再把這串放上來一次 : )


秋末和vicent.h.的心得
其實不該埋在comments的角落裡
請原諒我的自做主張把他們整理出來...

----------------------------------------
hooraylucy said...
聽克拉拉的演奏是很棒的事情,不管是錄音,
還是現場欣賞。

我第一次聽到她的演奏,有著非常特別的感動。

一改我對小提琴很尖銳的印象。

那是一首小品,洋溢其中的喜悅之情與活潑之貌,活靈活現,演奏者必然是和音樂靈犀相通的,不是讓輕快的節奏單調的表現出這樣的情感。

就算不懂小提琴,還是清楚的感受到融入音符
裡的情感、線條排序、顏色變化。

我接觸過很多她的演奏錄影與錄音,她的演奏技巧是早熟的,音樂的敏銳度是天生的。音樂線條均勻緊挺,設色富麗諧洽,從來不刻意"裝老",去表現不屬於她當下年紀的生命激情,正因為真誠,演奏者本人的靈魂歷程傳達出來。

我們常因為某些演奏家的技巧快的令人咋舌,包裝又如此精美,因而嘆為觀止。但是那往往缺少一種更強烈、更坦誠的東西。

有沒有可能人們可以從音色、氣韻、句法結構中發現演奏者本人?

克拉拉的音樂就是如此的充滿個人的魅力!

各位朋友們,請從精緻入微的演奏技巧中再往前邁一步吧!

那更可貴的,是坦誠而透徹的生命,與音樂緊緊的結合在一起。
-----------------------------------
vincent.h.said...
克拉拉的講座是一個很奇特的經驗
很少看到主講人除了用言語之外
還用自己的演奏講解樂曲

從CD機播放出的音樂
是克拉拉的現場錄音
而且未經修飾
如同是"呈現素顏的一面"
很不容易
當克拉拉還播放H大師及Tosi的同曲CD做比較
更顯出其自信
聽到講座的後段而對曲目有所了解後
愈加難以想像眼前"溫柔文靜"的女子
竟然可以演奏出如此精采的音樂

3:41 下午
-----------------------------------
Ivory在my av 的心情小手札,還有my av 也有有趣的討論,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ps 我找不到秋末的原始版了...

知道今年的聖誕要到哪裡去了嗎~?



這兒有很多活動唷~~~




愛你們唷~~~~~~\(0^◇^0)/

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濱松鋼琴大賽之後...

其實是在papillons 那有感而發的回應
不過以我現在僅有的時間
我只能這樣一稿兩投的寫些短短的東西了

=======小回應========

其實...
如果真的要說也不只日本人有問題
評審裡的大腳之一
就是德國的Kammerling
評審和學生的關係最容易拿來作文章了

不過...
這就是音樂比賽

不只是音樂的勝負
有時也是經濟實力的輸贏
名家光環的角力

再有名的比賽也有變質的時候

比賽的素質如何
看評審的素質就知道

記得還聽過有評審驕傲的說
“在音樂比賽時,我還得看看長相,臺風,才能決定給分,這非
常重要,因為音樂也是媒體的事業“(應該是個美國評審,不太
記得了...)
聽到這樣的話,為啥沒人跳腳?

我們看到比賽的醜陋面時
或許應該也察覺媒體也會是這樣

中午吃飯時一邊打字一邊看了看比賽狀況
以寬鬆的角度來看
上final list的選手都還有一定的實力和音樂性
這樣的比賽水準
至少對常常搬出一堆嚇死人而且沒彈性的指定曲
就覺得比賽水準高的台灣來說
是值得學習的
對相關周邊和轉撥的配合
也可以看到主辦單位的用心
(或許是有大把銀兩吧,但是至少認真的做了)

對音樂來說
在聽到的選手裡面
並沒有讓我覺得驚艷的人
不過雖然沒啥味道
這次是比上次儼然變成練習曲技巧大賽的狀況好
聽到的人並沒有讓我完全不耐煩
感覺我會變成木頭一般只能僵硬在椅子上的情形

“音樂比賽現在只是看技巧了“
上次一位老法國作曲家這樣跟我說著

“可是技巧並不是音樂..."

介紹一個部落格 "梅家春秋"

好吧這陣子熱鬧過後稍微小冷了一下
(這邊山上也開始積雪了 ^^)
介紹一個朋友的部落格梅家春秋
這是一位台灣媽媽.... 所謂的台灣媽媽呢
意思就是在法國定居結婚的台灣姊姊嘍 @@
這位台灣姊姊(很順的自動改成姊姊了... ^^;;)
不只人好,照顧留學生,做菜也是一流.....
不過更重要的是,長期居住法國,生兒育女
在語言無障礙下直接而深入的體驗法國的文化、社會
能看到的視野跟我們這種來去匆匆的學生不盡相同

不過當然啦,對文化與社會內涵的體認
不是光比說誰住得久就一定看得更廣更精細
本身的見識和修養才是最重要的

讀她的部落格文章可以看到知識和文化的結合
沒有渲染而詳盡平實的文筆….
好像帶著潛望鏡窺視到法國的一個個小角落
充滿著許多故事的繽紛世界

看那「獨攬山城的有情人」…
在法國就是充滿了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協會」
其實往往就是幾個有共同興趣和理想的人的集合罷了
甚至只是業餘活動,沒有什麼巨大的規模、組織或經費
但往往能在寧靜而沒有商業活動的喧囂中
運用個人的熱情、創意和巧思
完成一幅幅令人驚嘆的成就和作品
「學院音樂會協會」和「國家音樂協會」
不也就曾經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嗎

嗯,好吧,只是介紹別人的部落格連結而已
都可以順便抒發這麼多…… ##;;
所以說我還是不要太常po 文章的好…

PS: 學院音樂會協會今天似乎還存在
不過就算在,跟當時的角色地位也不會相同了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那天,爵士樂

imp像是隨口地說了一句話"你還在聽爵士啊"

嗯,是啊,我用一種"怎麼這樣問"的語氣回答了。

不知不覺日子過得越來越快,正對著護理站的時鐘,
看到長針轉八圈,就像結束了一整天。
在浴室躺著或坐著睡著了,眼睛再張開的時候,
窗外的風景也不能肯定是白天或黑夜。
早已錯亂的時間感與毫無時差概念的生活,
難以讓我靜靜坐下來,像以前一樣用盡全副心神聽。

(哈欠)

要睡了...

