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我是什麼派?亂七八糟派!!

從以前到現在
我們不斷的看到一堆派別的戰爭...

從法派和德派的漢賊不兩立
音色和線條的鬥爭
所承師門發揚光大的百花爭鳴

這些年來
反反覆覆一再上演的劇情
卻不斷的讓我想到很久很久以前
我寫下人生中前幾篇網路文章的其中一段...

貼標籤很容易
可是一旦貼上了就可能再也撕不下來了

最近聽到個小故事
“你這不是法派音樂的大本營,那為啥那個很法派的東西你沒有??“
一位客人走進了一家店裡,這樣的問題老闆卻只能苦笑......
客人只是直接的反應 單純的詢問
大環境所造成的印象
簡單的標籤
卻竟然是那麼的黏人

我一直想不通的是
為什麼這麼多年下來
法派和德派一直是對立的概念
就像黑與白
沒有人該沾上任何一丁點的不純淨...

難道只是因為學習音樂的過程和法國沾上邊
我就得憎恨我所喜歡的德國作曲家和演奏家?
那麼身為台灣人的我
在黑與白之間又只能染上怎麼樣的顏色?

師承常是每個學樂器聽音樂的人特別愛聊的話題
我卻常在這個話題中覺得很不自在
“我是什麼派?“ 我用這個問題問我自己
卻老是沒辦法給自己個答案

這麼多年下來
我覺得我和我的老師之間
隨著真實的聽到了自己的聲音
差距只有越來越遠
沒有越來越近

我根本不敢說我彈得像她
詮釋的深度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
技巧音色更是有著很大的差距

“跟著一個人學了10年之後,你會慢慢發現自己開始跟別人不太一樣“
這句話我可以接受
但是我並不覺得10年就能形成一個一模一樣的複製品
甚至 我覺得複製品永遠不該產生

我並不覺得和大師學了琴
就會是大師...
差的可遠了 我對我自己說
到怎樣的地步我覺得我真正繼承了某個派別的特色?
這種問題 我覺得根本沒有答案

“砍掉重頭練起“是我們常常聽到音樂家小故事裡的刻苦面
特別是看到嶄新世界前的預兆
學習到大師所有奧祕前的發語詞
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這麼熱愛著武俠小說式的熱血情節
廢去九陰真經以後就能重練九陽真經當上掌門人...
走在路邊就該突然受高人賞識然後練就一身奇招異術
憑著大補丸和天才光環的加持
浴火鳳凰般的偉大音樂家在大家拍手通過之後或許就這麼樣的產生了

我們根本很難砍掉我們不想要的...
這是我走過之後的最大痛苦
因為從幼稚園時就被培養的壞習慣
儘管被一改再改
我到現在都還是會本能性的不小心上身
就像人家說“吃慣醬油味可能就沒辦法吃奶油味“
習慣如影隨形 難以擺脫
我們的血液裡總是流著某些難以抹滅的氣質

“我忌妒他的音色“ 一位偉大的鋼琴家在提到他某位學生時跟我這樣說
“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是跟某人學,他的聲音只能用美妙來形容!!“
“所以我好像也不能教他什麼...就是看看音樂的結構罷了!“

就像我一直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兒童與魔法的感嘆
“如果我從小就是看這樣的兒童歌劇,我現在對音樂又是怎樣的想法?“

音樂是一種文化
而不是一堆粗製濫造的黏手標籤

而我,只不過是勉強算上亂七八糟派的聆聽者
卻早在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時候 已經被別人貼滿了標籤......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電流急急棒~~~

沒想到我的twins竟然是這等級的喇叭!?
人手一隻的說法絕不誇張!!
他不應該被稱作調音的小道具
因為他並沒有調音
他只是幫你除掉那層薄紗~~
還原cd,lp原本的面貌!!
他的改善是全面性的!!
不管是哪個時代的錄音~~
我語無倫次了!
方便的話~~
親自去體驗看看吧 !~~數量不多喔!!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給記憶力超強的蝴蝶

蝴蝶的記憶力真的太好太好了
一定要幫她拍拍手!

