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2日 星期三

誰被困在沙龍之中?

音樂的詩意,除了法國人,大概就是唐宋以降的中國文人體會的最深吧!
詩與歌的確在十八世紀末興起的巴黎式沙龍之中得到氣質相稱的舞台,但這時詩的成分仍大過樂的成分,半個世紀的滋養薰陶,巴黎音樂家才掌握了以詩意入樂的訣竅。

但我們慣以沙龍一詞加諸於法國音樂家的卻不是這樣的東西,普遍對沙龍一詞的理解絕非是高尚、含蓄、有教養的,而是一種故作感傷,甚至是濫情、酒肆調調的,所以海非茲在演奏法國曲目時破例用了他一貫不用也不擅長的滑音,米開朗傑里轉而一派朦朧到底,卡拉揚則要他的樂團使盡吃奶的氣力揉弦,為的都是符合法國應有的沙龍情調。在捷運車廂裡頭也常掛著這種為沙龍情調所困,以致於呈現出病榻上般蒼白虛弱的長短句新詩。

可笑的是,法國演奏家根本不這樣做。能否從既有沙龍概念中跳脫出來,是能否真誠面對法國藝術並體會其真價的關鍵。

馬格麗特˙隆所伴奏的歌曲,可以說是充滿巴黎式沙龍況味的,但馬格麗特˙隆本身卻是個不具有沙龍特質的演奏家、不管這沙龍是巴黎式或俗成概念的。相反地、馬格麗特˙隆的音樂詮釋風格較許多同時代大師,具有更嚴峻的理性與建築式的結構造型,但馬格麗特˙隆的音樂卻同時具備了自發的美質,前者取決於音樂家的學識修養、後者則是音樂家的天賦氣質與技術。

美永遠是人最直覺所感受的,但智識主義的古典音樂欣賞卻具備了一種苦修的信仰,將對枯燥與冗長的忍耐視為一種欣賞能力的修練,因習慣而認同、因認同從而得到滿足,但這整個苦修的內涵卻往往是一種對演奏語法的熟悉,這種苦修主義同時摒棄了對美的感受,將直覺感受到的美視為廉價庸俗、驅之避之唯恐不及。

所以,馬格麗特˙隆或佛瑞這樣的音樂家,因著所展現出來那自然而然、無可分割、直接觸動人心的美而在第一時間被判定為不太深刻、不夠嚴肅,接下來的苦修也就免了。

還算優雅吧!法國音樂家的這個特質再明顯不過了,但我們似乎以為優雅只要裝模作樣就能輕易達成,於是,法國音樂家又變成矯飾的,他們運用的繁瑣技巧,對於耳朵遲鈍的現代人來說,無疑讓矯飾一詞取得了實質上的證據。浮誇的美與矯飾,的確,這很符合我們所謂的沙龍情調。於是一種名詞上的誤解,重疊上印象上的誤解,再加諸於法國音樂家。

法國音樂家,準確來說並不全然是法國人,而是被很奇怪的分類了,麥白爾跟葛路克都是活躍於法國、以製作歌劇聞名的德國人,但前者被當作法國音樂家、以法國偏見歧視著,後者卻常被強調其德國出身、並讚美其德國特質,事實上,前者的音樂可觀之處甚多,後者更是徹頭徹尾的法派,這兩個人都是法國音樂傳統的一部份,雖然他們不是法國人。

一如印象派之於法國,我們的確僅以一種印象在理解這個文化大國的一切,而這印象卻是中文字面的印象,而遠非莫內等人對光予視覺那敏銳且深刻的觀察、並賦予技術的探索,從而造就了一種獨特且迷人的藝術形式。

4 則留言:

petitmm 提到...

這就是傳說中的美髮沙龍嗎?

petitmm 提到...

馬妞妞

看起來很不錯喔~ : )
寫出成果快來回報吧!

音樂真的是讓人愉快的事
讓人長見識的清談也蠻愉悅的

聽說熊也有室內樂玩
真好
目前在這我能找到的人
應該都只有狂電我的份吧 @@

petitmm 提到...

馬妞妞

不可以偷懶喔!
要趕快讓我們看你音樂會的照片和文章!!
加油加油~

關於閱讀文獻
我反而有不同的看法
我覺得我們太容易相信所看到的資料
即使我們明知道那些可能都已經是第2手,第3手或是第n手的東西
CD booklet 其實有大部分是為了宣傳
有時看到誇張至極的東西
但是有宣傳的效果
大家就拼命寫拼命用

就算全世界的樂評和書
都說某個人是傳奇性的大師
但是如果你發現了任何問題
我覺得勇敢的提出來討論才是正確的態度

我深信:這個世界上沒有蠢問題

只有保持著好奇心我們才能進步

我們所收集到的任何資訊都有可能是偏頗的
英文的資訊只代表了英語文化圈的立場
日文的資訊也是
在任何文化和藝術界
政治力和經濟力都一定會造成很多影響
現在媒體的典型打造偶像的手法就是很好的例子

台灣的音樂圈也是
從小到大
看到那麼多聽到那麼多光怪陸離的現象
但是我並不覺得隨著時間的過去
我們真的進步了多少
權威排斥挑戰是必然的事實
但是在每個人生活都必須吸收的美的養分中
如果我們只有權威
豈不是件可惜的事

我喜歡學各種不同的語言
從中間我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樂趣
但是我的體悟是
語言是為了溝通而存在

回頭看看以前古典音樂界的討論狀況
再看看目前清談
我覺得其實imp的付出是有收穫的
至少我們大家現在都有討論的空間
不管討論的品質好與壞
能夠有不同的各種聲音存在
都是件非常珍貴的事

petitmm 提到...

呵呵 馬妞妞~

會讀到各種不同原始版本的booklet
我想妳聽的已經遠比一般人多很多很多了說!!
有些大廠連booklet都懶得印了
就ㄧ張廣告單

我不質疑多讀資料的好處
特別是越接近第一手的資料
只是小心對資料的理解和合理的懷疑
(有時那些親自訪談的內容還是讓我大大大大吐血!!)

我想妳感覺到某些人的偏執
我覺得有時不是他們不接觸更多的資料
而是他們太相信自己所接觸的資料了 >.<
所以我怕死他們越讀越多 越讀越多..............

@@

所有的神奇理論通通出爐!

然後我頭都昏了

如果妳有讀到一些有趣的booklet
其實大家也可以討論討論
這還蠻有趣的
就像是網路讀書會!
呵~

(有討論的空間真的很幸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