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幫克拉拉打小小廣告
對小提琴音樂有興趣的愛樂者絕對不要錯過了喔!
===========我是小廣告分隔線==============
我想演奏拉威爾的吉普賽!
2006年春天的末了,一次漫無邊際的閒聊中,克拉拉突然這麼說道。
然後我們圍繞著拉威爾繼續無邊無際的漫談著…
夏天,克拉拉在完成她的拉威爾吉普賽錄音之後,從遙遠的柏林捎了信。
演奏時,記憶與無邊的想像如浪潮湧入,音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
音樂不會主動向大家訴說這一切,音樂像手紋一樣包容著妳的想像、妳的感受、妳的過去,寫在街角,寫在窗戶的柵欄,階梯的扶手,避雷針的天線,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憑藉著極少的一切,無限豐富的精神,建構出充滿熱能的生命脈絡,開拓出一片奇幻的領土。我的城市隱匿在地圖上,卻清楚地座標在一些旅人們的夢想裡。夢想中,他們在年少時抵達這座奇幻的城市;現實裡,他們抵達時,已經年老。
有些人抵達我的城市時,已經年老。我抵達拉威爾的城市,已不再是孩子。
人事物不停的改變,我的城市也不停的老去。只有在仔細保存的感動記憶裡, 才能在注定傾頹的城牆與高塔裡,辨別出倖免於白蟻啃噬的精細雕花窗飾。
樂譜早已熟稔得像在腦海裡展開,但心情卻在不斷的旅行,於是,放下弓弦之後的這封信是一首詩,是形諸文字的音樂。
克拉拉將以她的錄音為起點,與我們談拉威爾的吉普賽。
◎ 時間:十一月11日(六)中午13:00至15:00(請先行用餐)
◎ 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31巷1號9樓
◎ 電話:(02)33224906
◎ 採預約報名,請於十一月10日前email至stsd2004@hotmail.com
◎ 參加費用二百元,附咖啡、點心
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瑪德蓮教堂與嘉尼葉歌劇院(1)
終於從音樂會之旅中回來了。感想很多,如果是跟在台灣就一起聽音樂的朋友去聽,那大概這話題夠聊一個月了,可惜是一個人去。
先貼一下這次聽的四場
10月26(四)
10月27(五)
10月28(六)
10月29(日)
雖然現在事情還是很多,不過這音樂會感想再拖就沒意思了。就先寫寫最後一天的部分吧......
(歌劇院屋頂的雕像)
(歌劇院在接近傍晚的天空下)
話說當天下午我五點就到了歌劇院了。嘉尼葉歌劇院不管什麼時候、什麼角度來看都是這麼美麗,忍不住又第n次拍了幾張照片。離音樂開演還早,便想先去逛逛在附近以前一直還沒有仔細觀賞的瑪德蓮大教堂。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座優美的教堂是少見的近代大型卻又非哥德式的建築。到了裡頭赫然發現教堂簡介竟然有簡體中文版。古怪的簡體字讓我沒什麼仔細閱讀的慾望 *_* 只記得這裡的管風琴曾經讓聖桑、佛瑞、Dubois 執掌過(真的是這樣嗎? 又覺得怪怪的... @@ )。而蕭邦死的時候就是在這裡演奏莫札特安魂曲舉行葬禮...
好了重點來了,忽然發現有些歐巴桑歐吉桑開始聚集坐在前方。趕緊到入口的資訊區調查..... 啊哈,星期天下午六點是固定舉行彌撒的時候 @@! 而且是只有管風琴伴奏沒有唱詩班的,終於有機會聽到這台美麗的純種柯爾琴了!
彌撒開始,人並沒有很多;一位穿綠袍的神父(or主教,我是不清楚啦)走出來,有禮貌的要大家盡量往前坐。為了不引人注目,我立刻機警的拿了一張當天彌撒引用經文內容的藍色傳單混在人群中 @@;;(嗯嗯就當成順便練練法文吧...)。
當然一開始就來段序奏。我覺得他的序奏演奏的比較保守,畢竟只是一開始暖手而已吧,不過已經可以聽到高音的管子在昏黃的燈光下展現美麗的光澤。綠袍神父開始朗誦,朗誦了一段之後便直接開口唱聖詠... 啊,那音色怎麼這麼好,難道要當神父的也都先唸過音樂院? @@;;
朗誦的也非常好聽,咬字清晰又有韻律,有幾句竟然讓我也聽懂了。我覺得在法國,說話最好聽的就是神父和一些政治人物。法文在這些人口中真正稱得上是「優美」,而且彬彬有禮,讓人感覺很舒服,和台灣完全不一樣(政治人物)。
之後眾人在神父的指引下跟著唱。管風琴隨即即興伴奏了起來。因為歌聲希落,讓我有機會完整的聆聽這台管風琴的細節。我在法國聽過好多次管風琴了,但好的琴和琴師同時組合卻是第一次(還真慘)。純種柯爾琴的聲音果然和聖母院不一樣,不是那種萬花筒那般的凌厲和七彩繽紛,但音色更是中正平和,更貼近宗教的氣質。不過以技術層面而言,我覺得當天的演出並不是很完美。有好幾次我覺得那幾組低音聲部管子的搭配使用並不恰當,因為聲音都互相共振干擾而混濁了(我不知道演奏者是否瑪德蓮的常駐管風琴師,沒有資料可查)。另外在使用一些模仿銅管樂器的管子的樂段,可以聽出有時候他的觸鍵並不完整,甚至不太穩... 又有時候該開始出來伴奏的時候他又有點晃神......
這時候我終於忍不住回頭看演奏台... 有兩個面貌緬靦學生模樣的人站在旁邊哩,音樂停下來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他們兩個不斷向演奏的人點頭回話唯唯諾諾。挖勒,原來是帶了兩個學生來現場教學!! @@(握拳...)。對本人來講這麼重要的一場「音樂會」,你竟然一邊教學生還心不在焉.... 好吧,總之...
不過高音依舊是那麼完美,在法國沒聽過高音不優美的管風琴。它的音色真的就跟教堂內部暗黃的色澤溶為一體,緩緩在空中漂浮著,閃耀卻又含蓄而不刺眼。在他那些接在神父朗誦完之後的即興演奏中,只有一次使用了笛管作主奏。這種管子的聲音在神秘的和聲背後冒出,就像一道凝聚而耀眼的光束穿透了教堂上方的黑暗...... 這些感覺實在難以言喻,沒在現場聽過真的很難想像。瑪德蓮的琴真的非常優美。希望下次再到巴黎也能有機會再聽聽別台琴。
總結來講,我覺得他在即興演奏的展現上還是略嫌保守。有一次在慢的樂段中,他在幽暗的和聲中突然閃過了一片銀亮的高音不和諧音,好像閃電劃破長空一樣令人震撼。當時我興奮得掌心都冒汗了,我相信順著這個脈絡發展下去,會是一幅非常動人的即興演奏... 只可惜那片高音後來又只出現了一次,音樂也沒有繼續發展就這樣結束了...(這時回頭一看,他旁邊的學生又在點頭oui oui oui... 還可以偶而看到他揮出來的手,顯然「演說」的很愉快.... 真想衝上去掐他脖子叫他給我認真演出 "##握拳..)