光是這次上課的前言就讓我歎為觀止!

在這裡附上我的回應,蝴蝶加油喔!

----------隨意看看的回應分隔線---------------

那個...

你家的馬賽克打得真的太差了...
>.<

不過你的記憶力真的太好了
可以立刻把話家常的東西都記下來
這真的太神奇了
: P

老師也不停的再進步阿
雖然她用她國中的程度就可以躺著教我們
(搞不好是國小...我曾經把她國小被人稱讚的曲目上台彈砸掉...>.<)
(你已經試過她的左手了,遲早會試過她的左腳~呵)
可是她從來不會停下來她的腳步


就像祖師蕾婆婆的銘言
“我們永遠要進步~“
不是嗎?

我非常感謝她願意花心力的實驗
特別是某些討人厭的狀況
沒有那些苦心的實驗
我應該是會退步到不知道哪國去了
哈哈~

信任和彼此配合
一起思考到底怎樣解決問題
我學到的其實比單純的學鋼琴多很多很多
雖然她說話很直接
但是對我來說實話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那幫助我真切的看到了很多事情不同的面向
就算我在當下不能接受
我還是會放在心上慢慢的思考 仔細的討論
同樣的 她也感謝我們實話實說
有問題就解決 不是很好?

和我喜歡的音樂家們一樣
我欣賞的老師們通常都是給個一句話就夠我們用一輩子
記得偉大的鋼琴家妲小姐說
她記得瑪格麗特隆教她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句話
“妳彈快的時候手放低一點“

果然
這句話在我剛聽到老師教我時
還想說這不就是句廢話
放低誰不會

可是這麼多年過去
所有的東西一樣一樣的串起來後
我突然發現
就是這句可能我們在小時候完全不以為意的話
卻是能幫我們打開另一個世界的鑰匙
我開始知道要像她們所說的做到這句再輕鬆不過的話
是有多麼的困難...

卻也知道這個世界要鄙視同樣的一句話
是有多麼容易
我自己,不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所以“老師都有講“這句話還真的讓我感觸很多
搞不好第一天上課就講了
這麼多年過去 我還是繼續在努力當初聽到的那幾句話
隨著看到的聽到的東西越來越多
這些話卻越來越重要

當我們能把所有最複雜的東西控制在手上時
鋼琴不過就是10根手指頭10個音罷了,不是嗎?
但是音樂就從這裡產生了
: )


ps.那個醫生的統計問題,她家就有醫生拉,所以多的很
這個計算問題真的太難了拉...
倒是我曾經碰過我的小學學姊突然在某一天來學琴...嚇死我了!!
快十年不見的人都可以巧遇,真是太神奇了!!@@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猜猜看 + 一個小實驗

猜猜看是誰彈的呢?
記得先關小聲一點
雜音有點大聲喔!!