還有一個想法。

小台風琴的聲音頗有老任天堂電玩音效味道(玩過嘛?),
不知道有沒有教堂願意出借管風琴錄製個超級瑪莉豪華原聲帶?
或者是像是太空戰士,勇鬥系列的...

很久之前看到網路上有人彈超級瑪莉鋼琴版有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l19l09ZVE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q5QCYfVII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4F5BEQNxfo

晚安大家。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嘮叨篇


一、 喬巴,動物系惡魔果實"人人果實"食用者,效用是可讓喬巴從狸貓變成猩猩或是馴鹿,而藍波球是喬巴發明的藥物,可讓牠從三段變成七段變化,一次服用一顆,需咬碎服用,效用三分鐘。

七段變化如下:
1.頭腦強化-找出打倒敵人的方法(招式)診斷-把雙手放在眼前瞄準找出敵人弱點
2.角強化-讓角本身變成凶器
3.重量強化-上半身的體格強化
4.腳力強化-加速衝刺及拉雪橇的腳力
5.飛力強化-讓身體輕盈還有跳躍力增強
6.毛皮強化-一口氣讓毛皮大量增加
7.腕力強化-讓手腕力量增強(招式)刻蹄櫻花-擁有驚人破壞力的拳頭,留下像是櫻花瓣的標記

二、有沒有人覺得真人版交響情人夢中,A樂團的小提琴首席像變壞的克拉拉?講話聲音也是同樣走向。

三、喬巴的…懸賞金。

Elodie Bradford

我喜歡的影集Elodie Bradford又要來了!
雖然是在電視上撥出
可是最近一年只拍一集 >.<
一但錯過就明年請早......

本週三晚上八點50分會在M6撥出第4集“禁忌“ (Intouchables)
有特別來賓 Jean-Pierre Michael的演出

在法國的朋友沒事可以看看
笑一笑解解悶~

在台灣的迷歌迷姐粉絲們也別擔心
之前兩集的DVD在12月就要出了
請快努力練法文吧
要等我翻字幕...大概不知道要等到啥時了...@@



﹦﹦﹦﹦﹦﹦﹦﹦我是一年前的舊文,謝謝收看 ﹦﹦﹦﹦﹦﹦﹦﹦﹦﹦



晚上轉開電視,
沒想到居然發現了個可愛的法國新影集
Elodie Bradford




愛樂帝布萊德福特小姐(Elodie Bradford)是個警察
每天幻想著能遇到帥哥
用手槍對著練習靶打成愛心
沒想到卻讓俗到爆的沙豬Macho同事羅柏特炸煤坑(Robert Grisou)苦苦糾纏
希望能跟她來一次好萊塢式的性愛警察故事場面



一方面她像個白癡一樣希望找到帥哥
一方面她又老是不小心發現到帥哥的祕密.......
謀殺案

上完床後居然開始追查謀殺案的線索
用包包裡的膠水,小熊娃娃和廚房找來的掃把證明帥哥的老婆是被人謀殺的!


在享受推理故事時卻又笑到肚子痛
在深情對話時她不小心說出來的話總是讓兇手臉上的表情僵掉
可愛極了

超大力推薦喔!!

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鋼琴基礎教學的另一種傳統

通常台灣的小朋友開始學琴
在基本的曲子方面接觸到的幾乎都逃不開拜爾,小奏鳴曲...

慢慢的隨著時代的改變
我們也開始看到了許多不同系統的基本初級教材
像是有名的Alfred ,Bastien

對我來說
因為我既不是教小朋友鋼琴的老師,也對鋼琴的基本教材沒那麼熟悉
其實只是想在最近睡眠不足,老眼昏花的狀況下簡單打打字轉換心情
接著以前寫過的“教材?彈就對了!“隨筆
寫下另一種自己碰到的傳統
某一條可能可以走的路......

說起來
真的也是很老的東西了
所以大家看看就好
我無意比較,不想推廣,只是想記錄
曾經走過的路...

之前的那篇文章
主要是在碎碎念有些教材到台灣後就被東改西改
改到原來編輯的意含被亂塞的東西搞成有點四不像
現在這篇則是想把完整的頭尾補起來
“一種古典鋼琴的老教法“

相對於拜爾,在法國來說最有名的初階曲子和技巧老教材應該就是
Ernest van de Velde寫的梅陶德露思
“ La Méthode Rose" ( 玫瑰方法 )


梅陶德露思分成三本
名稱分別叫做給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鋼琴學習

當然
沒人規定非得等完一年才能換下一本
也沒人說每一本都得彈完不可

原則上
依照小朋友不同的程度
在第二本之後或是第三本之後
就可以接上法國鋼琴家和作曲家 Théodore Lack(1846-1921)的系統
"Les Classiques Favoris Du Piano"
由簡單的1A,1B開始
一直到專門練習李斯特的9A,B,C
和特別給四手聯彈的10 ,11, 12

對基本的選曲來說(不包含練習曲,運動練習)
大概包含了重要古典鋼琴的基礎訓練
到李斯特之前的重要曲目

當然
有許多特別的學習要求是必須附加上去的
像是對許多重要作曲家的專門學習
完整全曲而非單一樂章的學習
對印象派之後到現代音樂的學習......等等
不過在同一冊裡(原來的版本,而不是台灣的版本>.<)
我們能感受到在選曲等級上的仔細思考
可以作為蠻好的互相搭配

或許這些譜大家在譜店都曾經看到過
不過對我自己來說
是條有趣的老傳統道路
一條其實看不到拜爾和小奏鳴曲的老傳統...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10月26日 普萊耶廳的巴黎管弦樂團 (2)