最後當然最讓人期待的就是終曲了。在神父大聲的說「....讓我們走向上帝所指引的光明之路...」之後就大踏步朝正門走出去。宏偉的管風琴聲響起。只可惜終曲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在一陣盛大的序奏之後,縮小音量"意思意思"的一段變奏,就又回到序奏然後結束了。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正門這時候打開影響到整個內部的結構和共鳴吧,變奏的那段彈得很悶。
走出正門之後(經過時還可以看到那管風琴師--是個禿頭中年人--還在繼續跟兩個學生絮絮叨叨的 @@"),發現結束彌撒時刻意營造的效果,強烈的照射燈從外面射進教堂內部,遠遠望去,遠方的祭壇在燈光下好美,忍不住又拍了幾張照。這時候才七點,就慢慢的往歌劇院走回去。
(從正門口回拍教堂的深處)
聽了這麼精彩的琴聲之後當然要吃點好料的。找了間歌劇院旁邊的餐廳點了六個生蠔配上一小壺勃根地的白酒,又點了兩根煙。回想剛剛聽到的聲音,真是飄飄欲仙... @@
餐後又喝了一大杯cafe au lait,然後才在涼風中走進歌劇院。嗯... 然後發現已經寫太多了,接下來歌劇院的室內樂部分就待續吧.....
(開演前的歌劇院)
PS: 對了小MM(-_-握拳...),為什麼部落格本身的貼圖功能失靈了? 害我只好用貼圖網站連結來貼了,版面變得有點怪.... -_-
先貼一下這次聽的四場
10月26(四)
10月27(五)
10月28(六)
10月29(日)
雖然現在事情還是很多,不過這音樂會感想再拖就沒意思了。就先寫寫最後一天的部分吧......
(歌劇院屋頂的雕像)
(歌劇院在接近傍晚的天空下)
話說當天下午我五點就到了歌劇院了。嘉尼葉歌劇院不管什麼時候、什麼角度來看都是這麼美麗,忍不住又第n次拍了幾張照片。離音樂開演還早,便想先去逛逛在附近以前一直還沒有仔細觀賞的瑪德蓮大教堂。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座優美的教堂是少見的近代大型卻又非哥德式的建築。到了裡頭赫然發現教堂簡介竟然有簡體中文版。古怪的簡體字讓我沒什麼仔細閱讀的慾望 *_* 只記得這裡的管風琴曾經讓聖桑、佛瑞、Dubois 執掌過(真的是這樣嗎? 又覺得怪怪的... @@ )。而蕭邦死的時候就是在這裡演奏莫札特安魂曲舉行葬禮...
好了重點來了,忽然發現有些歐巴桑歐吉桑開始聚集坐在前方。趕緊到入口的資訊區調查..... 啊哈,星期天下午六點是固定舉行彌撒的時候 @@! 而且是只有管風琴伴奏沒有唱詩班的,終於有機會聽到這台美麗的純種柯爾琴了!
彌撒開始,人並沒有很多;一位穿綠袍的神父(or主教,我是不清楚啦)走出來,有禮貌的要大家盡量往前坐。為了不引人注目,我立刻機警的拿了一張當天彌撒引用經文內容的藍色傳單混在人群中 @@;;(嗯嗯就當成順便練練法文吧...)。
當然一開始就來段序奏。我覺得他的序奏演奏的比較保守,畢竟只是一開始暖手而已吧,不過已經可以聽到高音的管子在昏黃的燈光下展現美麗的光澤。綠袍神父開始朗誦,朗誦了一段之後便直接開口唱聖詠... 啊,那音色怎麼這麼好,難道要當神父的也都先唸過音樂院? @@;;
朗誦的也非常好聽,咬字清晰又有韻律,有幾句竟然讓我也聽懂了。我覺得在法國,說話最好聽的就是神父和一些政治人物。法文在這些人口中真正稱得上是「優美」,而且彬彬有禮,讓人感覺很舒服,和台灣完全不一樣(政治人物)。
之後眾人在神父的指引下跟著唱。管風琴隨即即興伴奏了起來。因為歌聲希落,讓我有機會完整的聆聽這台管風琴的細節。我在法國聽過好多次管風琴了,但好的琴和琴師同時組合卻是第一次(還真慘)。純種柯爾琴的聲音果然和聖母院不一樣,不是那種萬花筒那般的凌厲和七彩繽紛,但音色更是中正平和,更貼近宗教的氣質。不過以技術層面而言,我覺得當天的演出並不是很完美。有好幾次我覺得那幾組低音聲部管子的搭配使用並不恰當,因為聲音都互相共振干擾而混濁了(我不知道演奏者是否瑪德蓮的常駐管風琴師,沒有資料可查)。另外在使用一些模仿銅管樂器的管子的樂段,可以聽出有時候他的觸鍵並不完整,甚至不太穩... 又有時候該開始出來伴奏的時候他又有點晃神......
這時候我終於忍不住回頭看演奏台... 有兩個面貌緬靦學生模樣的人站在旁邊哩,音樂停下來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他們兩個不斷向演奏的人點頭回話唯唯諾諾。挖勒,原來是帶了兩個學生來現場教學!! @@(握拳...)。對本人來講這麼重要的一場「音樂會」,你竟然一邊教學生還心不在焉.... 好吧,總之...
不過高音依舊是那麼完美,在法國沒聽過高音不優美的管風琴。它的音色真的就跟教堂內部暗黃的色澤溶為一體,緩緩在空中漂浮著,閃耀卻又含蓄而不刺眼。在他那些接在神父朗誦完之後的即興演奏中,只有一次使用了笛管作主奏。這種管子的聲音在神秘的和聲背後冒出,就像一道凝聚而耀眼的光束穿透了教堂上方的黑暗...... 這些感覺實在難以言喻,沒在現場聽過真的很難想像。瑪德蓮的琴真的非常優美。希望下次再到巴黎也能有機會再聽聽別台琴。
總結來講,我覺得他在即興演奏的展現上還是略嫌保守。有一次在慢的樂段中,他在幽暗的和聲中突然閃過了一片銀亮的高音不和諧音,好像閃電劃破長空一樣令人震撼。當時我興奮得掌心都冒汗了,我相信順著這個脈絡發展下去,會是一幅非常動人的即興演奏... 只可惜那片高音後來又只出現了一次,音樂也沒有繼續發展就這樣結束了...(這時回頭一看,他旁邊的學生又在點頭oui oui oui... 還可以偶而看到他揮出來的手,顯然「演說」的很愉快.... 真想衝上去掐他脖子叫他給我認真演出 "##握拳..)
最後當然最讓人期待的就是終曲了。在神父大聲的說「....讓我們走向上帝所指引的光明之路...」之後就大踏步朝正門走出去。宏偉的管風琴聲響起。只可惜終曲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在一陣盛大的序奏之後,縮小音量"意思意思"的一段變奏,就又回到序奏然後結束了。不過也有可能是因為正門這時候打開影響到整個內部的結構和共鳴吧,變奏的那段彈得很悶。
走出正門之後(經過時還可以看到那管風琴師--是個禿頭中年人--還在繼續跟兩個學生絮絮叨叨的 @@"),發現結束彌撒時刻意營造的效果,強烈的照射燈從外面射進教堂內部,遠遠望去,遠方的祭壇在燈光下好美,忍不住又拍了幾張照。這時候才七點,就慢慢的往歌劇院走回去。
(從正門口回拍教堂的深處)
聽了這麼精彩的琴聲之後當然要吃點好料的。找了間歌劇院旁邊的餐廳點了六個生蠔配上一小壺勃根地的白酒,又點了兩根煙。回想剛剛聽到的聲音,真是飄飄欲仙... @@
餐後又喝了一大杯cafe au lait,然後才在涼風中走進歌劇院。嗯... 然後發現已經寫太多了,接下來歌劇院的室內樂部分就待續吧.....