順便做一個小實驗
原本檔案是flac無損壓縮檔
上面是320kbits
聽聽看有什麼不同啊?
128kbits

呼應一下舊文~~
歷史錄音聽什麼?
從人文主義與音樂傳統觀點看古典音樂歷史錄音



小牧神調音大法與補充


錄音的選擇並非所有管弦樂錄音都適用於調整擺位。
必須選擇以兩支麥克風拾音,從而沒有多軌混音的問題、也降低了相位失真,這樣的錄音具有最理想的樂器之間的比例與干擾。
如果是DECCA那樣的多軌混音而成的錄音,由於各樂器間的相位並不一致,聲波的遮蔽干擾等因素是不自然的,又喜在音樂進行中,作樂器比例上的細微調整,以求突顯音樂表情的起伏,此種種問題使其無法作為調整音響的依據。
TIMPANI所出版的這張「西達莉絲與小牧神」是個很成功的錄音,得到了2001年坎城唱片大展的最佳管弦樂錄音與年度唱片。盧森堡愛樂的獨奏、合奏能力與質感俱為上乘,錄音地點是樂團自己的音樂廳,麥克風架在指揮後面上方,採ORTF方式拾音。
粗調階段(距背牆一次以五至十公分的移動測試)
一、第七軌開始的短笛、低音管、小鼓,先注意短笛部分,短笛可視為極高音的長笛,要有一種充實的嘹亮、也必須伴隨氣聲,虛亮、尖銳、黯淡的聲音都是不對的,然後是低音管部分必須與短笛對稱,低音管特殊的管壁共鳴聲,有點像鼻塞時發出的低沈喉音,此段中,低音管與短笛所吹奏的是一模一樣的樂句,兩個樂器應該清晰且獨立,這時也可留意一下小鼓的部分,三件樂器的合奏是否自然。
二、第四軌開始,方才調整的短笛再次出現,是否仍然具有相同的特質?0’08開始的小喇叭獨奏是否嘹亮而不渙散?0’20左右撥絃漸強,左邊的鈴鼓也較清晰,再從頭聽一次,注意撥絃是否活潑且表情豐富?
三、第七軌,8’25處開始的管弦樂總奏部分,我用於驗收,每次調整到一階段,都可聽聽這段落的表現差異。開頭短短半分鐘之內有許多需留意之處。一開始注意定音鼓的鼓點是否容易辨認,然後是弦樂合奏的層次感與豐滿度,8’40秒長號的拔尖而起,那種甩出來的感覺,沒有或甩過頭都不行,8’53秒開始的兩次小號漸強,必須有金屬質的穿透力,8’57秒強擊即停的大鼓是具有瞬間爆發力卻不拖延的,從這裡一直到第七軌結束的短暫片段,聽聽這綜合的管弦樂聲響是否分部清晰、合奏平衡、動態良好?這個階段若調校合宜,最明顯的改變是此段總奏的動態變的開放且聲響豐富。
在此階段,我使用了三個不同的管樂器-短笛(吹嘴發聲木管樂器)、低音管(簧片發聲木管樂器)與小喇叭(銅管樂器)之間不同的聲音特質,輔以撥絃及簡單的打擊樂器,用來彼此相互修正,以粗略的找到較佳的擺位平衡點,聲音描述的文字部分或許人人感受不同,但要領是以我們對每件樂器的特質概念,找出能「保有或凸顯每件樂器的不同且自然的特質」的粗略位置,這是此階段的目的。
.............以上為imp所發表之小牧神調音大法..................
我來加一些調整的心得
大家在用第七軌調整時,大致可以調整左右的擺位
我們可以發現,若拉近喇叭的距離,則低音管的鼻音會加重而呆掉
而短笛的氣音則會削弱,拉大則有相反的效果
大家可用接下來的長笛來驗收
當調整得宜,長笛的肉聲與氣聲應該達到一個平衡....
而小鼓可調整其後的擺位,鼓棒敲下去的敲擊感必須要出來
應該是有彈性接著散開到鼓的內部迴盪產生共鳴聲
若共鳴聲太糊敲擊感會喪失,要拉大與後牆的距離,反之拉近.....
調整得宜第四軌的撥弦會生動而活潑
其他就如imp所說摟~~~

值的一提的是
imp在原文中也提到,這個調音法是由樂器的發聲原理出發
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調音時,常常調成"我們喜歡的聲音"而不是"真實的聲音"
樂器音色會由於演奏者而不同,卻不會改變原本的發聲結構
所以,當在調整時,若有所遲疑,不知道何者為正確時
不妨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樂器的結構和演奏方式的傳動
比較能夠避免主觀的誤判~~


顧爾德之二

通常出現被轉貼到其他版上的都是第一篇,而這篇則是針對所有回應的一個總回應,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是沒看過才對。



我想到幾個和顧爾德有關的笑話:

記得十幾年前,我到一個老樂友家裡,看見他收藏的顧爾德貝多芬五號的第一版LP,當場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嘻!想不到我也曾有這樣的歲月吧!),他居然說:「驚訝吧!貝多芬的交響曲用鋼琴彈耶!雖然彈的人我不認識,也不知道彈得好不好,不過,重要的是這種鋼琴版很難找的啦!」

