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4日 星期一

錄音師扮什麼?

發表於20041108

對於一位熟練的錄音師來說,其對音樂的態度決定了他的錄音成果。錄音技術不是秘密或高科技,執行的「人」決定了絕大部分的成果,世界上第一個制式的錄音方式被稱為ORTF,一些人立刻會聯想到「法國國立電視廣播局」,沒錯,它正是由此機構發展出來的,法國大部分的錄音師出身於此機構,ORTF簡單的說,就是採取所謂兩支麥克風的拾音方式,而兩支麥克風微妙的距離、角度、及放置地點,取決於錄音師的技術與經驗,SOLSTICE、BNL或TIMPANI的錄 音都屬於這個方式。英、美主流的多軌錄音方式是另一種思考,個別錄下每一聲部的聲音,經過混音、加入人工殘響,企圖模擬出真實、甚或是完美(他們所認為的)的演奏狀況。

這兩種錄音方式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對真實音樂聲響的信任」,前者鉅細靡遺的記錄現場所有的聲音,這時錄音師的難題在「如何讓這龐雜的聲音資訊取得最適切的平衡」,為此他們被迫要去作一個真實的欣賞者,否則他將在這股聲音洪流之中迷失方向。但後者則不需要,錄音師的工作很簡單且無足輕重,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錄音之後的混音,這時他成為指揮家的助手,混音師有時是指揮家自己(如卡拉揚),在這種方式之下,各聲部可以剪接修整,各種聲部的平衡可以任意Q出來,各種場所的殘響可以模擬,這樣的音樂完美嗎?有人會說見仁見智,真的是見仁見智嗎?

我簡化了錄音的其他問題,很直接的來看這兩種錄音中錄音師角色的差異,之前許多網友作了各種比喻,我都不認為很恰當,我認為錄音師該與演奏家一樣,是獨立的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演奏家使用樂器或自己的聲音認真的發出聲音成為音樂,錄音師則認真地讓這「音樂」、而非「聲音」忠實的被記錄下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