(開演前的歌劇院)
PS: 對了小MM(-_-握拳...),為什麼部落格本身的貼圖功能失靈了? 害我只好用貼圖網站連結來貼了,版面變得有點怪.... -_-
2006年10月29日 星期日
Palais Garnier
給秋末順便貼圖
(我記得某人有裡面的照片,看看他要不要補貼...我不假裝成神祕觀光客已經很久了 : P)
目前巴黎歌劇院的演出就是分散在兩個地方
一個是老的歌劇院也就是加尼葉廳
另一個則是新的巴士底歌劇院
常常會有芭蕾的演出阿
樂團也很不錯 : )
所以我覺得你只想看心得真的太偷懶了
有機會到巴黎玩的話
就應該親自看看
我在巴黎的第一場芭蕾
應該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吉賽爾(應該是快10年了>.<)
吉賽爾的故事和音樂本來就很棒
至於舞蹈的部份我想我的感受帶有極主觀的偏好
因為我不是屬於看到整齊劃一的畫面就會很感動的那種類型
我喜歡舞台上的流動感甚於圖形的切割
所以雖然那次的演出有一點點小瑕疵
(嚴格的說,如果是要求無比精準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夠好)
不過完全是在我可以接受的範圍
故事,色彩,空間,加上音樂
讓我很感動
P.S. 我真的老了,我在巴黎的第一場芭蕾,經過imp提醒應該是比吉賽爾更早的一場天鵝湖......
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Diego Tosi en Concert (1) 序曲-Athénée Théatre Louis-Jouvet
下午我走到了晚上演奏會的場地-Athénée Théatre Louis-Jouvet
其實......
是因為早上急急忙忙的出門
忘了帶到連絡的電話
所以我完全不知道我的行程是啥 >.<
到底有沒有事要幫忙
還是晚上在慢慢翹著二郎腿聽音樂就好了...
總之
我還是先到了
Théatre Louis-Jouvet就在加尼葉廳(歌劇院)走路不到5分鐘的地方
本來我以為對這一帶我應該還算熟
卻還是使出了我的路痴本能
完全在左轉以後就小小的迷路...(汗)
還好在憑著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心
亂走三分鐘以後
就看到了路牌 ...YES!!!
(好像沒啥好不好運的...反正就不到5分鐘的路...(泣))
很可愛的小戲劇院
就在個小小的迷你廣場旁
有著讓人忍不住拿出相機來拍照的可愛窗飾...
在巴黎
逛逛各個小戲劇院小音樂廳的本身就是個有趣的娛樂活動
(當然,在聽音樂會比參觀費還便宜的情況下,當然是聽音樂會好!)
這個小戲劇院
一年只提供給4場選擇過的音樂會演出
所以很榮幸的
Diego這次能夠被選上今年的4場之一 :)
話說回來
我正站在廣場有著巴黎浪漫風情的路口
呈現晃神狀態...
地點是找到了
直接進門去問人說要找人...
會不會太白癡了一點??...
站在門口晃來晃去看起來又像是可疑人物
總不會等一下就被人叫警察抓走吧??
嗚,我到底在幹嘛??!!
突然看到鋼琴伴奏Nathalie遠遠的推著小行李箱走過來
(之前只有在照片上看過她...不過在這裡推著小行李箱的總不會是觀光客路人甲吧 @@)
就提起勇氣跑上前去
“妳好,ㄟ...,請問妳是今天晚上的鋼琴伴奏嗎?“
“是阿,怎樣了嗎?“
“恩......" 盡全力忍住尷尬中
"恩...我忘了帶到連絡電話...恩...請問Yvette或是Diego他們來了嗎?“
(總之,是雞同鴨講的爛問題...)
"他們應該要到了吧,我們是約等一下..."
"那我在這等他們好了“
“好阿,我先進去看看,如果他們到了我再跟你說“
結果突然看到Yvette閃亮的眼鏡和頭髮在街的另一頭出現
我就像迷路的小孩被送到警察局後看到家人來了一樣
立刻衝上去
兩個人在街上大叫
“我好高興你來聽喔!“...夾雜著
“我好高興找到你喔!@@“
(顯然白癡的對話...)
在大夥抱抱和親親完了之後
petitmm的音樂會序曲終於展開
根據經驗法則證明
...
我在期待的音樂會之前
通常會比音樂家們還緊張
因此出現完全詭異的白癡狀態...
請大家務必小心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無聊的預告
親愛的大家
我回來了!
昨天興奮到一直沒啥睡覺
現在完全在眼冒金星中...
恩恩
最近想寫的東西本來已經滿出來了
像是交響情人夢的漫畫讀後感
cicollini的演奏會心得
欠人的一堆東西.......
可是
昨天Diego的演奏會真的太震撼了!!
還是從這裡開始吧 : P
我回來了!
昨天興奮到一直沒啥睡覺
現在完全在眼冒金星中...
恩恩
最近想寫的東西本來已經滿出來了
像是交響情人夢的漫畫讀後感
cicollini的演奏會心得
欠人的一堆東西.......
可是
昨天Diego的演奏會真的太震撼了!!
還是從這裡開始吧 : P
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小星星變奏曲~~~
有這張cd的朋友不用懷疑!!
裡面的確是沒有小星星變奏曲......
約莫是在10年前吧 ...
那是一個微雨的冬季夜晚....
只記得是在車上..
那時候電台裡播出的就是這首曲子.
雖說是再老掉牙也不過的故事情節....
但我的的確確是被感動著....
不是華麗的技巧也不是複雜的編曲
而是純真的快樂...
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主題
變奏的展開是那麼的合理且自然...
回到現在聽著這張CD的我
嘴角不禁揚起10年前的微笑....
也許是因為這張cd裡確實有一首莫札特的主題變奏
又或許是裡面有很多首變奏曲~~~
但在一些資深的愛樂者眼裡
它應該又是一張被批評為不深刻沒內涵的cd吧 !!
我不懂的是......
純真與內涵並不互相牴觸...
而深深的感動又怎能不深刻?
2006年10月20日 星期五
Le Violon de Ravel - Diego Tosi
終於在信箱裡看到了個小小郵包
看到寄件人時
真的叫人興奮的跳起來
Diego錄好新的CD了!
雖然很早就知道他開始準備錄這張拉威爾
可是熱熱剛出爐的CD拿在手上
總還是叫人有些不敢相信的真實感
衝上樓
開始放了第一首遺作的小提琴奏鳴曲
......
讓人難忘的細緻感流洩而出
真的忍不住失神了一陣子
接著是弦樂團加豎琴伴奏的哈巴奈拉
均衡控制的典雅
真的是太美了!!!!