兩年前我到某個國內知名高中的音樂班鋼琴老師家中拜訪,她說克爾托、季雪金的德布西亂彈一通,我於是請問她喜歡誰彈的德布西,她拿出顧爾德的史克里亞賓第三號奏鳴曲放給我聽,然後說:「聽!如果他有彈德布西的話……」

有次去旁聽國內一個非常有名的音樂學權威講的音樂史,他解析了巴哈郭德堡,然後說:「老師放一個特別的版本給同學聽!」他非常斯文的將CD拿出來、放進機器、按下按鍵,顧爾德的巴哈郭德堡音符流洩出來,然後他若有所思的說:「鋼琴……還是比大鍵琴好啊!」

插播一句,學樂器的、學音樂理論的,只要不聽音樂,永遠都不會是音樂專家。

古典音樂的演奏詮釋不是見仁見智的,我反對後現代的觀點,因為,丟棄舊包袱的確能帶進新意,但,若沒有對於「舊包袱」的尊重,我們永遠只能擁有許多奇異,而不是傳統,如果許多音樂家不是在既有基礎上發揮一己的天賦,我們今天又能夠討論什麼古典音樂呢?

是的,在這方面我是比較保守的。
我認為演奏的良窳有準則可循,一是聆聽:絕大部分的問題可以在聆聽中解決,如果能有一個聆聽比較的機會,實勝過千言萬語的爭辯,不過在眼前,這個方法是不行的。二是根據某些客觀事實,以下我就此點略作申論:

古典音樂之所以被稱為「記譜音樂中最進化者」,以其傳統,即承先啟後,累積數百年才智所得,其在演奏上呈現,則為「學派」之發生。「學派」提供了演奏者「客觀上的演奏技術和主觀上的樂曲詮釋」的基礎。舉目歐陸,尤其是中歐到西歐這片文化精華地帶,在這區域所孕育出的演奏家們,幾乎沒有標新立異的,更有甚者,富經驗的欣賞者能很清楚的分辨出他們的流派,換句話說,他們都能被歸類到某個「學派」之下,但因此就使他們的天賦才情受到禁錮,就使他們失去個性、少了獨特嗎?不!我們仍然能從一個個不同的演奏者中享受到他們卓然不凡、與眾不同的偉大藝術!這大群演奏者中有多少天縱英才啊!請想想,一個真正的天才、在孕育古典音樂的土地上誕生與成長、風氣、偉大的師承、挑剔的聽眾、一流的作曲家……這樣的環境所造就的演奏者,百餘年所造就的各學派,就這麼容易的,被一個來自「文化邊緣」的小伙子給顛覆了嗎?是這些人天賦不夠?智力不足?我認為,不是能不能、而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吧!就像二次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諸多「實驗作曲家」

……有點無聊,讓我把掠過心中一些瑣事說一說吧!首先,我所討論的顧爾德,是鋼琴家顧爾德,我有興趣的是顧爾德如何變成偉大鋼琴家或巴哈權威,那些看了電影、書籍的,請原諒我沒顧慮到你們。

眾所皆知,顧爾德曾改變鋼琴機械構造來求得「類大鍵琴的音色」,何必呢?為何不直接彈大鍵琴呢?或許他就是想彈鋼琴,又希望求得那種中間音色,這又使我想起這期音樂年代一篇大作裡,作者想望外星人帶來一種新樂器,以它演奏巴哈能讓我們有更深刻的感動,其實這種新樂器我們早就有了,家中的電視、錄影機便是了,何必求諸外星人呢?若感覺還不夠,燒上大麻試試!