現在終於等到下半場了。在法國的音樂廳很有趣,中場休息區都一定有賣些吃的喝的。如果財力夠可以點一小杯香檳喔,八歐元起跳… 不過說真的錢有時候還是小事,只是那天的上半場沒讓我很有想「enjoy一杯」的衝動罷了 :P
下半場當然就是這次我不遠七百里跑來的主要目的了。拉威爾的鵝媽媽、波麗露,胡賽爾的酒神與雅莉安… 光念曲名就讓人感到舒暢。鵝媽媽是名曲了,在這裡就不多做介紹。令我欣慰的是樂團一旦回到了這些經典法國曲目就好像變了身,上半場的猶疑完全消失,飽滿的音色,每個樂器清晰而有個性的tone,緊密紮實的合奏度,好像完全自動化了一般… 指揮現在在台上好像只是充當個吉祥物一樣 ^^。話說回來,這些曲目,這種樂團,原本就不是應該要指揮在現場來「表演」或去「感染」的。
鵝媽媽的現場演出終於讓我體會到了那「彩色」的感覺,聽唱片所無法體會的感動,所有聲音好像在你耳邊響起,觸手可及,每樣樂器飽滿而令人暢懷的音色在舞台上此起彼落躍動,緊密的接和著… 只是…ㄝ,吉祥物為什麼有時候還是要現身呢!? *_* 毫無意外的,指揮又在一些樂章的接合處來改變速度… 或許他覺得這樣讓音樂更有「張力」吧。現代團員也真老實就跟著他的速度來走,只是這種變形的速度往往不是讓所有的人都搭配得很好,有些照走,有些卻又出現了猶疑遲滯的狀態。音色真的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念頭一動,音色就跟著變了;心裡猶疑,音色馬上也就不再溫潤飽滿。所幸他只在樂章的接合處這樣小小現身了幾次,而沒有在樂章中間出現(不過我懷疑樂章中間他根本是找不到「下手處」)。Sienc說還聽過艾森巴哈指揮的白遼士,真是難以想像… *_* 拉威爾音樂的緊密度被破壞了,還可以靠美麗的旋律賄賂人,白遼士的結構散了就像倒塌的積木一樣… 恐怕聽眾除了睡覺沒有別的選擇了。
第一曲鵝媽媽就這樣”平靜”的過去了,結束時響起的掌聲比上半場都還要熱烈,相信所有的觀眾也都感受的到那不同。接下來… 嘿嘿,只見團員一個接一個的走進來,椅子、譜架不斷的增加,人數增加了快三倍,彷彿能量已經開始在悄悄的累積。這自然是為了「酒神與雅莉安」。誠實的說,我這趟跑去,最期待的也就是這首了。鵝媽媽和波麗露名演太多也太熟悉,來聽純為感受現場;但「酒神與雅莉安」卻是難得一見,好錄音更是稀有,也是真正會讓人期待在現場中能感受到錄音中不會有的「魔力」和「熱情」的曲目。
這首曲子在我們「知音」中應該不用多提。但我相信對普羅愛樂者而言,這是個比較陌生的東西。胡賽爾今天得到相較於同時代的人較少的關注和評價,實在是非常不公平的事。胡賽爾在我心目中是個不折不扣的最頂尖藝術家,要跟他那個時代的拉威爾、德布希放在一起也絲毫不需汗顏。他的作品雖然不多,但樣樣是精心之作。在錄音工業的商業導向之下我們現在常聽到的只是他一小部分的作品,拜那些歐洲小廠老闆們的用心所賜,他有越來越多的作品被錄音,我也很期待不斷在這些新錄音中發現胡賽爾的不同音樂面向。這首「酒神與雅莉安」(Bacchus et Ariane)算是他的中期成熟之作,跟第三號交響曲大約同時,與晚期的神筆一揮的天才之作「小交響曲」有諸多韻味雷同之處。但酒神與雅莉安又有著更多容易讓人親近的優美旋律。
這原本是寫給芭蕾舞曲的配樂,其中濃烈的節奏感是不用說了,又間或著綿延細長的優美緩慢旋律,一動一靜間常給人無比的震撼。樂團所有聲部沒有打混的空間,都有輪到自己要站出來大聲歌唱的時間。現在會被拿出來演奏的都是第二組曲(第一組曲我從來沒聽過,錄音也沒有;如果有的話真想聽聽)。音樂分成九個段落:Introduction,Reveil d'Ariane(雅莉安的甦醒),Bacchus danse seul(酒神的獨舞),Le baiser(吻),L'enchantement dionysiaque(酒神的魔力),Le Thiase defile(隨從散去)Danse d'Ariane(雅莉安的獨舞),Danse d'Ariane et de Bacchus(酒神與雅莉安共舞),Bacchanale(酒神節的狂歡)。
(由於我除非有必要,一向不太常刻意去收集文字資料,所以這邊的解釋如果有問題歡迎知道的人出來指正)
這個希臘神話內容就不在贅述了,有興趣的可以很容易從google上找到。簡單的說就是希臘英雄鐵修斯到克里特島的迷宮中斬殺牛頭人身怪物的故事(至於這怪物怎麼來,呵呵,背後又有個有趣的故事了)。克里特島的美麗公主一看到鐵修斯便芳心竊許,原本應該是敵對身份的,卻偷偷給了他魔法劍和魔法線球,讓他順利的進入迷宮斬殺怪物又走出來(今日西文中有個expression,說”雅莉安的線球”,意思就是「解開謎團或解決問題的關鍵」)。之後王子就帶走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嗎? 沒有 ^^ 在私奔經過一個島的時候,鐵修斯把雅莉安遺棄在島上了。至於為什麼愚蠢的鐵修斯捨得丟下美麗的雅莉安呢? 這中間故事版本就很多了。最一般的說法是酒神(or雅典娜)給了鐵修斯神喻,說雅莉安終究會成為神祇的妻子,最好不要碰她,於是鐵修斯就乖乖的把雅莉安遺留在島上了。(其實以我個人來說,他這樣做是不對的,他應該要奮戰到底,用生命捍衛自己的愛情才是… 嗯很好,題外話結束 @@)
第二組曲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美麗的雅莉安從沈睡中醒來,發現自己孤伶伶的被遺棄在島上,正在憂傷無助間,酒神騰雲駕霧而來,踏著帶點癲狂卻又豪邁華美的舞步。處於真空期的雅莉安就在這之間被深謀遠慮的酒神給把走了 >"<,兩個人深情的一吻… 。接下來的部分我想就非關故事了,而只是芭蕾舞段上的設計。第五樂段L'enchantement dionysiaque 字面上的翻譯是「酒神的魔力」,不知道原來的舞蹈內容是怎樣,不過我想是酒神召喚了許多東西出來共舞,因為下一段的Thiase 意思是酒神慶典上的隊列。眾人退去之後,就是雅莉安優美的獨舞,然後酒神加入,接著「酒神節的狂歡」想必舞台上又充滿了舞者,在熱鬧的合舞中直至結束。
說真的,如果現代還有這套舞的演出的話(當然是要搭配胡賽爾的音樂),我還真想看看。因為音樂本身就已經帶來太多的enchantment了!