美到在曲子一結束
我立刻跳起來
跑到電話邊
一邊穩住呼吸,一邊忍不住的大叫
“我還沒聽完,可是我得要說我才剛聽了奏鳴曲和哈巴奈拉,真的是太棒了!!!“
(這種行為,就是瘋狂的粉絲嗎?? @@)
“你還沒聽到最後的神聖悼歌?“
“還沒阿,只聽完兩首,我就忍不住要恭喜了!“
“哈哈!那你慢慢聽!全部聽完再來說感想吧!“
是的
我就像是在序曲開始就跳起來喊BRAVO的瘋狂聽眾
全然忘記了本來很想聽到的吉普賽和小提琴奏鳴曲
連壓軸都還沒上
就已經想跑上台獻花了 >.<
回想起這一陣子的討論
雖然關於這些曲子所有歷代史上大師的演奏都清楚的在我的腦海裡
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半點浮現過要比較的念頭
沒有任何意願
因為不具任何意義
好的音樂家會在他的音樂中展現他的魅力
而不是在比較中顯現他的偉大
或許像是吉普賽或是小提琴奏鳴曲
都是對小提琴來說難度甚高的曲目
各種連名字聽起來都絢麗無比的技巧們:
鞭弓,飛躍頓弓,撥奏加滑音,大動態句法的顫音,近琴橋近指板拉奏
早就叫人忍不住頭昏眼花
但是Diego的特色
在於讓人能夠完全遺忘了曲子本身的眩技特質
不是單純的表現技術
而是拉威爾
我自然的去跟隨了所有樂句的呼吸
在每次音色轉換的地方看到了光影的變化
以及感受到我深愛著拉威爾音樂的理由
一種在典雅身後
貼近人心的誠摯
人生痛苦背後最真切的溫柔
2006年10月18日 星期三
草藥房
為了幫朋友看看有沒有傳聞中的哺乳茶
前幾天跑了一些藥房到處問問
突然有間藥房跟我說
你去傳統草藥房應該會找得到!
傳統草藥房?
......
聽起來還真有趣
難不成裡面會有大罐大罐放滿蜥蜴眼球蛇乾的玻璃瓶?
還是各種神奇的植物?
原來不是中醫才在流行喔?
@.@
說實在的
推開門的那一剎那還滿緊張的......
不過沒想到平常日的下午
裡面人還蠻多的
有點特別的植物氣味圍繞在一個個大木櫃的四周
看起來就像是中醫的草藥櫃
詭異的印象重疊
突然讓人不知道身在何處
還好那些大大的洋文還帶著異國的氣息
“恩,先生......你們有沒有在賣哺乳茶?“
只見白袍的年輕小夥子
在櫃台後面的大架子上的一堆紙包裡抽出一包來
說了一堆我不知道中文是啥的植物
(不過確定都可以吃拉,至少一堆我都吃過...>.<)
然後就說:所有都是幫助哺乳的!保證奶水充足!!
呵呵
我還真的在一堆排隊的人群中只能傻笑......
瞬時像是在大賣場的拍賣區擠著要買限時大拍賣
只差沒脫口而出說:老闆那能不能試喝?好喝才買?
不過拿出從小的訓練
好歹也要問問有沒有啥不能一起喝
要怎麼煮啥的?
草藥店不是最愛來這套了
“阿就當花草茶喝,4匙泡水煮一煮冷了就好拉“......
啥?!這也太簡單了吧
一點都不神祕......有點小失望
(草藥房的人應該覺得我蠻莫名其妙的 :p)
我裝作識途老馬般鎮靜的付完錢
就把他放進袋子裡
沒想到回到家裡才發現我跟之前買的小蛋糕放在一起了
整個袋子都是香草茶的香味
連咖啡泡芙聞起來有都有點香草香
感覺有點詭異
......
應該是只有喝下去才有效吧?
...想太多!
2006年10月13日 星期五
好久不見
忙起來就是這樣,一開始只是有點不好意思。
到後來太久沒有寫些什麼就覺得疏離跟更不好意思了。
跟各位簡略地報告一下近況:
1.通過醫院的試用期,現在是正式的急診護士。
2.跟女朋友分手了(她進大學沒兩個禮拜就交了新男友)。
3.我是被甩的那個,目前處於乏人問津的空白狀態。
4.考慮把SOLO換成CD132SE。
5.考慮把Twin換成Arpeggione。
6.Stefano Bollani在ECM的獨奏專輯很ECM。
7.到底什麼時候能再去台北,我自己也不知道。
總之,謝謝收看。
到後來太久沒有寫些什麼就覺得疏離跟更不好意思了。
跟各位簡略地報告一下近況:
1.通過醫院的試用期,現在是正式的急診護士。
2.跟女朋友分手了(她進大學沒兩個禮拜就交了新男友)。
3.我是被甩的那個,目前處於乏人問津的空白狀態。
4.考慮把SOLO換成CD132SE。
5.考慮把Twin換成Arpeggione。
6.Stefano Bollani在ECM的獨奏專輯很ECM。
7.到底什麼時候能再去台北,我自己也不知道。
總之,謝謝收看。
2006年10月12日 星期四
君子之爭
這是恰恰兩年之前的一次辯論,現在已成為好友的X先生直抒以見,在慣以口舌之利質疑扭曲他人論點、卻不敢提出(或根本就沒有)自己觀點的台灣古典音樂網路討論生態中,像一股清流,讓我也為之激盪,這篇痛快淋漓的回應便在如此情境之下一揮而就。
坦白說,這次針對的這兩張CD不論音響上或音樂上其實都屬佳作,只是,在接連聽見2張由不同的音樂家藉不同樂器演奏不同曲子的CD,卻聽見相同的「核心」後,
才會想在一面讚揚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另外也發現,對傳遞好音樂及好音響不遺餘力的當代樂集老闆及imp兄,似乎因為JMR的影響而漸漸往「只聽好錄音」的這個方向走去而心有所感,才快語寫下上面那些,現在又不好意思停下......好,繼續。
這張鋼琴CD,錄音真的不錯,但是完全沒有傳達出「該當如此的音樂」;可以明白地聽出鋼琴家精心雕琢,盡力呈現出某種細膩而精湛的詮釋,不禁令人佩服他對於音色及樂句掌控的能力─前提是她所彈奏的是Fazioli,畢竟要再這種天性奔放的樂器上面表現出深沉並不容易;然而,在華美的背後,有許多地方都因矯飾而失去了原有的丰采。對於音響發燒友,我相信這是一張接近完美的唱片,然而,或許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站在音樂的角度來欣賞時,便透過這麼清楚的錄音而發現,剛柔並濟的技巧與樸實的華麗演出所透露出深度的不足,也就是說,鋼琴家秀出自己,也表達了音樂,但是並不到感人的程度。Beethoven......這令我想起另一位鋼琴家─Paul Baumgartner(歿),由於身為教師(曾指導過Brendel),他的重心並非錄音,個人有幸聽過他的一張CD,裡頭的一首貝多芬作品中,他不但展現出自我,同時亦真誠地傳達了音樂。
關於Chemin彈奏的Beethoven(貝多芬),不難發現,有著與Diego Tosi及相似的詮釋方向──美,所指的是一種充滿氣質,文質彬彬的美感;這種美感,也是藉著精刁細琢與微妙的轉折所構成。她彈奏的音樂,傳達了這種穠纖合度的美感,也令我們聽起來覺得「舒服」,也因此她的詮釋是比較屬於感官的;那麼,「音樂」呢?在她的刻意營造之下,很可惜,在所謂「美」的包圍之中顯得黯然失色,原本該有的分寸都因為「徒俱美麗」的音色而失去應有的丰采,讓本來可以傳遞更多訊息的琴音成了只是用來編織成一幅美景的聲響.........
