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猜猜看 + 一個小實驗

猜猜看是誰彈的呢?
記得先關小聲一點
雜音有點大聲喔!!

順便做一個小實驗
原本檔案是flac無損壓縮檔
上面是320kbits
聽聽看有什麼不同啊?
128kbits

呼應一下舊文~~
歷史錄音聽什麼?
從人文主義與音樂傳統觀點看古典音樂歷史錄音



52 則留言:

petitmm 提到...

猜對了有獎品嗎?

@@

慘劇真的發生了...
我的脖子在那天之後就開始怪怪的
這幾天真的有點動彈不得了
(聼東西有時真的不要太認真,
我明明就有做預防措施啊!!!)

>.<

除了工作和練琴外
我就盡量不打字了
請大家多包涵

匿名 提到...

顧爾德怨咒!?

林燕鈺 提到...

沒有獎品啊
有趣的版本~~

漂泊的蝴蝶 提到...

雖然配合主題,我應該要猜個顧爾德

不過,答案真的是這個嗎? @@

林燕鈺 提到...

才不是勒~~~
沒獎品大家那麼不踴躍
那~~
簽名照一張好了^.^

給個提示:是法國人喔~~1904年的錄音

林主惟 提到...

你的伺服器太爛了,我這裡只能聽到嘶聲,鋼琴還沒出現就斷線了。

那種嘶聲,一聽就知道是一九零幾年的錄音,那個年代錄音的鋼琴家沒幾個,應該很容易猜。

林燕鈺 提到...

大家都聽不到嗎?......
我沒說他是鋼琴家喔!

林主惟 提到...

錯!

就算是作曲家,也身兼鋼琴家。

雖然我還沒聽到,姑且猜一下:聖桑?

林燕鈺 提到...

見鬼了~~
好吧 !
簽名照下次拿給你^^
你真的還沒聽喔?^_^

林燕鈺 提到...

騙人~~
你沒聽到鋼琴聲你怎麼知道是聖桑~~

漂泊的蝴蝶 提到...

哇.....大神(拜)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放一下馬後砲
昨天晚上一上來就看到1904法國人
直覺想到會不會是簿格扭又被拿出來了
聽了之後想說那種演奏句法應該不會是這位胖胖先生
八成是異犧多飛利浦吧... 不管,先去睡了

雖不中亦不遠啦 @@(菸...)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響應正名運動
部格扭改成 ㄆㄩ扭勒
=.=

林燕鈺 提到...

扭到脖子通常不容易好
注意一下平時的姿勢
或者是否有壓力~~~
前幾個月也有一次扭到脖子~~~
所以
祝福小mm摟^^

林主惟 提到...

連乃勾的老文章也被挖出來了?哈哈,這傢伙已經安靜很久了。

以前常玩一秒鐘猜曲目的遊戲,在一秒鐘的時間裡,聽不到音階變化,只能由那一瞬間的配器與和聲去辨認作品或是作曲家,而我猜中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只是想不到時隔多年,我居然能「聽嘶聲辨人」,看來我的功力仍在進步之中,哈哈哈!

本來我只能聽到大概半秒左右,就是一開始的嘶聲,於是名單立刻縮小,因為這種嘶聲是錄音、而不是滾筒。試了幾次,總算能聽到「一秒」的位置,於是P、R等鋼琴家與至少四位作曲家被排除了。答案很明顯,應該是聖桑。

話說音響升級成功之後,我發現聽歷史錄音前非「電」這麼一下不可,後端好到這種地步,前端的一點點問題就會被擴大。過去我一直懷疑S
指揮SCC的47年貝五資料有誤,但如今,這個錄音可有多美好啊!

林燕鈺 提到...

本來想考考你
沒想到讓你更猖狂了~~可惡!!

如果拿工業用的除靜電噴槍
把器材和cd"噴"過一次
不知道有沒有效果?

林主惟 提到...

問題是撐不了很久,靜電又會附上去了,所以,常常電比較方便又有效。

林主惟 提到...

你以為我是混假的?

哈哈,我知道你不會這樣以為,可是對我的「程度」沒信心的,可是大有人在。要知道我可是一個影響力非常薄弱、又無法讓客人信賴的老闆哩,想想真是感嘆。

petitmm 提到...

復活了!!!

耶耶耶~
昨天晚上還跑去打了非洲鼓
真是太有趣了~
:p

主惟的功力10幾年前在音樂系就很有名阿
還有學姊們不停的跟我說
“他真是太強了!!隨便聽沒幾秒就立刻知道是哪個版本“
而且是屢試不爽喔
隨著時日過去
他只有進步沒有退步
當然不跟他玩這個阿
一點都不好玩!!