好了,每次都不知不覺就越寫越多… >"< 這就是我現在越來越不愛寫文章的原因。關於這場音樂會,剩下的就放到第三部分好了。

2006年11月13日 星期一

10月26日 普萊耶廳的巴黎管弦樂團

在等待克拉拉講座的精彩內容整理上來之前,就先讓我再來回憶一下10月底的音樂會之旅吧。星期四 晚上八點在普萊耶廳 巴黎管弦的音樂會,是我當天下午乘TGV(法國高鐵)北上之後(用怪怪的理由跟實驗室請了個假,CC…)就立即去聽的第一場音樂會。不過這次沒有照片要放上來了,說真的普萊耶廳的外觀和內部裝潢實在一點都不吸引人。台灣的愛樂者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自豪了,那就是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至少在外觀上是真的很有造型啦… 雖然內部音效就比較讓人不敢恭維 XD。反觀普萊耶廳從內到外就是個一貫簡單樸素的設計,純為音樂會的場所,大小適中,聲音清楚。
上半場是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和由艾森巴哈自己彈琴兼指揮…=.= 的那首有名的第23號鋼琴協奏曲。(當然... 我這次來主要的目的是在下半場… =.= )。一開始的序曲當然只是樂團的暖身用,我對這沒有太大的感動,但還是要說一下,這真的是我「第一次」在現場所聽到的,每個音符都能夠清清楚楚的莫札特了。能想像當莫札特的音樂,那些四連音的每個音符都真正清晰又連貫的傳遞過來的時候那種愉悅的感覺嗎?當然現在要找到演奏莫札特所有音符都不出錯的演出太容易了,但一般的演出,往往離每個音符能真正「清晰又連貫」的意境相去甚遠。
不過當然光是如此,對這個收集了所有法系頂尖演奏者的樂團而言還是不夠的。序曲一結束,當工作人員開始在「橋」鋼琴的時候,就聽到那些樂手又趕忙在「暖」手。聽到那些小提琴這時候放出的光澤,我就知道等下有精彩的了 ^^。第23號協奏曲一出來… 相信大家對這首都不陌生吧。由小提琴帶出的序奏,隨即優雅的穿梭在弦樂和木管之間。一聽到那透著珍珠般光澤的小提琴音色我就在心底大喊”yes, that's it!!”。在樂團中的小提琴合奏,並不是每個人都聽得出來的有沒有「整齊劃一」就夠的。當一個樂手能拉出有光澤的音色的時候,如果有七個這樣的人在一起,那光澤會互相激盪而傳遞出更加緻密而光輝的力道。這用言語太難解釋清楚。不過顯然這種能力的傳承並沒有喪失,我那天聽到的弦樂就是這種令人感動的聲音。
另外附帶一提,之前曾看過網路上有人大驚小怪的法國樂團怎麼都是「自由弓法」(意思就是弦樂聲部的弓法不統一,看上去就好像各拉各的非常不整齊)。會這麼講的人也常或多或少以此作為法國樂團"散漫不整齊"的「論證」之一。其實應該要有個清楚的認知,往往在音樂會中能讓我們「看」到的視覺效果會跟聽覺效果呈反比。演奏樂器其實也是一項精密的「運動」,能想像一個怪模怪樣的姿勢,百公尺還能跑出好成績嗎?? 或者不協調的投球動作還能投出150km以上的高品質速球? 穩定的姿勢是好音色的最根本支撐。像上半場的那把長笛就非常愛「搖」,吹個短短的旋律上半身就要轉好幾圈 *_* 而他也可以說是上半場整個木管群唯一的罩門(幸好下半場不是他吹,不然…)。話說回「自由弓法」,這方面我不太清楚樂團中弦樂部使用整齊劃一的弓法是什麼時候蔚為風尚的? 因為這也是除了「視覺效果」之外沒有更大的用途。當一個小提琴手覺得這樣的弓法能讓他最自然又稱手的拉奏的時候,何必為了視覺效果而要大家都一起那樣啦? 一個弦樂聲部能放出凝聚的光澤和能量是在於所有拉奏者本身高品質的音色的互相共振激盪,也在於所有樂手能夠有互相聆聽修正的能力。統一弓法對這些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
話說回音樂會,整個音樂幾乎是在艾森巴哈的鋼琴出來沒多久就毀了。我相信如果他不指揮還不會這麼慘,偏偏還要跨刀(也是為了視覺效果…?? *_* )。一開始的時候還能彈出些流暢的旋律,但隨著音樂一直進行越指揮下去,整個旋律就更沒有集中力,剛開始還能偶而出現的漂亮音色也逐漸在分心中消失了。鋼琴跟整個樂團完全搭配不起來,好像在互相猶疑著。或許這種曲子在莫札特時代都是鋼琴兼指揮這樣演出的… 但說真的這種「復古」的演出方式,實在跟統一弓法一樣是沒意義的舉動,對音樂本身一點幫助都沒有。第二樂章,就如同小mm和sienc不用聽也猜得到的,艾森巴哈發揮了「就是想"做"點什麼」的本性,慢的地方拖得更慢,快的地方又想很有爆發力的衝出來,整個音樂就在這支離破碎中結束。第三樂章鋼琴引出的序奏一點都無法讓人振奮,倒是後來樂團反覆主題的時候,那支巴松管作為伴奏跟豎笛一起出來的時候,那超技和清晰感嚇死人(有CD的話,那大概會是在25秒左右的時候。這是很難被清楚演出的一個角落)。不過就除了這個,我也回想不出還有什麼特別讓我值得回味的地方了。除了呆坐在那希望音樂趕快結束之外,我發覺整個樂團似乎還在加溫之中,音色和力度都在持續提升。到後來感覺那坐在正中央背對著我們的指揮跟鋼琴好像都要被來自三個方向的聲音淹沒一般,琴音無力的搖曳著。在昏黃的燈光中我漸漸陷入了某種幻想… 如果眼前這個樂團是古代的它,那現在會有什麼下場…(會不會有點壞 :P )。不過現代公務員樂團當然是沒有這麼壞心眼的啦… 上半場音樂會,就這樣在少數幾個驚豔和一些吐血之中結束 =.=
下半場待續…