謝謝X的指教與提醒,不過我非常肯定自己不可能朝著「只聽好錄音」的方向走,如果您看過我這十年來零碎發表的評論,就知道我不但不是一個追逐音響效果的人,而且是個極端嚴苛且忠實於音樂本身的人,是的!「音樂本身」,這是我之所以使用JCV與JMR的原因,因為它們忠實於音樂。
您的開場白就說了「沒有音樂性」,一是CHEMIN的貝多芬,一是TOSI,我認為您講得太嚴重了,而且用詞不當,我先講CHEMIN的問題。關於CHEMIN的貝多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FAZIOLI的聲音呈現,二是演奏者的問題。
關於FAZIOLI
您認為FAZIOLI的聲音有問題,並舉了京華城的經驗來佐證,我想這就算不是唯一、也應是您極少數接觸到FAZILOI的其中一次經驗吧!很巧地、也是在1997年,我第一次聽見FAZILOI的聲音,至今六年間,我一個星期會聽見它一到兩次,那是一台278尺寸的琴,一台擁有美麗音色的鋼琴,但並非總是如此,就是在這台琴上,我曾聽見拙劣無比、怪腔怪調的蕭邦,這與我初次聆聽SOLSTICE第一套CHEMIN貝多芬錄音的經驗相似,那個「華德斯坦」像是一堆拼湊出來的音粒,樂句不夠流暢、力度不夠自然、情感表現不深刻…充滿著一個現代演奏家所必然有的「錯誤」,直到我發現JMR喇叭,才知道一個極端的現代錄音(SOLSTICE的錄音)是多麼不容易被正確的呈現出來,特別是使用FAZIOLI這種具有非慣常的明亮響度與鮮豔音色的鋼琴時,「誤判」便愈加容易產生。
京華城的經驗並不足以證明FAZIOLI的音色是不協調的,樂器需要合適的空間與演奏方能展現其正確的價值,另外,我並不以為您的或當代的音響能很恰如其份的展現出這套錄音的原貌,因為您對FAZIOLI音色協調度的質疑,的確點出FAZIOLI音色上的特徵與演奏的難處,但這套錄音中並不存在此問題。
現在來談談FAZIOLI音色對於貝多芬合宜與否的問題,即您所謂的「深沈」一詞中關於鋼琴固有音色的部分,誠然,音色基本上就傳達了某種情緒,就如同色彩有「暖色」或「冷色」一般,但深沈是否必然與灰暗色調連結?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堂頂的大片壁畫最近被修復,人們驚訝著原有色彩的明亮鮮豔,但這個色彩瑰麗的畫作是「深沈」的,在「漢摩克拉維」的慢板中,FAZIOLI音色可以非常的「深沈」,「深沈」的問題無關於樂器本身。換個角度講,比起深沈,貝多芬更多時候表現的「熱情」,豈不特別適合FAZIOLI?
我並不認為FAZIOLI是「最好」的鋼琴,但它的確是最好的鋼琴之一,問題是充滿陳舊成見的的樂友們能否放開心胸體會這種音色的美處?貝多芬興致勃勃的為當時出現、被批評為粗劣俗豔的新式鋼琴譜出「漢摩克拉維」,這種精神恐怕是今日多數貝多芬崇拜者所應該為之汗顏的。
讓我們轉而探討其演奏者吧,這是第二個部分!
您在開頭就用了這樣的形容「沒有完全傳達出『該當如此』的音樂」,我認為問題就在何謂『該當如此』?我明白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但我仍試圖在較容易探討的部分作些申論。
在您對CHEMIN演奏能力的論述中,足以看出您認同這是一個具有高完成度的演奏,您所不認同的是她的「音樂性」,但我並不以為這是「音樂性」的問題,而是「風格」的問題。引用您的一段話:「美,所指的是一種充滿氣質,文質彬彬的美感;這種美感,也是藉著精刁細琢與微妙的轉折所構成。她彈奏的音樂,傳達了這種穠纖合度的美感,也令我們聽起來覺得『舒服』,也因此她的詮釋是比較屬於感官的」,在這裡,您所形容的「美」與「感官的」有所矛盾,這樣的演奏並不「感官」,甚至應該是「較不感官的」,正因為「較不感官」、所以得到您「徒具美麗」的評語,因為這種「美」是一種「形式的美」、所以您認為他少了「感人的深度」,但我以為您這個「感人的深度」的問題,其實只是一個關於「感官」的問題,「形式的美」與「深沈」是不違背的,卻與「感官與否」相違背。好!我認為已經大概的說明了為何這是一個「風格」而非「音樂性」的問題,接下來我想說說『該當如此』。
什麼是貝多芬的『該當如此』,這是問題的關鍵,而且永遠不會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高完成度的演奏,已經適度的傳達了作曲家的意圖」,這比一個「感人」或「深沈」的演奏,擁有更多客觀上的正確性,事實上,單單引用您所發表的讚美之詞已經足以說明此演奏的優秀,拿Paul Baumgartner這樣老輩的鋼琴家來對比於Chemin,能得出什麼結論呢?不過是更加說明其原因起自一種對「風格」的無法適應罷了!。
貝多芬,一個在形式上相當古典,卻被認為非常浪漫的作曲家,什麼是他『該當如此』的演奏呢?這裡我想將論點發展至TOSI的聖桑。
TOSI的聖桑與「流浪者之歌」
慣於將貝多芬擺放於德國音樂大師行列,以德國鋼琴家為正統的演奏史,其實是德意志民族主義下的觀點,然而貝多芬逝世後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德國人並不認識或熟悉貝多芬,但音樂史中的一個脈絡:貝多芬──聖桑─佛瑞─拉威爾是確然存在的,相對於後浪漫、這是貝多芬古典主義的一個面相。
回來談『該當如此』的問題,聖桑的「序奏與輪旋」或沙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要傳達些什麼?這些音樂必然要有哲理的基礎嗎?哲理必須外附於音樂亦或是存在音樂形式本身呢?這就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根本差異,對於聖桑這位徹底的古典主義者來說,非常明白地,音樂形式即是一切,音樂的精神自然存在於「完整」的演奏之中,拉威爾如此一言以蔽之:「只要演奏,不用詮釋!」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您對於TOSI演奏的溢美之詞已經充分的肯定了其「音樂性」,至於您要的「音樂性」,那只是一種您習慣的「風格」。
回到貝多芬來,Chemin並非我心目中優秀的「古典主義演奏典範」,只能說她的詮釋較為古典主義,而且具有演奏上的高完成度與平衡感,這就夠了!Chemin在處理貝多芬音樂中常見的突強時會有較為刻意的強調,除此之外,我無法理解您的「矯飾」一詞對何而發?這種「突強」本就是貝多芬的明顯特徵,稍作強調無傷大雅,相對的來說,常見的「權威貝多芬演繹」中那刻意的延遲、加速、對比與哲理似的冥想,才是最大的「矯飾」!