言歸正傳,早在十九世紀後半,以鋼琴來彈奏大鍵琴作品已經漸漸成為一個研究的課題,這兩個樂器是不同的,但大鍵琴演奏上所擁有的特殊美感,可以以某些手法應用到鋼琴演奏裡來,這個潮流及形成的「學派」中重要的人物從二十世紀初就有錄音傳世了(可不是蘭道夫斯卡喔!或許有天有心情再來談談這個題目),如同我前一篇文章所講的,這是數代能人的意匠經營,非成於一人之手,其結晶則為全人類的寶藏。顧爾德顯然並不知道這些(版上諸賢呢?),他首先想到的改變鋼琴機械結構,其實是每個有此需求的人的直覺反應,我相信,首先想在鋼琴上彈出大鍵琴效果的人也一定想過、並可能作過,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人的才智有其局限,而前人累積的知識經驗讓我們免去許多失敗,戀棧傳統、固步自封不可取,而不尊重傳統者則驕傲愚昧,我不得不再次強調,顧爾德身為「新世界」的子民,歐洲文化的包袱他感受不到、不明瞭、甚至全不在乎,以他的立場,這沒有錯,但若將這樣的人所演奏的古典音樂、亦即歐洲文化的一環,高舉為不世出的傑作,問題就大了!不是嗎?

我之前講過圖瑞克和他相像的話,這是我欣賞上的心得,其實也做過有趣的真人實驗,細節不論,後來得知顧爾德頗敬重圖瑞克,算是有了幾分根據。顧爾德縱然敬重圖瑞克,卻沒有直接從她學習,也許顧爾德採用了一些圖瑞克演奏的理論,不過,他們的相像並不全然來自這樣的仿傚。我的推論很簡單,如前言,人的才智有其局限,當沒有傳統可資運用時,人解決問題的途徑必然脫離不了一定的範疇,這就是顧爾德與圖瑞克的「相似」(這兩人皆沒有「傳統」的意識,皆憑藉一己之力逞其才智),這個論調我一直沒有再深入探討,可有人有興趣繼續它?

巴哈!巴哈是一個最好的反例,巴哈是當時的「文化邊緣人」,不,應該說他住在「文化邊緣地帶」,他死守在一個小地方終老一生,但,巴哈卻無愧為「巴洛可樂派的集大成者」,為什麼?當他同時代的音樂家都在宮廷貴族的品味裡辛苦的與藝術堅持搏鬥時,巴哈呼吸自由的空氣,自在的創作著,是自由、是這種沒有包袱的環境允許他從事許多創造,但,請注意!巴哈多麼瞭解他的前輩和他同時代大師們所貢獻出的技藝啊!我們只需舉出「賦格的藝術」這部偉大的作品就足以說明了:巴哈在其中為我們展示了義、法、德境賦格大師及流派的菁華,在最後,巴哈試著從這些寶藏中展現自己的心得與創見。我不知有多少人在欣賞「賦格的藝術」時能感受到巴哈在如是創作中所表現的淵博、融會貫通更求發揚光大所付出的心神,我們常常使用「天才!偉大!唯一!」的形容詞,把一切的巴哈奇蹟歸諸於此,不!巴哈是個偉大的發現者,同時,他也是尊重傳統、盡可能的吸收傳統菁華以為己用的人,「偉大」誕生於此!

顧爾德現象並不是顧爾德的錯,我從未說是顧爾德的錯,我也沒有批評他在演奏以外的事,我對顧爾德的複雜性格著墨不多,因為那不是我所要討論的,再說,顧爾德現象根本就不是什麼「錯」,只是一個現象而已嘛!我不過說明對此現象的觀感,順便「罵」了「媒體誤人」,好笑的是,那些說我「罵」「批」顧爾德的,一面竭盡所能的辯護(許多方面是我不曾批評或說及的、更有許多是我本來是佩服贊同的),一面急著宣稱自己非顧爾德迷,到頭來自己就已經是「顧爾德現象」最好的例子了,所以我說,「結果」頗令我滿意!

