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0日 星期一

網路購片的省思

拜網路無國界之賜,網路購片隱然成為未來購物的主流,甚至不少人預言傳統唱片通路將成為歷史,而由網路唱片行取代之,這日若果真來臨,那絕對是愛樂人莫大的損失,而非福氣。

網路購片的表面優勢與深層思考
網路唱片行所提供的服務,最為消費者所稱道的莫過於此四項:即時、試聽、貨色、價格。我便以此四項來論述其中隱含的諸多問題。
一、即時。台灣愛樂者常抱怨代理商進貨速度趕不上他們的需求,因此認為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有充足的理由支持網路購片,但細究其原因,則會發現表象下的事實並非如此。關鍵在於「消費者急於短時間之內買到某特定唱片」,由於有急切購得的期望,即時性才變的有意義,但這種急切的心理,絕大部分是因廣告宣傳而起,而廣告宣傳之有效,非掌握媒體資源者不可,是故,掌握強勢媒體者之有效推銷,引發消費者強烈購買意願,網路購物的即時優勢遂之出現了。
二、試聽。許多傳統唱片行無法提供試聽服務,但網路試聽則提供了相當的舒適與便利性,表面上,網路試聽提供了消費者更多消費內容的資訊,讓消費者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但實際上卻不然。首先、網路試聽有其時間限制,僅適合表現短時間內具有突出效果的樂曲,但許多音樂需要更多時間細心品味。其次、網路試聽檔都經過大幅壓縮,無法分辨質感。這種試聽條件下,消費者得到的僅是片面且扭曲的資訊。
三、貨色。網路唱片行看似貨色齊全,但這很弔詭。絕大部分喜愛網路購片的人,其資訊來自網路,而絕大部分網路資訊又由網路唱片行的相關媒介所提供,以此種資訊來判定,網路唱片行自然是貨色齊全。其實,無論多龐大的網路唱片行仍有許多遺漏,只是這些遺漏沒有廣告宣傳、不受青睞,甚至、消費者可能根本無從得知。
四、價格。價格問題對台灣來說,網路購片反而並非優勢,因為台灣各種通路的唱片售價,大致上都低於國際網路唱片行。但台灣消費者似乎從未珍惜過此種福氣。反而喜歡將國外拋售、低價特賣的消息大肆宣揚,指控國內售價偏高,以這不到百分之一的特例,來彰顯其消費者至高無上的權力。此種心態是可議的。誠然、消費者有擇低價處購買的權力,但是否也該對台灣普遍低廉的CD售價,給予一些關懷。

台灣CD售價便宜的原因
許多人以為台灣唱片價格比國外便宜,是因為進貨成本較低,這是個非常錯誤的想法,國外並不會因台灣CD售價便宜而降低批價,批價的折扣端視進口數量多寡,所以台灣的CD成本絕對高於美、日,但何以台灣的售價如此低廉,約日本的二分之一或美國的三分之一呢?這是因為近十幾年來唱片行的拼價文化,讓消費者習慣了這種售價,這時唱片經營者如不想冒調高售價的風險,就只能壓縮利潤、慘淡經營了。

CD售價偏低的後果
許多人批評台灣唱片行服務欠佳,而盛讚日本唱片行提供的服務與資訊,但消費者應思考,台灣唱片行的利潤足以提供優質的服務嗎?再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店家有否得到應有的重視?如果我們一昧的向國外看齊,以國外資訊為標準,台灣市場就只能永遠當個二流的追隨者,除了售價便宜,一無是處。這種市場終究是要任人宰割的,而這種消費者非但沒有贏得尊嚴,反而淪為商業遊戲擺弄的棋子。

網路購片對台灣唱片市場的嚴重影響
簡單的分析,就可看出網路購片對台灣市場的重大危害。假設國內外售價皆為400,而台灣整個通路利潤是三成,則280元給了國外,卻有120元留在台灣的市場內,成為其繼續發展的動力,但若以網路購片,則400元全部給了國外。我們多給了國外許多的錢,並且沒有留給這個市場半點動力。這還只是很簡化的算法,實際上台灣原版唱片利潤很少能達到三成,國外售價也往往是一倍半以上,還有運費等等,一來一往的得失之間,相信不難想像。但消費者很少會認為自己對市場的健全負有一定的責任,他們被消費至上的觀念給利用著。

唯財團能經營的唱片新市場
網路並不如一般人所謂、讓每個人獲得了平等的機會,雖然各人提供資訊的機會是公平的,但此資訊的影響力卻是大大不同,前面分析過了,網路購片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消費者的信任感、購買欲,而具有此種力量的,仍是掌握媒體力量的財團,不給廣告、不讓剝削者,永遠沒有露臉的機會,就算露臉,也不被相信。在財團盤剝式的合作之下,唱片廠為取得更好的利潤而降低製作成本,而在有效的媒體引領下,消費者失去對質感的直接感受,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包裝精美的品味與氛圍,這就是現在正在形成的國際唱片新生態。當財團已經成為壟斷市場的怪獸時,消費者不但渾然不覺,還以為得到了身為消費者莫大的尊榮而沾沾自喜。


備註:本文中的網路購片,絕大部分時候指由國外大型唱片網站購片一事,但網路唱片行經營模式則是通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