以最嚴苛的標準來說,我並不認為FAZIOLI、Chemin、Tosi是頂尖的,但它們的確非常優秀,比較起許多經典名琴或名盤甚至尤有過之,至於喜好與否,僅是「個人品味」的問題。
坦白說,這次針對的這兩張CD不論音響上或音樂上其實都屬佳作,只是,在接連聽見2張由不同的音樂家藉不同樂器演奏不同曲子的CD,卻聽見相同的「核心」後,
才會想在一面讚揚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另外也發現,對傳遞好音樂及好音響不遺餘力的當代樂集老闆及imp兄,似乎因為JMR的影響而漸漸往「只聽好錄音」的這個方向走去而心有所感,才快語寫下上面那些,現在又不好意思停下......好,繼續。
這張鋼琴CD,錄音真的不錯,但是完全沒有傳達出「該當如此的音樂」;可以明白地聽出鋼琴家精心雕琢,盡力呈現出某種細膩而精湛的詮釋,不禁令人佩服他對於音色及樂句掌控的能力─前提是她所彈奏的是Fazioli,畢竟要再這種天性奔放的樂器上面表現出深沉並不容易;然而,在華美的背後,有許多地方都因矯飾而失去了原有的丰采。對於音響發燒友,我相信這是一張接近完美的唱片,然而,或許正因為如此,當我們站在音樂的角度來欣賞時,便透過這麼清楚的錄音而發現,剛柔並濟的技巧與樸實的華麗演出所透露出深度的不足,也就是說,鋼琴家秀出自己,也表達了音樂,但是並不到感人的程度。Beethoven......這令我想起另一位鋼琴家─Paul Baumgartner(歿),由於身為教師(曾指導過Brendel),他的重心並非錄音,個人有幸聽過他的一張CD,裡頭的一首貝多芬作品中,他不但展現出自我,同時亦真誠地傳達了音樂。
關於Chemin彈奏的Beethoven(貝多芬),不難發現,有著與Diego Tosi及相似的詮釋方向──美,所指的是一種充滿氣質,文質彬彬的美感;這種美感,也是藉著精刁細琢與微妙的轉折所構成。她彈奏的音樂,傳達了這種穠纖合度的美感,也令我們聽起來覺得「舒服」,也因此她的詮釋是比較屬於感官的;那麼,「音樂」呢?在她的刻意營造之下,很可惜,在所謂「美」的包圍之中顯得黯然失色,原本該有的分寸都因為「徒俱美麗」的音色而失去應有的丰采,讓本來可以傳遞更多訊息的琴音成了只是用來編織成一幅美景的聲響.........
謝謝X的指教與提醒,不過我非常肯定自己不可能朝著「只聽好錄音」的方向走,如果您看過我這十年來零碎發表的評論,就知道我不但不是一個追逐音響效果的人,而且是個極端嚴苛且忠實於音樂本身的人,是的!「音樂本身」,這是我之所以使用JCV與JMR的原因,因為它們忠實於音樂。
您的開場白就說了「沒有音樂性」,一是CHEMIN的貝多芬,一是TOSI,我認為您講得太嚴重了,而且用詞不當,我先講CHEMIN的問題。關於CHEMIN的貝多芬,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FAZIOLI的聲音呈現,二是演奏者的問題。
關於FAZIOLI
您認為FAZIOLI的聲音有問題,並舉了京華城的經驗來佐證,我想這就算不是唯一、也應是您極少數接觸到FAZILOI的其中一次經驗吧!很巧地、也是在1997年,我第一次聽見FAZILOI的聲音,至今六年間,我一個星期會聽見它一到兩次,那是一台278尺寸的琴,一台擁有美麗音色的鋼琴,但並非總是如此,就是在這台琴上,我曾聽見拙劣無比、怪腔怪調的蕭邦,這與我初次聆聽SOLSTICE第一套CHEMIN貝多芬錄音的經驗相似,那個「華德斯坦」像是一堆拼湊出來的音粒,樂句不夠流暢、力度不夠自然、情感表現不深刻…充滿著一個現代演奏家所必然有的「錯誤」,直到我發現JMR喇叭,才知道一個極端的現代錄音(SOLSTICE的錄音)是多麼不容易被正確的呈現出來,特別是使用FAZIOLI這種具有非慣常的明亮響度與鮮豔音色的鋼琴時,「誤判」便愈加容易產生。
京華城的經驗並不足以證明FAZIOLI的音色是不協調的,樂器需要合適的空間與演奏方能展現其正確的價值,另外,我並不以為您的或當代的音響能很恰如其份的展現出這套錄音的原貌,因為您對FAZIOLI音色協調度的質疑,的確點出FAZIOLI音色上的特徵與演奏的難處,但這套錄音中並不存在此問題。
現在來談談FAZIOLI音色對於貝多芬合宜與否的問題,即您所謂的「深沈」一詞中關於鋼琴固有音色的部分,誠然,音色基本上就傳達了某種情緒,就如同色彩有「暖色」或「冷色」一般,但深沈是否必然與灰暗色調連結?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堂頂的大片壁畫最近被修復,人們驚訝著原有色彩的明亮鮮豔,但這個色彩瑰麗的畫作是「深沈」的,在「漢摩克拉維」的慢板中,FAZIOLI音色可以非常的「深沈」,「深沈」的問題無關於樂器本身。換個角度講,比起深沈,貝多芬更多時候表現的「熱情」,豈不特別適合FAZIOLI?
我並不認為FAZIOLI是「最好」的鋼琴,但它的確是最好的鋼琴之一,問題是充滿陳舊成見的的樂友們能否放開心胸體會這種音色的美處?貝多芬興致勃勃的為當時出現、被批評為粗劣俗豔的新式鋼琴譜出「漢摩克拉維」,這種精神恐怕是今日多數貝多芬崇拜者所應該為之汗顏的。
讓我們轉而探討其演奏者吧,這是第二個部分!
您在開頭就用了這樣的形容「沒有完全傳達出『該當如此』的音樂」,我認為問題就在何謂『該當如此』?我明白這是非常複雜的問題,但我仍試圖在較容易探討的部分作些申論。
在您對CHEMIN演奏能力的論述中,足以看出您認同這是一個具有高完成度的演奏,您所不認同的是她的「音樂性」,但我並不以為這是「音樂性」的問題,而是「風格」的問題。引用您的一段話:「美,所指的是一種充滿氣質,文質彬彬的美感;這種美感,也是藉著精刁細琢與微妙的轉折所構成。她彈奏的音樂,傳達了這種穠纖合度的美感,也令我們聽起來覺得『舒服』,也因此她的詮釋是比較屬於感官的」,在這裡,您所形容的「美」與「感官的」有所矛盾,這樣的演奏並不「感官」,甚至應該是「較不感官的」,正因為「較不感官」、所以得到您「徒具美麗」的評語,因為這種「美」是一種「形式的美」、所以您認為他少了「感人的深度」,但我以為您這個「感人的深度」的問題,其實只是一個關於「感官」的問題,「形式的美」與「深沈」是不違背的,卻與「感官與否」相違背。好!我認為已經大概的說明了為何這是一個「風格」而非「音樂性」的問題,接下來我想說說『該當如此』。
什麼是貝多芬的『該當如此』,這是問題的關鍵,而且永遠不會有絕對正確的答案,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一個高完成度的演奏,已經適度的傳達了作曲家的意圖」,這比一個「感人」或「深沈」的演奏,擁有更多客觀上的正確性,事實上,單單引用您所發表的讚美之詞已經足以說明此演奏的優秀,拿Paul Baumgartner這樣老輩的鋼琴家來對比於Chemin,能得出什麼結論呢?不過是更加說明其原因起自一種對「風格」的無法適應罷了!。
貝多芬,一個在形式上相當古典,卻被認為非常浪漫的作曲家,什麼是他『該當如此』的演奏呢?這裡我想將論點發展至TOSI的聖桑。
TOSI的聖桑與「流浪者之歌」
慣於將貝多芬擺放於德國音樂大師行列,以德國鋼琴家為正統的演奏史,其實是德意志民族主義下的觀點,然而貝多芬逝世後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德國人並不認識或熟悉貝多芬,但音樂史中的一個脈絡:貝多芬──聖桑─佛瑞─拉威爾是確然存在的,相對於後浪漫、這是貝多芬古典主義的一個面相。
回來談『該當如此』的問題,聖桑的「序奏與輪旋」或沙拉沙泰的「流浪者之歌」要傳達些什麼?這些音樂必然要有哲理的基礎嗎?哲理必須外附於音樂亦或是存在音樂形式本身呢?這就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根本差異,對於聖桑這位徹底的古典主義者來說,非常明白地,音樂形式即是一切,音樂的精神自然存在於「完整」的演奏之中,拉威爾如此一言以蔽之:「只要演奏,不用詮釋!」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您對於TOSI演奏的溢美之詞已經充分的肯定了其「音樂性」,至於您要的「音樂性」,那只是一種您習慣的「風格」。
回到貝多芬來,Chemin並非我心目中優秀的「古典主義演奏典範」,只能說她的詮釋較為古典主義,而且具有演奏上的高完成度與平衡感,這就夠了!Chemin在處理貝多芬音樂中常見的突強時會有較為刻意的強調,除此之外,我無法理解您的「矯飾」一詞對何而發?這種「突強」本就是貝多芬的明顯特徵,稍作強調無傷大雅,相對的來說,常見的「權威貝多芬演繹」中那刻意的延遲、加速、對比與哲理似的冥想,才是最大的「矯飾」!
