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君子之爭

這是恰恰兩年之前的一次辯論,現在已成為好友的X先生直抒以見,在慣以口舌之利質疑扭曲他人論點、卻不敢提出(或根本就沒有)自己觀點的台灣古典音樂網路討論生態中,像一股清流,讓我也為之激盪,這篇痛快淋漓的回應便在如此情境之下一揮而就。

坦白說,這次針對的這兩張CD不論音響上或音樂上其實都屬佳作,只是,在接連聽見2張由不同的音樂家藉不同樂器演奏不同曲子的CD,卻聽見相同的「核心」後,
才會想在一面讚揚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另外也發現,對傳遞好音樂及好音響不遺餘力的當代樂集老闆及imp兄,似乎因為JMR的影響而漸漸往「只聽好錄音」的這個方向走去而心有所感,才快語寫下上面那些,現在又不好意思停下......好,繼續。

這張鋼琴CD,錄音真的不錯,但是完全沒有傳達出「該當如此的音樂」;可以明白地聽出鋼琴家精心雕琢,盡力呈現出某種細膩而精湛的詮釋,不禁令人佩服他對於音色及樂句掌控的能力─前提是她所彈奏的是Fazioli,畢竟要再這種天性奔放的樂器上面表現出深沉並不容易;然而,在華美的背後,有許多地方都因矯飾而失去了原有的丰采。對於音響發燒友,我相信這是一張接近完美的唱片,然而,或許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站在音樂的角度來欣賞時,便透過這麼清楚的錄音而發現,剛柔並濟的技巧與樸實的華麗演出所透露出深度的不足,也就是說,鋼琴家秀出自己,也表達了音樂,但是並不到感人的程度。Beethoven......這令我想起另一位鋼琴家─Paul Baumgartner(歿),由於身為教師(曾指導過Brendel),他的重心並非錄音,個人有幸聽過他的一張CD,裡頭的一首貝多芬作品中,他不但展現出自我,同時亦真誠地傳達了音樂。

關於Chemin彈奏的Beethoven(貝多芬),不難發現,有著與Diego Tosi及相似的詮釋方向──美,所指的是一種充滿氣質,文質彬彬的美感;這種美感,也是藉著精刁細琢與微妙的轉折所構成。她彈奏的音樂,傳達了這種穠纖合度的美感,也令我們聽起來覺得「舒服」,也因此她的詮釋是比較屬於感官的;那麼,「音樂」呢?在她的刻意營造之下,很可惜,在所謂「美」的包圍之中顯得黯然失色,原本該有的分寸都因為「徒俱美麗」的音色而失去應有的丰采,讓本來可以傳遞更多訊息的琴音成了只是用來編織成一幅美景的聲響.........



謝謝X的指教與提醒,不過我非常肯定自己不可能朝著「只聽好錄音」的方向走,如果您看過我這十年來零碎發表的評論,就知道我不但不是一個追逐音響效果的人,而且是個極端嚴苛且忠實於音樂本身的人,是的!「音樂本身」,這是我之所以使用JCV與JMR的原因,因為它們忠實於音樂。
您的開場白就說了「沒有音樂性」,一是CHEMIN的貝多芬,一是TOSI,我認為您講得太嚴重了,而且用詞不當,我先講CHEMIN的問題。關於CHEMIN的貝多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FAZIOLI的聲音呈現,二是演奏者的問題。