唉!我的文章都屬即興之作,成於倉促。興之所至,則或百或千,其中不合語法、偏頗之處所在多有,望版友持其大義,莫作章句之爭辯,最後,謝謝大家的熱烈回應。

顧爾德之一

寫於199?。



前幾天和一個科班出身的朋友聊到顧爾德,我很隨性的說了:「像顧爾德這樣沒有音色、線條、節奏感的鋼琴家,怎麼會讓你們這種學鋼琴的人喜歡呢?」他想要駁斥我對於顧爾德的指責,但他終於失敗了,於是他說:「因為他怪!」

「我的朋友!」我接著說「怪是最廉價的表演啊!」

怪是容易的,若不是真的怪,叫做標新立異,而古典音樂上的標新立異代表兩種意義,第一是無知,第二是無能,而顧爾德呢,我並不認為顧爾德的怪是假的,也就是說,我認為他真的是個怪人,但,那又如何,做為一個鋼琴家,真的怪並不能賦予他有被寬容、或被離譜崇拜的合理性,我認為,顧爾德現象,根本不能從音樂上解釋,顧爾德現象,正是媒體入人之深,誤人之重的絕佳範例。

首先,顧爾德為什麼怪,在探討這問題前,我請各位想想自己怪不怪,能不能怪,為什麼能怪,為什麼不能怪,又為什麼怪,為什麼不怪,其實答案很簡單,人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這天生的性情會漸漸的固定下來,成為我們根本的性格,但,表現出來的方式就和教養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從小受嚴厲管教的人,他的怪是內向的,許多藝術家是如此,由於這樣的抑制而轉化為藝術的創作,但顧爾德的怪並不是這樣的,他勇於怪,怪的有理而自然,原由無他,因為他是被父母寵壞的孩子。顧爾德的怪習慣之一,是演奏中會想喝水,所以他總會在鋼琴上擺上一杯水,由於並不是每個音樂廳都有為顧爾德賠上一台鋼琴的豪氣,所以為了解決喝水問題,他的父親特別為他訂製了放置水杯的架子。各位,這是怪嗎?難道演奏中喝水不能被教導改正嗎?這是溺愛啊!他的父親在顧爾德已成為世界知名演奏家,早應該獨立的時候,還能呵護他身旁的小事,這不是寵愛嗎?由這樣的小事裡,我們不難看出顧爾德怪及他對自己演奏的自信的根源,那就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這個父母的寵兒是如何變成愛樂大眾的寵兒,五、六○年代的CBS身為媒體巨人美國的大唱片公司,重量級的演奏家卻寥寥無幾,他們迫切的需要一個媒體英雄,一個具有商業性的明星,他們和顧爾德簽約後,發現這是個絕佳的商機:他不是歐洲人,而是美州人,有著和大多數美國人相同的生活背景,他很怪,而且怪得很有自信,他不在乎歐洲古典音樂的傳統,隨著自己的本能演奏,他喜歡的巴哈,恰好是商業上最標準的「名作曲家」,他既能說也能演,這豈不是最好的明星!

在報章雜誌、電視電影的全力炒作下,偉大的藝術家誕生了,人們不加思索的說他是古今少有的天下奇才,推崇他一反傳統的演奏,如同我前面所說的「音色、線條、節奏感」都不重要了,更精確的講法是,愛樂大眾對於音樂音響諸要素是可以被塑造的,過多的資訊使我們失去藝術上的直覺,以至於許多人以文字、唱片資料的堆砌來做為標榜,他們看著資料去認同耳中的音樂,其結果自然是成為媒體的俘虜。

顧爾德絕不會是僅有的現象,這現象存在於我們的周遭,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我們的意識形態。

其實還有許多輔助的例證,不過此時無力延伸太多了,至於顧爾德在演奏上的諸多問題,必然有許多人想與我辯論,但我想請諸位誠實的反思,若媒體不曾告訴你顧爾德是誰,你如何會去接觸到他?若媒體不曾告訴你顧爾德如何的偉大與特殊,而只是純粹的聽到他的音樂時,難道不會質疑他嗎?崇拜顧爾德的人之中,有一大部分是古典音樂的門外漢,他們像崇拜明星一般的崇拜他,我想,道理是相當明顯的。