2006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先幫克拉拉加油

或許朋友當久了
在你來我往的互相調侃中
大家都不經意的遺忘了音樂家的身分
只是亂聊些五四三的
還有那些比低級的小故事...>.<

但是其實我們都很了解她的天賦
難能可貴的音樂本能
與生俱來獨特的音樂性

的確是很難得的
要一位音樂家放下音樂面對群眾
用言語述說自己心裡最深處的一點一滴對音樂的想法

特別是在看多了天馬行空
用無意義的語彙堆砌起來的音樂家訪談們:
“喔,我不需要練琴“
“喔,他幾歲就能xxx,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
在這些堆的比小山還高的鬼扯蛋裡
或許連本人都以經不太知道可信度了

真實誠懇的對談是如此的困難
特別是在今日的鎂光燈下
塑造成符合媒體形象的點點滴滴......

所以覺得可貴
站出來幫她今天的講座加油!!

或許到最後
大家想吃的還是傳奇性神奇的那一套
不過我已經懶得搬樂團名字音樂家名字來幫她抬轎了
因為只吃這套的愛樂圈
很可悲不是嗎?

kuso版:哼~那些沒來的以後膽敢叫妳幫他們簽名
妳就叫她們去吃大便!!
怎樣~帥氣吧! : P

2006年11月10日 星期五

霍夫曼的故事(本篇純屬喃喃自語)

如果能夠聽到這樣的歌聲在歌劇院現場,該有多棒啊:
Nathalie Dessay唱奧林匹雅
不過如果2月10號去聽的話,是這個人
=.=

順便找了一下Dessay 的其他影片
鐘之歌... 啊,多久沒聽到拉克美的鐘之歌了...
Dessay真是難得的擁有真正美聲的現代花腔女高音
魔笛中的夜后最有名的那段花腔
(其實說真的我不覺得夜后的那段花腔有多花腔耶...
娃娃之歌和鐘之歌難多了)
每個音都輕鬆又紮實無誤的打上去
在YouTube中可以搜尋其他的夜后影片,一堆壯女
可惜都只徒具「視覺效果」...

最後找到一段搞笑的娃娃之歌,真是服了那個導演..... =.=

為什麼... 為什麼現在巴黎歌劇院都要找外國人來唱呢.. @@?
(喃喃自語中....)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插播

在繼續下去寫音樂會心得之前,先插播一下在這個音樂季中還有可能在去聽的音樂會。其實光是這第一趟音樂之旅,便對sienc說的深有同感。人已經在寶山之中了,能聽到真正令人振奮的演出就算花上大把鈔票也算值得,畢竟不會一輩子住在歐洲,下次什麼時候能再聽到自己也不知道。只是真正會讓人怯步的是音樂會的品質。雖然現在仍有許多讓人尊敬的演出者和團體,但從前的「音樂家」,在現代大多成為「公務員」了。當天演出的狀況如何,指揮能不能凝聚起整個樂團的精神... 都嚴重的影響演出的品質。
另外就是很明顯的現在法國行政當局的一貫政策,大量去找那些在國際媒體上已經出名的指揮或獨奏者來作為整個音樂季的主打,達到宣傳的效果(這在各大樂團網站上輕易可見),結果就是例如艾森巴哈或科林戴維士這樣的結局... 這個實在不想再多講了... 畢竟在現代世界中藝術精神和品味的流失,不單單是發生在古典音樂上而已。而且我想,或許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一樣的感慨。
聽著那些擁有令人稱羨的優美音色和一流技巧的演奏者在台上「工作」著,卻失去了合奏的意識和靈魂,是比什麼都更讓人遺憾而無力的事。
接下來我會去聽的音樂會,除非曲目太過驚人,不然還是要先確認指揮或獨奏者的品質,不能再只認樂團;不然就是有像Tossi或巴夏那種等級的獨奏音樂會。說到這裡,小MM和scienc在這個音樂季有看見普列特的蹤跡嗎@@?
我是沒有找到。還有,下次Tossi如果再有音樂會,麻煩小MM先放個訊息好杯? 不然會有想掐死你的衝動 -_-#(握拳...)。

這是我現在預計要去聽的,里昂國家交響樂團在今年一月的音樂會(本季節目單)
1月13日(六) 2007
Ravel,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Chausson, 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Roussel, Symphonie no.3
Ravel, La Valse
Orchestre national de Lyon / Indra Thomas, soprano / Michel Plasson, direction

看到曲目和指揮,二話不說買了最高價的票 :P
說是最高價,其實也不到2000台幣啦。可惜歐元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在那1:30的年代,可是1500台幣都不到。從唱片中聽起來,普拉松能夠把吐魯斯交響帶到那個程度,遇到高一等級的里昂國家交響應該能很讓人期待才是。只是女高音不太熟悉,有人能提供些訊息的嗎?

