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3日 星期一

10月26日 普萊耶廳的巴黎管弦樂團

在等待克拉拉講座的精彩內容整理上來之前,就先讓我再來回憶一下10月底的音樂會之旅吧。星期四 晚上八點在普萊耶廳 巴黎管弦的音樂會,是我當天下午乘TGV(法國高鐵)北上之後(用怪怪的理由跟實驗室請了個假,CC…)就立即去聽的第一場音樂會。不過這次沒有照片要放上來了,說真的普萊耶廳的外觀和內部裝潢實在一點都不吸引人。台灣的愛樂者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自豪了,那就是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至少在外觀上是真的很有造型啦… 雖然內部音效就比較讓人不敢恭維 XD。反觀普萊耶廳從內到外就是個一貫簡單樸素的設計,純為音樂會的場所,大小適中,聲音清楚。
上半場是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序曲和由艾森巴哈自己彈琴兼指揮…=.= 的那首有名的第23號鋼琴協奏曲。(當然... 我這次來主要的目的是在下半場… =.= )。一開始的序曲當然只是樂團的暖身用,我對這沒有太大的感動,但還是要說一下,這真的是我「第一次」在現場所聽到的,每個音符都能夠清清楚楚的莫札特了。能想像當莫札特的音樂,那些四連音的每個音符都真正清晰又連貫的傳遞過來的時候那種愉悅的感覺嗎?當然現在要找到演奏莫札特所有音符都不出錯的演出太容易了,但一般的演出,往往離每個音符能真正「清晰又連貫」的意境相去甚遠。
不過當然光是如此,對這個收集了所有法系頂尖演奏者的樂團而言還是不夠的。序曲一結束,當工作人員開始在「橋」鋼琴的時候,就聽到那些樂手又趕忙在「暖」手。聽到那些小提琴這時候放出的光澤,我就知道等下有精彩的了 ^^。第23號協奏曲一出來… 相信大家對這首都不陌生吧。由小提琴帶出的序奏,隨即優雅的穿梭在弦樂和木管之間。一聽到那透著珍珠般光澤的小提琴音色我就在心底大喊”yes, that's it!!”。在樂團中的小提琴合奏,並不是每個人都聽得出來的有沒有「整齊劃一」就夠的。當一個樂手能拉出有光澤的音色的時候,如果有七個這樣的人在一起,那光澤會互相激盪而傳遞出更加緻密而光輝的力道。這用言語太難解釋清楚。不過顯然這種能力的傳承並沒有喪失,我那天聽到的弦樂就是這種令人感動的聲音。
另外附帶一提,之前曾看過網路上有人大驚小怪的法國樂團怎麼都是「自由弓法」(意思就是弦樂聲部的弓法不統一,看上去就好像各拉各的非常不整齊)。會這麼講的人也常或多或少以此作為法國樂團"散漫不整齊"的「論證」之一。其實應該要有個清楚的認知,往往在音樂會中能讓我們「看」到的視覺效果會跟聽覺效果呈反比。演奏樂器其實也是一項精密的「運動」,能想像一個怪模怪樣的姿勢,百公尺還能跑出好成績嗎?? 或者不協調的投球動作還能投出150km以上的高品質速球? 穩定的姿勢是好音色的最根本支撐。像上半場的那把長笛就非常愛「搖」,吹個短短的旋律上半身就要轉好幾圈 *_* 而他也可以說是上半場整個木管群唯一的罩門(幸好下半場不是他吹,不然…)。話說回「自由弓法」,這方面我不太清楚樂團中弦樂部使用整齊劃一的弓法是什麼時候蔚為風尚的? 因為這也是除了「視覺效果」之外沒有更大的用途。當一個小提琴手覺得這樣的弓法能讓他最自然又稱手的拉奏的時候,何必為了視覺效果而要大家都一起那樣啦? 一個弦樂聲部能放出凝聚的光澤和能量是在於所有拉奏者本身高品質的音色的互相共振激盪,也在於所有樂手能夠有互相聆聽修正的能力。統一弓法對這些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
話說回音樂會,整個音樂幾乎是在艾森巴哈的鋼琴出來沒多久就毀了。我相信如果他不指揮還不會這麼慘,偏偏還要跨刀(也是為了視覺效果…?? *_* )。一開始的時候還能彈出些流暢的旋律,但隨著音樂一直進行越指揮下去,整個旋律就更沒有集中力,剛開始還能偶而出現的漂亮音色也逐漸在分心中消失了。鋼琴跟整個樂團完全搭配不起來,好像在互相猶疑著。或許這種曲子在莫札特時代都是鋼琴兼指揮這樣演出的… 但說真的這種「復古」的演出方式,實在跟統一弓法一樣是沒意義的舉動,對音樂本身一點幫助都沒有。第二樂章,就如同小mm和sienc不用聽也猜得到的,艾森巴哈發揮了「就是想"做"點什麼」的本性,慢的地方拖得更慢,快的地方又想很有爆發力的衝出來,整個音樂就在這支離破碎中結束。第三樂章鋼琴引出的序奏一點都無法讓人振奮,倒是後來樂團反覆主題的時候,那支巴松管作為伴奏跟豎笛一起出來的時候,那超技和清晰感嚇死人(有CD的話,那大概會是在25秒左右的時候。這是很難被清楚演出的一個角落)。不過就除了這個,我也回想不出還有什麼特別讓我值得回味的地方了。除了呆坐在那希望音樂趕快結束之外,我發覺整個樂團似乎還在加溫之中,音色和力度都在持續提升。到後來感覺那坐在正中央背對著我們的指揮跟鋼琴好像都要被來自三個方向的聲音淹沒一般,琴音無力的搖曳著。在昏黃的燈光中我漸漸陷入了某種幻想… 如果眼前這個樂團是古代的它,那現在會有什麼下場…(會不會有點壞 :P )。不過現代公務員樂團當然是沒有這麼壞心眼的啦… 上半場音樂會,就這樣在少數幾個驚豔和一些吐血之中結束 =.=
下半場待續…