以最嚴苛的標準來說,我並不認為FAZIOLI、Chemin、Tosi是頂尖的,但它們的確非常優秀,比較起許多經典名琴或名盤甚至尤有過之,至於喜好與否,僅是「個人品味」的問題。
2006年10月11日 星期三
遺忘打翻了的甜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
我開始愛跟朋友們開玩笑說
我最討厭的事裡
不停的重複聆聽那些都快爛掉的音樂家傳奇故事
大概會得年度冠軍
除了那些早就在排行榜佔據多時的人外
好像大家根本就無話可說
沒影響力的爛腳......似乎...
媒體熱愛著運用傳奇故事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神化的形象
華麗的音樂術語和理論讓我們讚嘆不已
名盤名人的光輝耀眼奪目到讓人不敢直視
只想用音樂述說故事的人
卻灰飛煙滅在歲月裡
某某大獎第一名
某某人的傳人
不可世出的天才
沒有在媒體上擁有這些的人不配擁有光芒
直到星子殞落
我們才發現四周是這麼的靜默
看不到絲毫微亮的滑落軌跡
聞不到任何飄散在空氣中的氣息
只有消逝
.....無聲無息
一直記得那天晚上和朋友擠進小小的計程車裡
聊些白癡白癡的話題
不外乎是:我死都不要再跟音樂家談戀愛... @@
離婚外遇守則101... @@
沒想到話題一轉,我們開始了青春的校園故事話題
“好吧,那你在學校裡最記得什麼事?“ 我問
“呼~那麼久了!不過我知道如果是老師的話我最記得羅森達!“
“啥!!!!羅森達!!!!天阿!!!我很喜歡他說!“
“別鬧了!聽他的音樂完全享受,在他的手底下拉琴,不瘋掉才怪!!“
會讓人瘋掉的羅森達-1904年出生
以可怕的作曲天賦成為拉威爾的得意學生
大家今天說不定還比較認識他的曲子(>。<)
卻在一次小插曲中開始了名指揮的生涯......
發生在某一天
拉威爾跟他說:嘿!我今天早上跟帕德魯樂團的人說好了可以在某一天演奏你的一些曲子!
然後繼續輕鬆的說:當然拉,是要你自己指揮喔!
羅森達聽到了以後忍不住回問:怎麼指揮?我連想都沒想過指揮是怎麼一回事
“那有啥關係?那些是你的作品,你當然是熟透了,所以你到舞台上很好阿,
這樣觀眾就知道羅森達這傢伙是誰,到底是高是矮,留小鬍子還是大鬍子!“ ......
在回家的路上,羅森達忍不住自己問自己
“我到底要怎麼指揮,我連團員坐在哪都不知道!!“
就這樣開始了第一次在香榭里舍劇院的排演......
在努力的撐完第一個小時不要出大錯後
他鬆了口氣的走下了指揮台
卻迎面碰上帕德魯的常任指揮荷內巴東和“偉大的“因赫布萊特
荷內巴東很客氣的跟他說了些好話
卻看到因赫布萊特滿臉沒表情的開口 “ 你到底做指揮做了多久???“
“恩...恩...大師...老實說...嚴格的算起來......只有一個小時..."
“恩,那就繼續吧,你天生就該吃這行飯...“
於是除了令人讚嘆的作曲家羅森達外
我們得以聽到無數的美妙演出
一直到82歲他仍指揮演出了全本華格那的指環
92歲時最後一次的錄製了自己作曲的“快樂的巴黎人“
93歲時最後一次在舞台上現場指揮了動人落淚的牧神的午後和鵝媽媽
晚上
靜靜的放了他指揮的給早逝公主的孔雀舞
當豎琴開始了在空氣中點點滴滴和弦樂應和的同時
變化的甜美渲染出的純真
交織的線條勾勒出的誠摯
是拉威爾
和羅森達
那擠在計程車裡讓黑夜籠罩的青春回憶
逝於2003 6月5日
我開始愛跟朋友們開玩笑說
我最討厭的事裡
不停的重複聆聽那些都快爛掉的音樂家傳奇故事
大概會得年度冠軍
除了那些早就在排行榜佔據多時的人外
好像大家根本就無話可說
沒影響力的爛腳......似乎...
媒體熱愛著運用傳奇故事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神化的形象
華麗的音樂術語和理論讓我們讚嘆不已
名盤名人的光輝耀眼奪目到讓人不敢直視
只想用音樂述說故事的人
卻灰飛煙滅在歲月裡
某某大獎第一名
某某人的傳人
不可世出的天才
沒有在媒體上擁有這些的人不配擁有光芒
直到星子殞落
我們才發現四周是這麼的靜默
看不到絲毫微亮的滑落軌跡
聞不到任何飄散在空氣中的氣息
只有消逝
.....無聲無息
一直記得那天晚上和朋友擠進小小的計程車裡
聊些白癡白癡的話題
不外乎是:我死都不要再跟音樂家談戀愛... @@
離婚外遇守則101... @@
沒想到話題一轉,我們開始了青春的校園故事話題
“好吧,那你在學校裡最記得什麼事?“ 我問
“呼~那麼久了!不過我知道如果是老師的話我最記得羅森達!“
“啥!!!!羅森達!!!!天阿!!!我很喜歡他說!“
“別鬧了!聽他的音樂完全享受,在他的手底下拉琴,不瘋掉才怪!!“
會讓人瘋掉的羅森達-1904年出生
以可怕的作曲天賦成為拉威爾的得意學生
大家今天說不定還比較認識他的曲子(>。<)
卻在一次小插曲中開始了名指揮的生涯......
發生在某一天
拉威爾跟他說:嘿!我今天早上跟帕德魯樂團的人說好了可以在某一天演奏你的一些曲子!
然後繼續輕鬆的說:當然拉,是要你自己指揮喔!
羅森達聽到了以後忍不住回問:怎麼指揮?我連想都沒想過指揮是怎麼一回事
“那有啥關係?那些是你的作品,你當然是熟透了,所以你到舞台上很好阿,
這樣觀眾就知道羅森達這傢伙是誰,到底是高是矮,留小鬍子還是大鬍子!“ ......
在回家的路上,羅森達忍不住自己問自己
“我到底要怎麼指揮,我連團員坐在哪都不知道!!“
就這樣開始了第一次在香榭里舍劇院的排演......
在努力的撐完第一個小時不要出大錯後
他鬆了口氣的走下了指揮台
卻迎面碰上帕德魯的常任指揮荷內巴東和“偉大的“因赫布萊特
荷內巴東很客氣的跟他說了些好話
卻看到因赫布萊特滿臉沒表情的開口 “ 你到底做指揮做了多久???“
“恩...恩...大師...老實說...嚴格的算起來......只有一個小時..."