這期音樂年代雜誌裡一位樂評說,也許那天科學家發明出某種維他命,能讓我們多生出些像顧爾德一般的天才寶寶。其實根本不用這麼大費周章,只要你從小告訴家中的愛樂寶寶「你真棒!」「你是天才!」「你好獨特!」「你永遠是對的!」,然後,扮演好你經紀人的角色,進對唱片公司,喔!最重要的,是你最好儘早讓他變成個美國人或英國人,不然也得是個德國人,顧爾德之夢不遠矣!

在上個世紀末,我丟出這個題目-顧爾德,作為一個風向球,轉眼間,過了將近十年,這個環境不但沒有變的比較有思考能力,連閱讀能力都喪失了。這篇文章的末了的預言,在今天已經已相當有趣的面貌呈現了: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在商業市場之中,已經不再保有他們的民族優勢,尤其是最後者。取而代之的是東亞人和偽俄派,郎朗與波哥都以不同方式仿效了顧爾德的一個部分,但相較之下,顧爾德怪的可愛,而他們怪的虛偽又荒誕。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恩...顧爾德(3)

不過之前所提到的東西
都可能只是幻象
我悲哀自以為是的聆聽感受
因為 讓他自己最自豪的
就是在錄音室裡不停的玩弄剪接自己錄音的把戲

一個最荒繆的大玩笑

我們根本不知道所聽到的東西來源是哪裡
連他的速度是不是調整鋼琴音高再改變轉速來的
他不承認也不否認

他想盡辦法剪接出的東西
成了大家去跟別的鋼琴家比對時
最大的諷刺

大家可以說
反正你剪我也可以剪
那麼顧爾德愛修他的錄音 一句一句補
並以之為榮
為什麼其他的人不照做就好了?
拼出個大家愛的大拼盤不是很好?

音樂是屬於時間的藝術
對一個偉大的音樂家來說
他每時每刻都在跟時間搏鬥
從第一個音開始到最後一個音結束
沒有一分一秒能夠鬆懈
只為了讓聽眾可以聽到他心中的世界
他對音樂的所有想法

在音樂的行進中
任何最細微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樂音的表現
吐氣的長度稍微不同
換氣的速度有差異
樂句的感覺就會跟著改變
所以音樂的整體性非常重要
一旦加以切割
我們就等於在割除音樂最精緻的美感

那麼有沒有人可以跳出來大聲的說:

我就是要怪
我就是要所有的不自然
我就是要割除音樂中所有該有的細緻
我要用我心中所想的挑戰聽眾
所有的詭異 這正是我要剪貼出的影像

有!顧爾德就是
而且這些話無疑的是我對他的切實感受
但是做所有人都不想做的事 並不代表就是大師
至少在我的主觀感受裡
這 絕對不是巴哈!!

就耗盡一生心力只是為了完美演出的所有鋼琴家來說
我不認為顧爾德說的話
可以拿來作為他是獨一無二天才的反例
甚至是當成夢想成為偉大音樂家的圭臬
因為他只想在錄音室裡操縱聲音
可以根本不用花其他人得花的心力
反正要怎樣改就怎樣改
要怎樣修就怎樣修
今天的科技不能做的更美好?
要怪 我們能做的更怪
只要從頭到尾都跟別人相反就好了
然而
毫無理由的為反對而反對
不正是最廉價的標新立異?

套句他自己的話說
他不認為自己是個鋼琴家,而是個廣播家

看著今天的顧爾德現象
我覺得他是個媒體工作者 卻不是個鋼琴家......(待續)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恩...顧爾德(2)

我不喜歡顧爾德
跟我熟的朋友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我也從不隱藏
隨著時間過去
我的不喜歡越來越清晰的呈現
而想寫這篇東西
該是從某次看了他的演出後
忍不住強烈脖子肩膀酸痛開始...