關於FAZIOLI
您認為FAZIOLI的聲音有問題,並舉了京華城的經驗來佐證,我想這就算不是唯一、也應是您極少數接觸到FAZILOI的其中一次經驗吧!很巧地、也是在1997年,我第一次聽見FAZILOI的聲音,至今六年間,我一個星期會聽見它一到兩次,那是一台278尺寸的琴,一台擁有美麗音色的鋼琴,但並非總是如此,就是在這台琴上,我曾聽見拙劣無比、怪腔怪調的蕭邦,這與我初次聆聽SOLSTICE第一套CHEMIN貝多芬錄音的經驗相似,那個「華德斯坦」像是一堆拼湊出來的音粒,樂句不夠流暢、力度不夠自然、情感表現不深刻…充滿著一個現代演奏家所必然有的「錯誤」,直到我發現JMR喇叭,才知道一個極端的現代錄音(SOLSTICE的錄音)是多麼不容易被正確的呈現出來,特別是使用FAZIOLI這種具有非慣常的明亮響度與鮮豔音色的鋼琴時,「誤判」便愈加容易產生。
京華城的經驗並不足以證明FAZIOLI的音色是不協調的,樂器需要合適的空間與演奏方能展現其正確的價值,另外,我並不以為您的或當代的音響能很恰如其份的展現出這套錄音的原貌,因為您對FAZIOLI音色協調度的質疑,的確點出FAZIOLI音色上的特徵與演奏的難處,但這套錄音中並不存在此問題。
現在來談談FAZIOLI音色對於貝多芬合宜與否的問題,即您所謂的「深沈」一詞中關於鋼琴固有音色的部分,誠然,音色基本上就傳達了某種情緒,就如同色彩有「暖色」或「冷色」一般,但深沈是否必然與灰暗色調連結?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堂頂的大片壁畫最近被修復,人們驚訝著原有色彩的明亮鮮豔,但這個色彩瑰麗的畫作是「深沈」的,在「漢摩克拉維」的慢板中,FAZIOLI音色可以非常的「深沈」,「深沈」的問題無關於樂器本身。換個角度講,比起深沈,貝多芬更多時候表現的「熱情」,豈不特別適合FAZIOLI?
我並不認為FAZIOLI是「最好」的鋼琴,但它的確是最好的鋼琴之一,問題是充滿陳舊成見的的樂友們能否放開心胸體會這種音色的美處?貝多芬興致勃勃的為當時出現、被批評為粗劣俗豔的新式鋼琴譜出「漢摩克拉維」,這種精神恐怕是今日多數貝多芬崇拜者所應該為之汗顏的。

讓我們轉而探討其演奏者吧,這是第二個部分!
您在開頭就用了這樣的形容「沒有完全傳達出『該當如此』的音樂」,我認為問題就在何謂『該當如此』?我明白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但我仍試圖在較容易探討的部分作些申論。
在您對CHEMIN演奏能力的論述中,足以看出您認同這是一個具有高完成度的演奏,您所不認同的是她的「音樂性」,但我並不以為這是「音樂性」的問題,而是「風格」的問題。引用您的一段話:「美,所指的是一種充滿氣質,文質彬彬的美感;這種美感,也是藉著精刁細琢與微妙的轉折所構成。她彈奏的音樂,傳達了這種穠纖合度的美感,也令我們聽起來覺得『舒服』,也因此她的詮釋是比較屬於感官的」,在這裡,您所形容的「美」與「感官的」有所矛盾,這樣的演奏並不「感官」,甚至應該是「較不感官的」,正因為「較不感官」、所以得到您「徒具美麗」的評語,因為這種「美」是一種「形式的美」、所以您認為他少了「感人的深度」,但我以為您這個「感人的深度」的問題,其實只是一個關於「感官」的問題,「形式的美」與「深沈」是不違背的,卻與「感官與否」相違背。好!我認為已經大概的說明了為何這是一個「風格」而非「音樂性」的問題,接下來我想說說『該當如此』。
什麼是貝多芬的『該當如此』,這是問題的關鍵,而且永遠不會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高完成度的演奏,已經適度的傳達了作曲家的意圖」,這比一個「感人」或「深沈」的演奏,擁有更多客觀上的正確性,事實上,單單引用您所發表的讚美之詞已經足以說明此演奏的優秀,拿Paul Baumgartner這樣老輩的鋼琴家來對比於Chemin,能得出什麼結論呢?不過是更加說明其原因起自一種對「風格」的無法適應罷了!。
貝多芬,一個在形式上相當古典,卻被認為非常浪漫的作曲家,什麼是他『該當如此』的演奏呢?這裡我想將論點發展至TOSI的聖桑。

TOSI的聖桑與「流浪者之歌」
慣於將貝多芬擺放於德國音樂大師行列,以德國鋼琴家為正統的演奏史,其實是德意志民族主義下的觀點,然而貝多芬逝世後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德國人並不認識或熟悉貝多芬,但音樂史中的一個脈絡:貝多芬──聖桑─佛瑞─拉威爾是確然存在的,相對於後浪漫、這是貝多芬古典主義的一個面相。
回來談『該當如此』的問題,聖桑的「序奏與輪旋」或沙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要傳達些什麼?這些音樂必然要有哲理的基礎嗎?哲理必須外附於音樂亦或是存在音樂形式本身呢?這就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根本差異,對於聖桑這位徹底的古典主義者來說,非常明白地,音樂形式即是一切,音樂的精神自然存在於「完整」的演奏之中,拉威爾如此一言以蔽之:「只要演奏,不用詮釋!」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您對於TOSI演奏的溢美之詞已經充分的肯定了其「音樂性」,至於您要的「音樂性」,那只是一種您習慣的「風格」。