“恩,那就繼續吧,你天生就該吃這行飯...“
於是除了令人讚嘆的作曲家羅森達外
我們得以聽到無數的美妙演出
一直到82歲他仍指揮演出了全本華格那的指環
92歲時最後一次的錄製了自己作曲的“快樂的巴黎人“
93歲時最後一次在舞台上現場指揮了動人落淚的牧神的午後和鵝媽媽
晚上
靜靜的放了他指揮的給早逝公主的孔雀舞
當豎琴開始了在空氣中點點滴滴和弦樂應和的同時
變化的甜美渲染出的純真
交織的線條勾勒出的誠摯
是拉威爾
和羅森達
那擠在計程車裡讓黑夜籠罩的青春回憶
逝於2003 6月5日
gift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詼、詼諧曲嗎?
----------------------------------------------------------
這篇完全是無意義喃喃自語
----------------------------------------------------------
(汗)印象中一直覺得【不關我的事】的曲子,居然出現在本子上,Chopin Scherzo Op. 31。
時光飛逝的速度有點嚇人,詼諧曲、敘事曲、練習曲和像是貝多芬離別奏鳴曲這類的曲子,在腦中的印象一直都是【還早還早】。
然後老師突然問我要彈Op. 20還是Op. 31(嚇)。
【你現在要忙的事情太多,心情不適合彈敘事曲】(嚇嚇嚇嚇,敘事曲欸,老師你不要太衝動啊)
仔細想想,真的開始認識到這些曲子有多難,是十年前的事情,【咻】一聲的,十年就這麼過去了,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回想這十多年來練過的曲子,我依舊覺得我沒能把十多年前練的第一首蕭邦圓舞曲彈像樣,更明確的說,我覺得這十年越彈越覺得自己其實沒首滿意的。
不過,人生有幾個十年呢?想到偉大的演奏家們能在這幾個十年中把感情和技藝平衡到如此的程度,心裡不由得讚嘆。
再十年後我會在哪兒呢?那時候彈出來的又是什麼樣子呢?十年前我根本沒法想像自己能夠吞下離別奏鳴曲或舒伯特D. 664奏鳴曲,十年後說不定(不是說不定,應該是肯定)我還是在覺得2006年的時候我到底怎麼可能彈詼諧曲,甚至二十年前怎麼可能彈蕭邦圓舞曲。
每次想到這種事情,就想到一個朋友說的:
【你們真奇怪,要是有人跟我說了十年我還不能如何如何,我早就放棄了】
那時候是說到舒伯特的即興曲,我跟她說我十年前就開始聽到我老師說我們還不能彈這首曲子。
可是很奇怪,因為喜愛某些聲音,因為著迷於某種色彩,所以無論如何都會想要突破關卡,對我來說,誰彈得比我好(或差)已經不是很重要,因為自己似乎永遠會覺得自己差得遠。
這大概是練琴的人的宿命吧(笑)
----------------------------------------------------------
老師Q的OS:趕快去練琴啦,還在胡扯八道什麼
這篇完全是無意義喃喃自語
----------------------------------------------------------
(汗)印象中一直覺得【不關我的事】的曲子,居然出現在本子上,Chopin Scherzo Op. 31。
時光飛逝的速度有點嚇人,詼諧曲、敘事曲、練習曲和像是貝多芬離別奏鳴曲這類的曲子,在腦中的印象一直都是【還早還早】。
然後老師突然問我要彈Op. 20還是Op. 31(嚇)。
【你現在要忙的事情太多,心情不適合彈敘事曲】(嚇嚇嚇嚇,敘事曲欸,老師你不要太衝動啊)
仔細想想,真的開始認識到這些曲子有多難,是十年前的事情,【咻】一聲的,十年就這麼過去了,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回想這十多年來練過的曲子,我依舊覺得我沒能把十多年前練的第一首蕭邦圓舞曲彈像樣,更明確的說,我覺得這十年越彈越覺得自己其實沒首滿意的。
不過,人生有幾個十年呢?想到偉大的演奏家們能在這幾個十年中把感情和技藝平衡到如此的程度,心裡不由得讚嘆。
再十年後我會在哪兒呢?那時候彈出來的又是什麼樣子呢?十年前我根本沒法想像自己能夠吞下離別奏鳴曲或舒伯特D. 664奏鳴曲,十年後說不定(不是說不定,應該是肯定)我還是在覺得2006年的時候我到底怎麼可能彈詼諧曲,甚至二十年前怎麼可能彈蕭邦圓舞曲。
每次想到這種事情,就想到一個朋友說的:
【你們真奇怪,要是有人跟我說了十年我還不能如何如何,我早就放棄了】
那時候是說到舒伯特的即興曲,我跟她說我十年前就開始聽到我老師說我們還不能彈這首曲子。
可是很奇怪,因為喜愛某些聲音,因為著迷於某種色彩,所以無論如何都會想要突破關卡,對我來說,誰彈得比我好(或差)已經不是很重要,因為自己似乎永遠會覺得自己差得遠。
這大概是練琴的人的宿命吧(笑)
----------------------------------------------------------
老師Q的OS:趕快去練琴啦,還在胡扯八道什麼
2006年10月3日 星期二
可愛的老先生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K37
mv1 mv2 mv3
好久沒聽到這位可愛老先生的琴聲了
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吧
回想在好久以前的大學時光
這也曾經是令我著迷的琴聲之一
現在回頭一聽,他那種種的招牌特色一一又回到腦海中
在泥沼中邁著可愛蹣跚的步伐一滾一跳得前進著
蒙著灰塵的高音亮光,和柔軟胖嘟嘟的低音.....
我的形容會很奇怪嗎..... ^^
不過要說句老實話,我相信他還是很有天才的
在無法受到良好古典訓練的背景下,在抓不出莫札特節奏窘迫中
仍然努力的為每個段落想出「彈出來」的辦法
變成了完全不像莫札特的莫札特
一聽就知道是屬於他的聲音......
至少比起晚近許多能混則混的商業演奏家敬業多了
過了好多年後,不帶什麼情緒的回頭看這些曾經的神話
真的很有趣;在影片中看起來,他仍然是那位可愛的老先生
讓我想起福特萬格勒,想到傑力比達克.......
至少在音樂上,他們努力表現自己一貫的想法
可愛而且直接
mv1 mv2 mv3
好久沒聽到這位可愛老先生的琴聲了
應該沒有人不認識他吧
回想在好久以前的大學時光
這也曾經是令我著迷的琴聲之一
現在回頭一聽,他那種種的招牌特色一一又回到腦海中
在泥沼中邁著可愛蹣跚的步伐一滾一跳得前進著
蒙著灰塵的高音亮光,和柔軟胖嘟嘟的低音.....
我的形容會很奇怪嗎..... ^^
不過要說句老實話,我相信他還是很有天才的
在無法受到良好古典訓練的背景下,在抓不出莫札特節奏窘迫中
仍然努力的為每個段落想出「彈出來」的辦法
變成了完全不像莫札特的莫札特
一聽就知道是屬於他的聲音......
至少比起晚近許多能混則混的商業演奏家敬業多了
過了好多年後,不帶什麼情緒的回頭看這些曾經的神話
真的很有趣;在影片中看起來,他仍然是那位可愛的老先生
讓我想起福特萬格勒,想到傑力比達克.......
至少在音樂上,他們努力表現自己一貫的想法
可愛而且直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