不過這種東西
也被我歸類在沒啥多大用處的技能裡拉
就算你從嘶嘶聲就能知道彈的人是誰
猜對了還不是只有poki玉照一張

哇哈哈哈!!

大不了去參加電視冠軍王阿!
: )

林主惟 提到...

我不要當電視冠軍…我不要當電視冠軍…我不要當電視冠軍…我不要當電視冠軍………

比較起來,台北愛樂過幾關的遊戲根本是小兒科,不過,我現在大概一關都難過…

我現在是曲名、軼事與資料都忘光光了,無招勝有招,哈哈!

MM跟遠道者好像也有這種傾向,義大利的那個我就不知道了,哈囉!有人在家嗎?義大利妹妹是否一樣健康豐滿又美麗呢?

林主惟 提到...

我在心靈小憩那回應了一篇文章,因為有位網友(就是在我會拿電視冠軍的那個年代中有過數面之緣,當然少不了音樂系的女生)特別到日本去聽了FOURNET。

我已經忘記什麼時候開始注意到這個指揮家,我依稀還記得他的出身與瑣事,他有哪些錄音,我大半都忘了,只知道那是十年以前的事,並沒有任何人介紹過,我還隱約記得自己在成堆的CD中偶然發現他的錄音的那一幕…

-------------------------------
國豪兄對FOURNET的崇敬,是受到日本人的啟迪嗎?由於FOURNET的主流錄音不多,指揮風格也並不強烈,當初喜歡FOURNET的我,根本沒有人能分享,他在近十年爆紅,主要還是因為日本人的推廣。

FOURNET幾年前來過台灣,賣座並不太理想,還記得在第一首小品般的序曲中,台灣的樂團剎時變了一個樣子,端莊、明確而優雅,這的確是第一流法國指揮的魔法與本領。也許因為大家幾乎清一色拿著他日本出版的CD,所以當我拿了他指揮的白遼士安魂彌撒(我心目中最棒的版本)讓他簽名的時候,他似乎非常驚訝,還特別看了一下年代與陣容,說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話。

其實,叫人感嘆的是,沒有日本人,許多存在的大師不但令人遺忘了,被挖掘出來時,如果沒有令人信服的某種背書(例如日本人),還免不了被污辱一番,台灣的愛樂者在享有日本人為我們引介大師的同時,能不能學到尊重不知名的樂壇耆老的精神?能不能把有色眼鏡摘掉,自己去發現一位老大師?

就在去年,一位不年輕的法國指揮造訪過台灣,我認為他是一位大師。我寫了簡單的音樂會評論,連結在此:http://blog.roodo.com/stsd/archives/1672965.html
事後我得知台北愛樂的團員非常不滿他較為嚴苛的帶領,他們不明白為何不能像平常那樣演奏,他們以所有對法國音樂家的偏見來指責他,但因此他們失去了擁有一個非常優秀的常任指揮、一個真正有資格卻沒名氣的大師、和讓樂團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如果大師是指五六十歲以上,心境與技藝都至爐火純青之境的音樂家,那麼我心中認為的大師,現存的仍然非常多,他們都有各自的漫長的心路歷程與遭遇,只是沒有媒體為之廣傳,他們自己也不見得想說這些音樂之外的事,但我們何時能夠單純由音樂來評價一位音樂家的價值呢?何時我們能跳脫大師名盤的牢梏,讓自己的音樂欣賞回歸到音樂的本質呢?

林主惟 提到...

聯合報/紐約特派員林少予 2007/03/12

去年六月在英國去世的英國女鋼琴家喬伊絲‧哈托(Joyce Hatto)活了七十八歲,前七十多年沒沒無聞,過世前三年卻突然在古典樂壇大放異采,這段期間灌錄的百餘張唱片張張精彩。波士頓環球報樂評稱她為「幾乎不為人知的最偉大鋼琴家」,英國衛報也直指她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
哈托七旬 推出百張唱片

哈托的經歷頗具神秘色彩。她曾是一名表現平平的鋼琴演奏家。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哈托宣稱罹患卵巢癌,自此告別舞台,淡出公眾視線。然而廿六年後,已經七十四高齡的哈托和她身為製作人的丈夫合作,推出了自己第一張古典音樂唱片。此後,哈托的唱片源源問世,兩人共計合作推出一百零四張古典音樂唱片,均由他們自己創立的Concert Artists唱片公司出版。哈托也成為英國音樂史上最多產的鋼琴演奏家之一,深受全世界樂迷喜愛。