回到貝多芬來,Chemin並非我心目中優秀的「古典主義演奏典範」,只能說她的詮釋較為古典主義,而且具有演奏上的高完成度與平衡感,這就夠了!Chemin在處理貝多芬音樂中常見的突強時會有較為刻意的強調,除此之外,我無法理解您的「矯飾」一詞對何而發?這種「突強」本就是貝多芬的明顯特徵,稍作強調無傷大雅,相對的來說,常見的「權威貝多芬演繹」中那刻意的延遲、加速、對比與哲理似的冥想,才是最大的「矯飾」!

以最嚴苛的標準來說,我並不認為FAZIOLI、Chemin、Tosi是頂尖的,但它們的確非常優秀,比較起許多經典名琴或名盤甚至尤有過之,至於喜好與否,僅是「個人品味」的問題。

16 則留言:

bOO 提到...

我也很懷念那時候,只是美好時代很難重現的…

petitmm 提到...

好文

但是能加以區隔開兩個人的文章嗎?
這樣能方便閱讀......

這篇文章一針見血的指向了問題的核心
也讓人能重新思考古典主義的意含

當我們隨著所有媒體型塑出的大師們起舞的同時
我們是真正的理解了所謂的音樂性
還是只是習慣了所謂的“哲思“和“深沈“?

petitmm 提到...

秋末

何必懷念呢?

我們永遠無法重現過去,只是需要體驗現在
不是嗎?

在你留下隻字片語的同時
我們不也體會到了某些美好?

何必懷念?
只需傾聽!

bOO 提到...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threadid=135493&perpage=12&pagenumber=5原文從這開始。

斜體字好醜好難看。

bOO 提到...

http://blog.yam.com/lapis/archives/1260589.html

x先生又補了後文。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這就是現在我對網路討論區興趣缺缺的原因

連同上次想在網路上搜尋些"特洛伊人"的中文資訊時
看到的一些歌劇介紹或欣賞評鑑感想...
只要是台灣的網頁,三兩句就是轉到版本比較
哪個歌手的聲音特色似乎適合哪部歌劇...
哪個場景可以表現的再細膩(or壯闊)一點....
這種內容說真的抽離了曲子title
根本所有的文章都是一模一樣的本質內容
一再複製這種「版本比較」類的文章有意思嗎

有些則是對歌劇本身內容的誤解或一知半解
可能只看了簡略的劇情介紹或道聽途說吧...
當然語言上的障礙和困難我們都很瞭解
我自己的程度也很差
但至少瞭解某個段落歌手唱的是些"什麼內容"
才能有個評論的基礎吧

再不然,對純粹音樂本身的體認和理解也有很多可以深入討論的
只可惜看到一般對特洛伊人、浮士德的天譴的文章看法
音樂似乎永遠就是冗長枯燥乏味......
卻聽不到裡頭精細鋪陳的主題和配器技巧
更遑論那些深沈而具有文學性的歌詞內容了
似乎聽歌劇,就只能等待義大利或華格納式的「高潮」出現
男女主角高歌一曲「詠歎調」來給「資深樂迷」做版本比較...
白遼士真的很可惜,他的音樂超乎那個時代
對這時代也仍很高超,挑戰聽者品味和內涵的極致

又不禁讓我想到德布希的佩利亞與梅麗桑
一年前我終於有能力讀完整篇lebretto之後
才真正體認到那有多細緻,對歌手而言有多困難
每句話都夾帶著真實的思緒和感情
要用吟唱的方式一個字一個字吐露,融入音樂中
除去了這種文學性的成分
一般人看到的可能只是沒什麼特別的場景
又好像沒什麼特別高潮,沒幾個演員的枯燥歌劇吧
然後,又頂多只能來個版本比較....
「某某某演的梅麗桑,感情比較外放...」 =.="
卻其實連人家的歌詞內容和語韻的講究一無所知
......

