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那個...伊麗莎白大賽...的講評

今年的伊麗莎白女王大賽蠻有趣的
在比賽的轉撥中間找來了像是運動比賽的講評...
他們雖然不是重量級的人物(我想重量級的也不可能去... :p)
不過也都還大概算有頭有臉 ...

除了不會像無聊樂評那樣講些無厘頭讓人莫名其妙的話
其實有很多話題還蠻有趣的
評論的方向到目前為止也算中肯
至少台面上的職業鋼琴家能真切的理解比賽的性質
也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主觀看法
所以其實有時候聽講評時的聊天反而成了解悶的好良伴
>_<

今天晚上找來的是Marie-Josèphe Jude
受席芙拉的推薦在13歲時進音樂院跟契可里尼學琴
是Ohana喜歡的詮釋者,現在在巴黎音樂院任教

中途談到了鋼琴比賽的問題
聊到我們會在一場比賽裡聽到好幾次普羅高飛夫,拉賀曼尼諾夫的鋼琴協奏曲一彈再彈,卻可能從來沒聽過舒曼鋼琴協奏曲的有趣現象

“沒錯,其實比賽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取悅評審“ 她說
“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十幾位評審會有十幾種看法,每個人愛的速度和詮釋都不同,換言之就是一定會被人刷下來,貝多芬的協奏曲不也是這樣?“
“所以我們只好找些比較容易取悅評審的東西..."

讓我想到昨天晚上當Piemontesi說他的老師告訴他比賽是音樂家必經的一部份時
講評的Brigitte Engerer語重心長的說:
“的確,現在想要獲得些讓大家認識的機會,比賽是個方法“
“的確,一個音樂家該隨時手上有些完整的曲目,就算是比賽也能上台“
“不過,比賽是個殘酷的東西,我們只能想著做夢都會驚醒的技巧,算著你前面有幾個人領先,後面有幾個人殿後“
“這其實不是音樂!“
“比贏了不怎麼樣,比輸了更不會怎麼樣“
“最慘的是為了錢而比賽,我一點也不贊成為了錢比賽“
“總之,挑一兩個適合你比賽參加,應該就是足夠的了“

比賽就是這麼樣的一個東西
沒有公平的比賽存在
取悅評審,取悅金錢,取悅勢力
能幫一個音樂家成名,也正在毀掉一個難得的音樂家
在我們期盼個音樂天才的誕生時
或許正失去了音樂的樂趣

“我前幾天還做了去參加柴可夫斯基大賽的惡夢,真的是我這輩子最可怕的惡夢!“
這個走過柴可夫斯基大賽和伊麗莎白女王大賽的人如是說

10 則留言: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重量級的人物,
可能就直接坐在評審席上頭了:p

真要拿拉赫、普羅取悅評審,
這個對選手其實也並不輕鬆。
稍不謹慎,
就輕易暴露出在樂團搭配、
音樂處理控制上等問題之缺失。
(這樣講好像是馴獸師跟野獸之間的關係:p)

比賽總有特例,
2006年里茲大賽出頭的韓國人,
在決賽中演奏的是布拉姆斯。

現在365天不知有多少比賽(光看alink-argerich,大概就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公告),冠軍可也不知有多少。
而就比賽的品質,
所累積的聲譽、傳統等等比較,
冠軍的金質含量還是會有些不同,
所以就跟運動項目一樣,
有熱身性質、累積經驗值的。

漂泊的蝴蝶 提到...

印象中,Leeds大賽的性質好像不太一樣,比較不喜歡炫技型的曲目(濱州鋼琴大賽也有點這樣的性質,評審蠻多重複的),在Leeds上面全選炫技型的東西不見得討的了好。

可是,其他的曲目,難道就不會暴露出在樂團搭配跟音樂處理控制上的缺失嗎?

我想,這只是相對來說吧,畢竟炫技型的曲子,比較容易讓人集中目光,而且這些曲目大家對詮釋的想法差異比較不大。

(其實很有趣,為什麼差異比較小,難道只是單純的,作曲家給的指示比較多嗎?)

其實,看比賽,最有趣的,可以看看選曲的策略,某方面來說,這真的是討好評審的戰略守則 XDDDDDD

petitmm 提到...

事實上他們今晚找了Frank Brakey(91年的首獎)
還讓我蠻訝異的
當然這些人也都可以打片增加曝光率
不過轉撥真的還做得蠻用心的

平常其實我們不容易聽鋼琴家說出對別人的看法
(除非有深厚私交的,不然也常只是打哈哈不是嗎?)
觀察這些鋼琴家被迫要對別人提出看法時
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
也是件很有趣的方式

有像Frank Braley一樣口不出惡言
總是用好話帶過的好好先生
(連擦琴的動作都可以稱讚個半天...)
也有突然被問到
臉上卻滿是尷尬表情
最後只好支支嗚嗚
說她不是很喜歡的Vanessa Wagner

比賽的周邊有些其他的樂趣可以觀賞
真的很有趣

petitmm 提到...

fan of indigo girls

取悅評審本來就不代表對選手是件輕鬆的事
事實上每一首協奏曲都很容易就暴露出你提的缺點
布拉姆斯並不是特例
柴可夫斯基也已經榮登伊麗莎白大賽演奏次數的第一名了...