另外就是在巴黎管弦的節目單上也有發現普拉松的蹤跡,演出曲目非常驚人。但是要去聽這場的話,就只有單獨這場音樂會了,來回交通跟住宿實在太不划算。
Saint-Saens
Symphonie no. 3 avec orgue, en ut mineur, op. 78
Henri Dutilleux
The Shadows of time
Maurice Ravel
La Valse
Michel Plasson direction / Thierry Escaich orgue / Solistes de la Maîtrise de Paris

另外2007年1月,Marek Janowski(相信這個名字對大家都不太陌生)跟巴黎管弦在普萊耶廳也有兩場演出
我相信這會是品質蠻有保證的組合,可惜曲目不是那麼的讓人衝動,而且那位小提琴家的底細也不清楚。

目前我比較屬意的是2月8日 2007這場,曲目取向
Robert Schumann
Symphonie no. 3, en mi bémol majeur, op. 97 « Rhénane »
Francis Poulenc
Concerto pour orgue, orchestre à cordes et timbales, en sol mineur
Mauce Ravel
Daphnis et Chloé, suites nos 1 et 2
Jean-Yves Ossonce direction
Jacques Taddei orgue
(有人可以介紹指揮和管風琴師嗎 ?)

而且這個日期上巴黎的話還可以順便去聽禮拜六巴士底歌劇院的「霍夫曼的故事」(嗯,不過看那陣容… 現在歌劇院也是大量找外國歌手來唱… /_\ 奧林匹亞的花腔可沒這麼容易的… 現代人的話聽過的大概就是Nathalie Dessay比較可以勝任)

怎麼樣,義大利庭和吐魯斯馬(還有其他在歐洲的同好)有沒有興趣一起去一趟?或者提供其他意見?

PS:如果我是法國總統,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找Timpani或FYCD的老闆當法國文化部長 =.=

2006年11月4日 星期六

首獎與實力的差距....還不小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看著窗外爛嫚的艷陽
被國際關係史的選修考試折騰許久的我
不由自主地升起了聽場音樂會的念頭
價格和距離當然是考慮的重點
之前長途跋涉卻以失望收場的前例
讓我不得不把荷包勘緊了
誰叫現在的音樂會多的是浮泛的演出呢?

仔細評估一番後
我決定再度造訪佩魯甲
這個以溫布里亞爵士音樂節聞名於世的義大利中北部小鎮
也因香濃的巧克力馳名美食界
就在音樂會前幾天(音樂會是10/28號)
剛結束了著名的巧克力節呢
(嘿嘿 Petit應該會很想到此一遊吧!)

話說當天真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
呼吸揉和著山嵐的清冽空氣
舉目所見齊整的建築
重溫佩魯甲的氛圍
竟有故鄉般的熟悉
晃晃悠悠地一邊拍照一邊向售票處前進
印象中是個不太顯眼的公寓
雖然地點就在一段50公尺左右的小巷子內
但是門口沒有任何標示
果然就像新來乍到的觀光客般
我在一段十公尺的路前來回走了兩次
才確定一棟毫不起眼的公寓二樓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和售票小姐寒喧幾句後
順便也買了另一場明年音樂會的票
“算你14歐 學生票 好嗎?”
好啊 怎麼不好 兩張最好的票耶
馬上想給小姐 Baci e Abbracci (親親和抱抱)
(話說義大利人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得時候對別人的態度有天壤之別 跟他們的足球差不多 狀況好的時候多賽的球都踢的進!)
OH! Lucky!

省錢坐好位加上無比好天氣
步伐和心情自然更輕鬆愉悅了
趁著興奮滿檔趕緊先看看今晚的演出場地
順著市中心主要的大道Corso Vanucci往回走
我在一個二十世紀初期頹舊的小戲院前駐足
是的 就是這了 Teatro Pavone(孔雀劇院 天啊 好拉威爾的名字)
如果各位有看過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的話
應該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劇院的樣子
事實上這個小場地平常真是一個電影院呢!
濃濃的復古風味就是今晚的配餐喔!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對了 瞧我自顧自的寫遊記
忘了介紹一下今晚的演出陣容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Nicolai Znaider+Robert Kulek
第一位的名字想必常出現在新天新地的朋友必不陌生
這位丹麥的依莉莎白大賽小提琴冠軍
當晚要上演法朗克、德布希、荀貝格和貝多芬的奏鳴曲
而說實話我也是被曲目吸引來的
光是前兩首曲子就非常誘人了不是嗎?
也許誘人的程度和困難度是成正比的
所以…唉….待會揭曉
鋼琴伴奏是…糟了 我忘了他是哪裡人了
哪裡人不重要嗎 最重要的是彈的好
偏偏他就有本事讓我遺忘他
(反正你們如果聽完他伴奏應該也會忘記才對)
反正現在好像是Znaider的固定搭檔

音樂會是九點開始
我本想去一家非常有名的Pizza店用晚餐
沒想到晚上7:30一開張就已經塞爆了
門外還排了近十個和我一樣不可置信的饕客
這家餐廳叫Pizzeria Mediteranea(地中海Pizza)
名字雖然一點也不詩情畫意
但是我已經兩次在門外排長龍最終悻悻然放棄了
如果哪位先我一步品嘗這家好吃的原木炭烤Pizza
麻煩寫個食評
唉 沒辦法 就去上次還不賴的那家吃吧
我點了一個”扁豆牛肝菌濃湯”和”燻乳酪及松露燉飯”
因為時間有些緊
所以兩道一起上
扁豆濃湯有著濃郁的綿密
細緻柔軟的扁豆和些許的牛肝菌混合成清鮮豐腴的口感
湯面上幾滴橄欖油賦予嗅覺爽朗的體驗
喝上兩口 心窩滿是溫暖
頓飯又是另一個簡單卻令人回味無窮的佳作
燉飯用的乳酪叫Scarmoza形狀很像小胡瓜 非常可愛
味道香濃但是沒有帕瑪乾酪那麼強烈
想像一下粒粒晶瑩飽滿的米飯被乳酪的柔滑所包裹
飯面上在灑上些許黑松露薄片
松路獨有沁鼻的芳香和鬆軟的米飯組成了完美的二重奏
嗯 秋風掃落葉
肚子餓極的我竟然用了二十多分鐘就把眼前的美味清理乾淨
事後感覺很浪費
應該要細細品嘗才對