7 則留言:

petitmm 提到...

不知道為了什麼
指揮兼獨奏的情形好像越來越變成風尚
看起來炫嗎?

或許能夠完全的控制樂團是出發點

可是最近看到的結果
卻常常讓人不知所云...

獨奏者對自己的樂器掌握不到家
更絲毫的感覺不到樂團的搭配

在達不到我能想像的原始出發點時
反而讓人覺得只是種噱頭了......

(看完電視上Christian Zacharias的蕭邦鋼琴協奏曲之後強烈的呻吟~)

JP 提到...

現在流行多才多藝咩
(不過有可能只是變相的一言堂 XD)

再說
一樣的票價 少一份指揮/獨奏者的薪水
利潤比較高啊 (指揮兼獨奏不會領兩份薪水吧? XD)

J-胡言亂語中-P

SienC 提到...

哈哈 聽過艾森巴哈指揮的白遼士才真會讓你吐血呢!
其實法國應該很多好指揮啊
像Casadesus就很不錯啊
我聽過他指揮Loire的杜卡La Peris
很不錯呢
不過能人好像都被發配邊疆
大團都是外國人在坐鎮
奇怪耶!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我看還不就是為了廣告商業效果
進去普萊耶廳首頁不就看到羅伯伯坐鎮在那
法國現在的文化當局真的很奇怪,自己一票優秀的完全置之不理(也是有啦... 就是給他們好的公務員待遇... *_*)也不去推銷,拼命找一些被國際媒體打響名氣的來做宣傳;然後英美媒體又每隔幾年就會「發現」一兩個怪怪的法國音樂家來捧紅...
有趣啊有趣 *_*

JP 提到...

可是這現象不只是法國 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啊
像我家的Philippe Jordan也是地球繞一圈後
這兩年才開始回老家蘇黎世指揮
蘇黎世音樂廳的頭頭是David Zinman(米國)
蘇黎世歌劇院的首席是Franz Welser-Most(澳地利)
而FWM的老家維也納卻是[阿本]小澤征爾在管
Orchestre Suisse Romande的大頭目是Marek Janowski(德國)
今年史卡拉大頭目不是換以色列的八輪剝因做?
去年(還是前年?)陣亡的瑞士指揮Viotti也不是在蘇黎世(或日內瓦)做頭頭 而是在Fenice
在幕尼黑看到viotti的比率比蘇黎世高耶
(沒記錯的話 慕尼黑現在是nagano在帶)
英國的哈丁也不是在ENO或ROH奠定地位的
而是在柏林跟Bremen
講到柏林愛樂 之前是Abbado帶 現在換Rattle
也都不是德國人

看來古典樂界也是逃不出[鄰居的草皮比較綠]這迷咒 ^^a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呵呵,原來你那裡的大頭目是亞諾斯基
這種結果還挺幸福的啊 ^^

JP 提到...

其實我是混蘇黎世的啦 ^^a
法語區那邊粉少過去

一想到看場表演要做三個小時的火車到日內瓦或lausanne
然後再飆回來.....
年紀大了 實在奈不得降子操 ~"~a

不過蘇黎世這邊的演出已經看不完了
也管不得法語區那邊上演什麼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