有人會想採安全策略
有人則是想用奇招致勝
就像蝴蝶講的
觀察選手的策略的確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每個選手在情報蒐集上本來就不是處於相同的地位
如何選曲讓絕大多數的評審能給高分
這個念頭不可能不在選手們的心裡閃過

雖然我認為音樂在某些成份上跟運動很像
不過我覺得音樂比賽和運動比賽的性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音樂比賽並沒有統一的規則
每個大大小小比賽的指定曲都不同
也不是誰彈得快誰彈得慢就會獲勝

比賽結果的判定
說難聽一點就是來自於一堆人的主觀意識角力
我們沒有碼表標尺
也沒有進球次數可以說誰非得拿冠軍不可

小比賽的狀況並不代表比大比賽好
甚而小比賽的狀況常常糟到大家無法想像的地步
“看評審就大概知道比賽的素質“
這是我常講的話

有些比賽是你再有天分也贏不了的
因為排名可能在賽前早就被決定完了
有選手就曾經在某比賽被刷下來後
居然有人跟她說她沒得名的理由是沒找某人學琴
而這些事在一堆音樂的小圈圈裡
根本不是新聞

參加小比賽並不代表著就會對大比賽累積經驗值
因為有些大比賽特別的困難度
是你在其他的比賽都不會遇到
(像是伊麗莎白的一週前公佈現代指定曲)
而且糟糕的是很多小比賽對參加選手的破壞程度非常大
音樂家本來就是個壓力很大的事業
疲於奔命的應付各個比賽的指定曲
然後換來個本來不用參加就知道結果的下場
或是被一堆沒必要的流言流語中傷
我並不覺得是愛惜羽毛的音樂家該做的事

音樂比賽得獎並不代表著會成名
只要拿出各大比賽的得獎名單
然後算看看有多少人消失了就知道
某些大獎得主甚至落到個大家連聽都沒聽過的下場

同時參加大賽並不是作為音樂家的唯一路徑
Vanessa Wagner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她17歲就從巴黎音樂院拿首獎畢業
天分絕對比一般人好
不過在想參加比賽時受到Leon Fleisher的大力阻止
因此從來沒參加過比賽
但是她也沒因此就從音樂圈消失
Leon Fleisher雖然自己是大賽的首獎得主
也沒因此就希望別人非得參賽不可

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該走的路

如果把比賽的聲譽和傳統
作為衡量音樂家的唯一標準
我並不覺得是件好事
雖然一堆人都在做這樣的事...

音樂是音樂
而比賽就只是比賽...

petitmm 提到...

最後一晚了

結果跑出來個專門愛鬧場的Luisada
明明就不是他這場的
結果花了一堆工夫稱讚Mangova
還誇下海口說如果她沒得獎真的太可惜了
@@

最誇張的那句該是
“就算她沒得獎,她也是位超棒的鋼琴家了~"

好吧
她那晚是真的彈得不錯
大家有空可以找來聽聽看喔~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能夠引出忙於吃美食、練琴、寫論文的petitmm說這麼一大堆話,可見這塊破磚還是有用的:p

比賽的確並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
事實上,藝術也很難用比賽的方式來評判,也有太多非正常因素在比賽中作用。只是,這些選擇參賽者希望透過這樣子的方式,讓比較多人認識他/她,而選了這條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選擇也應該多樣化才是。

而藝術境界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如果說只為了比賽的短程目標而比賽,卻迷失在比賽中,喪失自我進境的提升,那自然是很可惜的事情。

題外話,Mangova的比賽幾輪表現確實不錯,是可以多加關注的。個人私見,從看決賽者選擇曲目時,對她的曲目選擇就是比較有興趣...:p

n

漂泊的蝴蝶 提到...

我比較喜歡PIEMONTESI的選曲,好吧,如果問我這輩子最想練的一個樂章,就是布拉姆斯第二號協奏曲第一樂章 XD

我承認我偏心.......

不過他彈這個曲子,第一樂章,感覺不是太穩定,有很多東西都不是很精準,斷裂了,讓我覺得很燥動,有些句子我不是很確定他在彈什麼......

不過,布拉姆斯,通常不會太無聊啦

如果可以再深沈一點就好........有幾個片段變成炫技派了 @@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Francesco Piemontesi最近會在2007的盧加諾音樂節演出,參見:
http://www.rtsi.ch/trasm/argerich/welcome.cfm?lng=1&ids=491&idc=18590
運氣好的話,屆時會有錄音放在音樂節網頁上供人聆聽。

petitmm 提到...

fan of infigo girls

還好拉
妳的磚塊已經先丟到了蝴蝶拉
我也沒比她多說些什麼東西

同樣的東西
有時說得越簡潔有力越好
繞來繞去總是在相同的彎上
其實只是多浪費了口水

最近其實我也只是都在提別人講的話
也不全是我的意見
大家也都看得出來
所以應該要幫他們拍拍手才是~

petitmm 提到...

蝴蝶

這個...布拉姆斯無聊起來還是很恐怖的...
不過今天下午聽了小肥貓監護人彈小提琴奏鳴曲的鋼琴版...
(他真的很愛亂入~)

好吧
今天我會投他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