不過吃了美食後果然精神很多
離開演前還有半個多小時
剛好
進去買了節目單 一看傻眼
今晚節目全改了
法朗克和德布希被毫不留情的踢除
取而代之的是貝多芬和史特拉汶斯基(西西里組曲)
應該是理解到之前兩首曲目在意境表達上的難度吧
我為這突如奇來的變動做了自我詮釋
往往直覺就是最正確的答案
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證明了我的推斷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話說劇院雖小古色古香倒是挺別緻的
我一邊期盼當晚的演出一邊東張西望
開場前的時光就在這種略帶緊張和興奮的心情下消磨過去了
Znaider出場時我被他嚇了一跳
之前看電視他不是應該…比較瘦一點嗎
看著那身快被撐暴的西裝
我有一種來到WWF特別嘉年華會的錯覺……

終於要開始了嗎 好耶 冠軍加油喔!
第一首是貝多芬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
因為我不是練家子 所以用我自創的方式解說一下丹麥肌肉男的詮釋
我們不是說講話有”抑揚钝措”嗎
這首曲目就是很多”钝措”的那種(不知大家能否明瞭我的意思.)
很多比較短小的樂句讓你必須在歇止和開始時發揮連貫整個樂章的能力
但令我當晚百思不解的是 這些就是Znaider無法做到的
(做不到就別選這種曲子啊 害我整晚聽覺神經提心吊膽的)
從第一樂章開始我就一直皺眉思索”鈍”不好又”措”不到位的原因
大抵上應該排除小提琴的因素
不僅是因為那是把史特拉底瓦里
而是我明顯發現Znaider顫抖和不穩的右手
所以幾乎可以確定
右手就是原兇
貝多芬早期的小提琴奏鳴曲沒有他後期的大氣
但還是很討人喜歡的(如果拉的好的話…)
鑒於多次在音樂會上皺眉的經驗
我在不解的同時還是能順利享受音樂本身的樂趣
Kulek的伴奏很"正常"(對不起 不知道用啥形容詞 不過跟Znaider比起來卻是如此)
讓我也不想苛責他完全沒有光澤的觸鍵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不知道是傳染還是怎的
我們的首獎得主整晚一直設法解決那”鈍與措”的難題
但這個問題卻大唱反調地出現在他所有的演出中
只要遇到細碎的小節和需要運用重音的部分
就讓你為他捏把冷汗
每逢”揚”的段落他倒老實不客氣地狂飆
感覺很像裝了炸彈的跑車
一停下來就炸碎了
先聲明
我這些感受不是要拼評他
我只是想接露一些我聽音樂會發現的有趣現象
畢竟像Zniader這種狀況已經是整個古典樂界的常態
是否現在的音樂家都只會表現激情卻無法連貫整體呢?
大聲 用力 激昂就是掌聲的保證?
只要會飆高速 平穩和舒適都可以置之不理?
演奏到底是件高興的事還是苦差事呢?
也想過這些評語是否過於嚴苛
但很多現代的演奏家還能做到而且做的挺好啊不是嗎?
如果你想凌利外放卻不失端穩Tosi是個不錯的例子
假使眷戀柔亮又嫚妙的指觸那個在Imp那聽過的法國女鋼琴家也是好選擇(就是那個路Rac3又自組一個女性音樂公司的名字記不住)
我相信其他還有許多直得期待的
但是現在的音樂會
聽眾是幸福 也是不幸的
幸福的是大部分的聽眾只需要些許的巧技就可以飽足(也許稱不上巧技 該說合理的最低水平)
不幸的是大家沒有辦法在去經歷過往的榮光 那個讓音樂瞬間將你靈魂銷融的神奇時代
那段俯拾即是美妙珠玉的歲月
現在不去感嘆
正因為這些充滿缺陷的演出
讓我明白了好音樂真正的價值
和它可以展現的美
即便雜亂無章的處理 雋永的東西依舊能讓你感動
就是努力的去感覺和享受吧
這就是我現在聽音樂會的樂趣

拿下半場的重頭戲 貝多芬的”克羅采”來說
那種在古典的精神裡仰望浪漫情懷的內涵是我十分喜愛的
樂曲接近協奏曲的鋪陳和長度就是為了強化箇中的情緒
當然我不會期待Z先生有多麼稱職的演出
但是比較多外放的長樂句的確有效遮掩了
他上半場在小細節上不穩和出錯的困窘
倒是鋼琴伴奏要求更大的動態和反差
讓我們已經法寶盡出的K桑左支右絀
其實他真的很努力了 無奈就是音色半點全無
想要有番作為也力有未逮啊
下半場兩人都想來個火花四冒的精采演出
用力再用力
好像美好的聲音是用力榨就會出來似的
操之過急的結果就是
快的地方急忙出力地趕 慢的地方囫圇吞棗似的混過
這不是演奏 擺明就是百米競技嗎
他們不累 我都覺得累
我相信同一首曲子可以有很多種詮釋方式
但是詮釋是為了更深刻的解讀樂曲的內涵
然後用一種有說服力和生動的手法呈現給聽眾你的理解
對我來說那就像郊遊遠足後跟朋友講感想
老是開著快車在公路上狂飆
會有有趣的旅遊經驗可講嗎?
這種想法我回家後拿出Thibaud和Cortot的克羅采來聽
充分得到印證
我現在不是要說這兩位前輩演奏的有多好
而是他們的演奏讓我覺得這首曲子可以是豐富的 美麗的 激昂的
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演奏過程中讓我覺得他們自己也樂在其中
應該是這種融入和尊重音樂的心
讓一切都變的迥然不同吧!
曲子的最後Z還因用力過猛讓壂肩掉了下來
(可惜的是雖然如此用力但是音色的層次感並沒有絲毫改善)
安口曲是布拉姆斯的兩首匈牙利舞曲
不過對我來說音樂會在上半場開始十分鐘後就結束了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瑪德蓮教堂與嘉尼葉歌劇院(2)