其實光是對音樂、演奏本身
就有多少值得深入討論玩味的部分了?
只可惜這種文章真的越來越少
音樂早就不音樂了

好了,又不小心抒發了一篇....
吃飯去 =.= .....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上文寫得很亂,我要補充一下
我批評的那種雞勒式的「版本比較」文,不是針對imp轉貼文中的X先生
那已經是進入音樂本身在進行直接的討論了)
不過真的,即使在演奏風格的差異之外
我覺得音樂還是有更多更有趣的地方

我以前也很愛版本比較
不過我只把它當成一種真的有必要的時候
拿來體認和辨別好壞的過程與方法

林燕鈺 提到...

好複雜啊 ....
這篇文章的意思是說...

如果作曲家原意是想藉由形式上來表達樂思與美感,則演奏者在詮釋時就不應該有過多的情感沉溺與音色變化

反之若作曲家構思時已經將演奏者的情緒表情考慮進去...如何詮釋就端看演奏家對曲子的了解與詮釋的功力了

所以對於貝多芬這位介於古典與浪漫間的作曲家~~該如何詮釋才是正確或正統似乎值得深思?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for poki921
我個人覺得「樂思與美感」,「情感沉溺與音色變化」
這些東西並不都是絕對或互斥的

其實我不太同意X先生的專文
(不過他的闡述的確很精彩)
我覺得這些想法仍來自一般人普遍對法國印象的誤解
聖桑、拉威爾或白遼士,乃至大部分的法國作曲家
他們決不是只注重形式或色彩感官之美的藝術家
而是他們"正視並強調"形式的重要性
他們並不是沒有或不強調感情
而是感情的表達必須在形式的規範之下
來達到真正的「藝術之美」

這也就是這些藝術家的價值,不是嗎?
否則藝術家和常人又有什麼分別

舉個更白話的例子
今天若一個人有著巨大的喪親之痛
在正式的喪禮場合,禮儀的節制規範之下
朗誦詩文或韻文來表達自己深沈的傷痛
跟自己在房間大哭大嚎搥天頓地來抒發自己的傷痛
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吧?
雖然是同樣的傷痛

法國音樂,表現出形式和結構的色彩和美感
決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基本要求而已
如果一個人連發音都不標準
連衣服都不知道怎麼穿,怎麼言行舉止
他如何藉著朗誦詩文來表達自己的哀痛?

今天很多演奏家,就如同一上台
就用打滾哭嚎的方式來嘶吼那哀悼文一樣
或許一瞬間聽者會覺得很受感動很震撼
但那並不是藝術的目的
也絕非一個藝術家所應該達到的境界

技巧的層次足以完整表現結構之美後
才是表現曲中情感的開始而已
才足以開始將背後作曲家深沈而凝鍊的情感
慢慢釋放出來;這種情感或許不是很explosive
但是卻很雋永,有真正長久觸動人心的力量
到了這個層次,音樂中的情感已經是很難以用文字來形容了

而這也絕對不是現在一般古典音樂討論區
那種粗俗而膚淺的「版本比較」去觸及到的境界

讓我們重新從根本探索這些音樂藝術的本質
或許就很容易跳脫那些二元化相對性比較了

至於貝多芬.....
嗯,以後有空在別的話題上在說吧

林燕鈺 提到...

嗯~~~
看來需要時間~~~
那就慢慢來吧 ~~

petitmm 提到...

對我來說

有趣的是聽音樂...思索...討論...聽音樂
這樣的循環多讓人開心

可怕的是
讀樂評...買唱片...讀樂評...買唱片...

這樣除了我有你沒有以外有何意義呢?

我們一直都在慢慢來
因為聽音樂本身就需要時間
思索和討論又何嘗不是

學會慢慢來
其實就是件可貴的事
不是嗎? : )

這個世界的版本收藏家已經夠多了
何不讓自己多一點聽音樂的樂趣?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對啊沒錯,慢慢來就行啊 ^^
尤其男生,本來就是越慢越好... @@

林燕鈺 提到...

看來~~
應該要走走停停~~@@
才是維持熱情的唯一方法吧!!

bOO 提到...

wayfarer舉喪禮例子讓我好像懂了,那顧爾德算是在喪禮上笑的人嗎?

petitmm 提到...



我的打字速度
好像是在許多許多年以前的bbs大戰中

從龜速開始慢慢訓練起的......

現在已經是隻大海龜了! @@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poki921 真是內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