哈托演奏風格百變,幾乎沒有她不拿手的作曲家;她從一九九○年代開始灌錄的百餘張唱片,曲目包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的全部作品;蕭邦與李斯特的大部分作品;普羅高菲夫、布拉姆斯、聖桑與拉赫曼尼諾夫的所有奏鳴曲。超難的葛多斯基「蕭邦練習曲之練習曲」全集迄今只有四人灌錄過,哈托是其中一位。

更奇特的是,聽她彈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聽到的好像是不同演奏者的表演,完全聽不出同一演奏者的風格與特性。

難不成哈托是不世出的天才,全因世人無眼,才讓這塊璞玉到了老年始見天日?這一個謎在上月底被英國音樂雜誌「留聲機」揭開。原來,哈托晚年聲名大噪的百餘張唱片,全是盜拷、變造其他鋼琴家之作。

哈托騙局被揭穿過程十分偶然,一位在紐約從事財務分析工作的古典樂迷布萊恩‧范圖拉買了張哈托演奏的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范圖拉將這張唱片放進電腦,利用蘋果電腦公司的音樂播放管理軟體iTunes將音樂轉進硬碟時,發現iTunes使用的網路音樂資料庫將這張唱片當成是匈牙利鋼琴家西蒙(Laszlo Simon)的演奏版本,他覺得事有蹊蹺,再將另一張哈托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放進電腦比對,發現是新力唱片公司發行、由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演奏的版本。

范圖拉將他的發現交給替「留聲機」與「今日古典樂」寫樂評的一位評論家,留聲機雜誌開始調查,終於揭發了近年來古典音樂界的最大騙局。

哈托的唱片全由她丈夫巴林頓—庫普(Barrington-Coupe)設立的小唱片公司出版。這個騙局經留聲機雜誌報導後,引起更多古典樂迷的關注,樂迷開始比對哈托所有的錄音,發現她抄襲的對象包括阿胥肯納吉、海布勒(Ingrid haebler)等數十位名家。台灣鋼琴家陳必先也遭殃,哈托二○○三年初發行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唱片,就是剽竊陳必先一九八五年為Naxos公司錄製的作品。

巴林頓—庫普剛開始堅稱沒有作假,面對愈來愈多的質疑與證據,終於在上月底承認哈托晚年的所有錄音都或多或少經過變造與抄襲,但他不願提供完整的作假名單,聲稱所有錄音均已銷毀。

林主惟 提到...

瞧!沒有音樂會也不奇怪,變造的錄音也聽不出來,這就是現在的樂評與聽眾,有什麼聽眾,就有什麼音樂家。

林燕鈺 提到...

前一陣子看駭客任務(matrix)
突然覺得和現在的古典音樂環境很像
不同的是分別被電腦綁架和被媒體綁架
若要選擇自由
得吃醬糊般冷冰冰的食物
成天逃避電腦人的追殺
相較之下...^^

林燕鈺 提到...

裡面還提到第一代的母體
設計成一個無憂無慮的社會
但是人類卻因不明的原因
成批的死亡....
其實我們還蠻吃苦難這一套的~~

林燕鈺 提到...

imp的影響力真的是越來越薄弱了
看看以前的發文至少還有些撻伐聲
現在^^......

駭客任務裡的那個叛徒
受不了吃那個醬糊
寧可選擇美酒和多汁的牛排....

其實我們幸運的多
德國香腸和豬腳
肥鵝肝菲力和奶油蝸牛
其實都好吃啦 @@

林燕鈺 提到...

之前每次去都抱怨emi都不來
現在反倒希望她們不要那麼快進來
剛才瀏覽了一下emi的新發行
.....有種不詳的預感~~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SienC 提到...

呵呵 義大利也有很多苗條的美女啊!
我個人倒是蠻怕豐滿的
歐洲的女生本來就比較強悍
如果豐滿又高大會讓人很有壓迫感
清新可人的比較對我胃口

現在聽來聽去都是那些老東西
感受深刻了 資料性的東西卻淡泊了
音樂會的次數也急劇減少
因為我發現大部分音樂會的貧乏水準
和我從CD中獲得的樂趣相比
後者顯然要豐富許多

petitmm 提到...