接下來應該要寫到在歌劇院內的室內樂了,只是我突然發現.... 好像沒什麼好寫的 ^^;; 因為那天並不是一場令人興奮的演出。
上半場演出的是白遼士的羅馬狂歡節和夏夜,兩者都是由管弦樂改編成中小型的室內樂。夏夜(Les Nuits d’été)是將Théophile Gautier 的詩篇譜曲,最初是寫給女中音(或男高音)和鋼琴,後來才漸次改成與管弦樂的。Théophile Gautier 的這些詩集最初命名為La Comédie de la mort(死亡的喜劇),白遼士挑出其中六首情詩譜曲並取名「夏夜」。
這個作品讓人不得不佩服白遼士的作曲功力。這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在1840-41年間寫成,全部改寫成管弦樂版也不過在1856年。這些歌曲是如此成熟與優美,雖然與他同期的一前一後有舒伯特和舒曼,也是今日比較為人所熟悉的以詩入樂的作曲家,但我覺得不論在氣質或技法的細膩度上都是無法與白遼士相較的。在這些曲子之中我再次聽到了他致力於將文學融入管弦樂之中的企圖與成就。詩、人聲與伴奏之間的搭配是如此細膩。音樂並不是在與歌手粗俗的抗衡,或只是做個陪襯在旁邊答腔著,而是彷彿緩緩的塑造那周圍的情境,又時與歌聲之間做著無言的呼應。歌曲旋律似斷似連,但整首下來卻其實綿延不斷而一氣呵成。
如同先前所說,我深信華格納和德布希必然都從白遼士身上得到許多靈感。
女中音Diana Axentii當天的表現非常精彩... 而這也是我當天僅有的享受。在白遼士這種文學般的音樂中,最忌諱的就是自己亂做高潮而失去了音樂的延續性。Diana Axentii當天展現了醇美的嗓音,沒有無謂的激情。在高音和強音中依然保持著凝聚的光輝,抖音節制而不散亂,弱音也可以飄送到每個角落。其中第三首Sur les lagunes - Lamento(在潟湖邊 - 哀悼)是在哀唱愛人的死去,但這首歌宛轉唱來,哀而不怨,讓人感受到一顆傷痛的心獨自在幽暗的海邊低吟徘徊著。這也是我覺得她當天演唱的最完美的一首。
如果之後有空閒,再來試著翻譯幾首看看。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歌劇院內的照片。我選的包廂位置並不是很好,從右前方有個觀眾甲就可以看得出來)

室內樂團的部分呢? 就實在不怎麼讓人興奮得起來了。第一首羅馬狂歡節實在很抱歉,用室內樂的編制來演奏它本來就已經很勉強了,偏偏每個樂手的音色也都還在沒進入狀況的階段,讓整個舞台上聽起來像個空洞的支架,不論是音質的飽滿度或合奏的緊密度都不能稱合格。就連豎琴,這樣我認為在室內樂之中最優美的樂器,聲音都傳不過來。所幸在接下來的夏夜之中,各個樂器的光輝逐漸可以展現出來,但若要直說,以作為這個歌劇院的樂手而言,這樣的合奏程度是實在無法讓人滿意的。其中只有一位比較特別的大提琴手之外。他的聲音不論何時都清晰自然如一屢清流,毫不費力從合奏中穿梭入我的耳中。在樂曲間順手翻翻節目單,我想這個「週日夜歌劇院室內樂」的系列,主要還是用來讓年輕新入團的樂手有上場實戰磨練的空間吧。像第一小提琴手(日本人)是在2003年才成為歌劇院的一員,長笛手在2001年,一位中提琴手2005年,其餘有年輕也有中生代的;最老的自然是那位大提琴手,1980年就成為歌劇院樂手,在高等音樂院的老師就是Maurice Gendron,而且還曾經參與過他的錄音…

下半場是莫札特D大調第五號弦樂五重奏。我期待著下半場能有不一樣的演出,可是仍然是失望,當然這是以嚴格的標準而言了。事實上當天的下半場,五把弦樂的確也都逐漸展現出足以在高等音樂院畢業的水準,發出那種透著光澤的紮實音色。大提琴手仍然一派輕鬆,不論是作為伴奏的和聲還是偶而的主奏都是從容而條理清晰(雖然在第三樂章給出了幾次搥,CC),但兩把小提琴旋律的轉折就實在無法動人。那天即使中提琴的音色都是非常美,然而輪到他(們)該站出來翩然起舞的時候,卻還總是猶疑的躲在後面,似乎只把自己當個陪襯的角色;而五把弦樂怎麼樣都搭配不起來,好像互不認識倉皇的在拉著自己的譜。我覺得這種「合奏意識」的喪失是當天最失敗的地方。這個地方不得不提,不是要拿過去的人來比較或「修理」現在的演出,只是當我們聽著過去的大師演奏這種室內樂時,一定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每把樂器都會有自己的「靈魂」,而每個獨立的個體在樂曲間穿梭共舞,則展現出驚人的合奏感與協調性。這裡不講時代差異或個人音色技巧的高下,但這種共舞的「合奏意識」實在是不應該喪失的。
似乎全場的觀眾也都感覺得到。音樂結束,掌聲在五位樂手出來謝幕一次之後隨即快速隱沒散場。這也是我這次聽的四場音樂會之中掌聲消失得最快的一次。
這是我這次聽得唯一一場室內樂。希望將來在法國的時光中能有機會聽到一次讓人耳目一新的室內樂演奏。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從歌劇院走出來忽然覺得那個路燈也很美忍不住又拍了一張;不過下面的路人乙我不認識 ## )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夜晚門口的雕像)

(奇怪,明明沒有什麼可以寫的怎麼還是寫了這麼多 ##;; 接下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