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26日 星期一

雖然聖誕節已經過了。


去年,12/25號的凌晨,我聽這張。
今年,12/25號的凌晨,我還是聽這張。

太多熟悉的聖誕歌曲,用它該有的樣子,擁抱著我。
宣報著喜訊的銅管,溫柔如襁褓的管風琴,還有大天使小天使們的歌聲齊唱...

唱著唱著,平安夜,聖善夜,氣溫很低下著雪。
牧羊人,三賢者,不可以偷看分娩,快退到馬槽外面。

彌賽亞呱呱,呱呱地來了,從天上掉下來了,
若瑟呀,你的綠帽上面有光環喔,請不要恥辱,別跟瑪麗亞離婚。



祝大家在這個也快要變成情人節的夜裡,感受到一些平安喜樂。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Lefebure DVD片段觀後感

恐怖.... 恐怖... 看了蕾菲布DVD的片段
貝多芬第31號奏鳴曲第三樂章尾段大賦格曲的教學演奏
色彩能夠華麗到這種地步....
或許因為不是正式的演奏場合,少了點衿持,多了些快意揮灑
配合上畫面更讓我感受到這個樂段的熱情澎湃

大體動作上如我所料沒有太大偏差
雖然身體擺動,但頭頂和肩膀的重心維持非常穩定(當然也不會亂抬手肘)
以致於雖然光看手指飛舞可能感受不到那擊鍵有多重多透
但確實是從身體最深處(或者說從頭頂到雙肩的三角施力中心點)
傳遞出的指力和音色

就如同寫書法,整個肩膀手臂到手掌手指如果越去「施力」
那落筆力道就會越輕,字就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虛弱
唯有讓落筆施力點預設在紙下的桌中,筆尖自然下落完全放鬆,力才會透紙背
這時候你覺得不是你在操控毛筆了,而是她自己在動
你的手指只是引導她走向正確的方向和軌跡而已

我想那些有真正在練鋼琴的朋友自可從中得到印證,不必多言

PS:看過之後忍不住又拿出我心目中貝多芬首選的同曲目演奏來比較
乍聽之下怎麼覺得我的首選好像速度慢了一截又少了點熱情
再仔細一比對,竟然演奏時間是差不多(其實短了快一秒)!
但是堂皇優雅而從容,每個細節鉅細靡遺,沒有半點急躁或勉強
低音部的清晰透力又更勝一籌...... 只能說,一山還有一山高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吧.....

(improvise 可否幫我貼上圖片和那個演奏片段下載?
你應該可以直接編輯已發表文章吧? )

20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唱吧!跳吧!印度F4!


http://tinyurl.com/arkxc (MV)
http://www.dalermehndi.com/daler-backup/tunak.mp3 (MP3)

不蓋各位,我看到MV的當下笑得在床上滾了好幾圈,
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東西低能到爆炸,不輸麥亞嘻...(我知道錯了)

Bhangra源自印度和巴基斯坦北境交界的Punjabi地區,
是每逢節慶都會表演的民間舞蹈,尤以歡慶播種和豐收時為最盛。
跟屬於宮廷的Raga不同,Bhangra是印度平民的快樂。

在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之後,Bhangra隨著移民傳到歐陸,
經過多年的fusion,成為舞廳DJ們的最愛之一。

那麼印度人自己搞的Bhangra呢?嘿嘿。
號稱King of Bhangra的印度F4:Daler Mehndi在此!
(說是印度F4,不過卻是同一個人來著。)

在他的專輯Tunak Tunak Tun裡,
即使是這首"聽起來"很脫力的Tunak Tunak Tun,
也充分反映出Bhangra愉悅快樂的節奏本質,
以及有如喃喃施咒般反複單詞、及呼應對答的傳統手法。