我要看義大利見聞錄拉

等好久了
到現在只看到幾張照片
@@

不然實用義大利文小教學也不錯
死都該會的那些“實用“的東西~

: )

林主惟 提到...

電電棒到了,快來喔!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有關Joyce Hatto事件,這一個多月在wikipedia上頭一直有熱心人士提供最新發展的敘述及連結,比起臺灣這裡中文媒體的介紹,要仔細得多。意者可以詳參。

手上有Hatto CD的朋友,或許也別太難過。這可是歷史事件的物證之一呢:p
在ebay上頭還有人賣標榜「正字」Hatto在1970年代左右初期的唱片錄音,真是有趣。

若有好事者願意仔細搜尋樂評的話,不妨看看這些樂評人在寫Hatto、與被抄襲對象的評論時,是否採用一致的標準?參考範例,就以Jed Distler在Classicstoday.com寫Hamelin、Hatto的Godowsky The Complete Studies on Chopin's Etudes為例吧?Hatto除了用Hamelin的內容以外,也用了Carlo Grante。
http://www.classicstoday.com/review.asp?ReviewNum=10551
http://www.classicstoday.com/review.asp?ReviewNum=1335

林燕鈺 提到...

不要再誘惑我去了啦~~
電電棒先幫我留著吧!!
我要忍耐~我要忍耐~~

林燕鈺 提到...

你想的勒
他的電電棒可寶貝的很
才不會借你亂電勒!!

petitmm 提到...

你們...

不會被電死吧??

(一堆邪惡的遊戲正在從我的腦海中閃過...)

呵呵呵呵....

(邪惡的發呆傻笑...)

林燕鈺 提到...

最近聽歷史錄音時在思考一個問題
我先說一下我對動態的定義
我覺得動態應該是針對聲音的頻率響應
以瞬間取樣而言
每個取樣瞬間
我們以頻寬為橫軸 振幅為縱軸的話
同時擁有橫向與縱向的動態範圍
縱軸影響的主要是音量
而橫軸影響著音色與音質

而歷史錄音與現代錄音最大的差距
應該是在橫軸的頻寬限制上
既然取樣後不可逆
那歷史錄音豈不是會有中頻過度肥厚的問題嗎?
(應該說比較像帶通濾波...)
而我的確也覺得
越早的歷史錄音1900~193?
的確感覺的到中頻的確是較肥厚的

即使如此
在不經過過度後製的情形下
還是可以分辨樂團與樂團間的微動態與表情差異
只是我覺得與當初真實的聲音一定是有一段差距的......
那剩下的部份是要靠想像力與經驗補足嗎 ?
其實我主要的疑問是......
如何連貫歷史錄音與現代錄音的體驗?

林主惟 提到...

動態是指音量變化的幅度,你講的是頻寬。

老錄音的頻寬較窄,所以兩端收不進去,但在可接收的頻寬範圍裡,分佈仍應該是均勻的,聽起來非常自然。

好的歷史錄音告訴我們,三零年代的錄音頻寬已經超乎我們想像的優秀了。

只有經過壓縮的轉錄才會出現中頻突出或肥厚的問題,此時動態、即音量變化的幅度也會一併被壓縮。

林燕鈺 提到...

另一方面
我感興趣的是
巴黎管絃樂團的聲音
同樣是live stage的錄音
舒李希特的指揮
法國管弦的貝1
與巴黎管的貝5
相比之下我覺得巴黎管的聲音線條較粗
相比於同cd的柏林愛樂貝6
不同的是巴黎管的聲音純度較高
而巴黎管或之前的音樂院音樂會協會管絃樂團
對比於拉慕魯 科隆內 法國管弦
我都覺得他的聲音很特別的不同
所以我才有點糊塗了
到底是樂團不同
指揮不同 樂曲不同
還是錄音不同啊 ~~~~~

你該不會回答我都不同吧 ~~~(一定是!!)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林燕鈺 提到...

謝謝秋末!
很受用的討論串....
我竟然沒看過:p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林燕鈺 提到...

說了看了這麼多
突然發現自己
又忘了聽音樂了!!
該死!!
真是要一再的提醒自己啊!
(其實是被darre女士提醒的:p)

林燕鈺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林燕鈺 提到...

用eac抓軌備份時產生的狀態報告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林燕鈺 提到...

沒有
我怕twins會生氣~~

林燕鈺 提到...

那數值應該不會變才是
我試過2台不同牌子抓同一片
會產生一樣的結果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林燕鈺 提到...

明明就一對璧人
讓我享受齊人之福
為什麼不能加"s"?

bO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