源自傳統,肯定傳統的印度F4,在印度大紅大紫,似乎是理所當然的。

我在感動(?)之餘想到,傳統元素在流行音樂裡的地位。

台灣在解除戒嚴之後瘋狂地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自此,與流行有關的娛樂,隱約地否定著台灣本身。

非政治意味的"台客"(本詞用途之廣,可引申至服裝品味)
仍以70年代英式搖滾為榮的獨立圈
滿口英法義西"單字"(單字也只是單字)的社交名媛

嘻笑著,連布袋戲都一度成了聲光與日本ACG配樂的秀場。

老爸聽著台語演歌,窗外傳來文武聖殿陣頭鼓吹,
去年耳聞女藝人發明"甜金屬",今年有人號召"台客"站起來搖滾。
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嗩吶才會風靡全台灣?

在這個主流娛樂仍以傳統為恥的環境,這一天也許永遠不會到來。

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凡稚隨筆(5)完美不存在,但是我們永遠要進步!!



一位讓馬格麗特隆牽著手去上課的小女生
一位在白雪紛飛中彈雪中足跡給德布西聽的天真少女
一位讓拉威爾大叫這是我要的聲音的鋼琴學生
一位敢對孟根堡大聲說這裡不是這樣指揮,卻獲得孟根堡支持的年輕鋼琴家
一位教育出富蘭索瓦及無數鋼琴家並且永遠不喪失教育熱誠的鋼琴老師

她的傳奇故事很多
然而在我們的記憶裡
卻是永遠的保持著謙虛和一生為音樂燃燒的熱情
這是.........

蕾菲布




期待了好多年
在收到包裹的這天
心情七上八下的
像是夢幻般
很怕一放手美夢就醒了
等到親眼看到她在一開頭演奏貝多芬的第31號奏鳴曲時
是值得的
我所有的期待
終於實現了

這張DVD不是演奏會的錄影
而是在蕾菲布逝世20年後我們對她的熱情所留下的懷念
她的真誠
和她對音樂的愛
像是一堂課
正如Yvette所說的
不只是一堂鋼琴技巧的訓練
也不只是一堂音樂欣賞的養成
而是一堂人生的領悟

雖然是位難得的天才鋼琴家
她選擇了在演奏的同時身赴起教育的責任
認真的教學對職業演奏絕對是身心的損耗
但是為了傳遞她的熱情
即使工作的辛苦程度是加倍的
她仍然堅持著

看著她在大師班的許多教學片段
或許是短短的一句你不該放棄那個Fa
我想對許多學習鋼琴的學生來說都有著無數的啟發
更重要的是
我真實的體驗到了她的名言:
完美不存在,但是我們永遠要進步
身為一位藝術家
不是為了贏得大小比賽
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當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察覺到自己的不完美
我們才能開始找尋真正的美

對許許多多的鋼琴家來說
蕾菲布不只是位我們會拿來跟其他演奏家比較的名字
她是珍貴的記憶
富蘭索瓦會開玩笑說:蕾費布不可能教出一路踩到底的爛踏板
和海德謝克夫人聊天時
你會看到老婦人眼睛裡閃爍著美麗的目光
用蹦跳的青春少女氣息說著:
我當然記得蕾費布!我的老師!!

在兩小時四十分鐘中
這張DVD試著記錄下關於蕾菲布的各種記憶
和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生相比的短短時間內
我們體驗著她的開朗和真誠
當然我們可以由各種不同的需求來渡過這短短的時光
鋼琴技巧的認知
開闊音樂欣賞的觀點
甚而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記錄
我們都能得到不同的樂趣
但是,
不需要知道她所有的傳奇天才事蹟
不需要學會高超的演奏技巧
只需要
看和傾聽
我們就能跟著她體會她的愛

極為優秀的年輕小提琴家Diego Tosi在看完後
告訴我們他找不到任何句子來形容他的感動
我想是的,真的很難

很難............

因為這是門人生的領悟





部份圖片感謝Bibliothèque Musicale Mahler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