我不喜歡顧爾德是由聲音開始
改過的琴 特別的施力方式 用力的壓
他的琴音短,斷,並且薄
一般人最常掛在嘴上的
大概就是他想模仿大鍵琴的聲音

沒錯,在演奏巴哈音樂時
詮釋的方法大概可以分成兩種大方向
一是往大鍵琴靠近,一是想運用鋼琴的聲響
然而我並不覺得顧爾德是這其中的一類...
如果仔細的去聽大鍵琴的聲音
常常聽大鍵琴的演奏
我們會發現除了聲音短脆之外
大鍵琴最重要的是種美麗的殘響 特別的顏色
他不是種沒有音色的樂器
相反的他是種顏色豐富 極富色彩感的樂器
每次聽大鍵琴
我都會瞬時感受到變化無窮的顏色在空氣中交替著

但是顧爾德做的事情
除了讓琴音抽短抽斷之外
最糟的是他把所有的色彩也抽走了
一台黑白的大鍵琴 這是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影像
時而銳利 時而沈重
不停爆發的斷裂感
在聽覺上造成了無法喘息神經質的壓迫
這正是讓我有著特別焦慮感的來源
聽一首或兩首會覺得感官受了很大的刺激
但是聽多一點就讓人覺得開始難受
這一點也不是大鍵琴
而是一種詭異的組成
對我來說是種聲響上的折磨

再來 從音樂的想法上
我也不想接受他的理解
巴哈對我來說很重要
其中特別吸引我的是種平衡的氣質
不停流動中細膩的平衡
這也呼應了巴洛克時期許許多多美妙音樂的重要特性

從音樂史的觀察
這個重要的特性對後來的音樂產生了很多重要的影響
蕭邦說他愛彈巴哈
搞不好現代人正在止不住的嘲笑
明明是個浪漫派的角色,幹嘛跟音樂之父硬扯關係
然而,感受不到蕭邦所使用的這種特別質感
而把他當成是只會寫些搧情音樂的二流貨色
不也是對巴哈的不了解?

很多人說聽不懂印象派的音樂
認為那只是些模糊不清的聲音 曲高和寡 難以理解
卻有多少人去仔細聆聽他們和巴洛克時期的呼應?
了解他們所體現的巴洛克精神?

分門別類 把音樂分成各種不同的派別
是方便了讓我們有些大概的輪廓
粗略的認識
然而 沒有任何一個音樂家是歷史的斷片
沒有了巴洛克時期的所有其他音樂家
我想巴哈不會再是巴哈
而這個特別的平衡感是巴洛克時期音樂對後來影響中
我們能觀察到特別重要的特色

相反的 顧爾德愛做的事是破壞平衡感
剛聽音樂沒多久的愛樂者會以為顧爾德是一片混亂
學琴的人會在某個時期以為顧爾德的聲部特別的清楚
可是我覺得這些都是片面的印象

仔細觀察顧爾德的錄影片段
你會發現他很愛在休止符時就把手拿來指揮另一隻手
他的哼哼唱唱不是哼唱一個全面的影像
並且他想做的不是控制所有聲部的自由流動感
而是藉著破壞聽覺上的平衡感 讓聲部突出來

休止符不代表著聲部和音樂的完全終結
就算是休止符我們還是要感受到聲部和音樂的流動
這是在初學樂器時就常會加以說明的基本概念
然而他喜歡做的事是把東西打斷
這樣大家聽覺上容易跟的聲部就會變得明顯
把其他的聲部大概拉開後就會覺得他彈出來的聲部都很明顯
強烈的斷開許多句法會讓人以為多出了很多聲部的行進
在快速樂段時他就故意把節奏拉成直線讓大家突然覺得速度感加快
可是音樂因此失去了很多流動性
特別是破壞了巴哈所需要的美妙平衡感
卻表現出之前兩種愛樂者會產生的歧異聆聽感
有人覺得混亂
有人覺得異常清晰
但是沒有人可以聽到所有的聲部都在自由的歌唱
在流動中展現出微妙的平衡

從演奏的所有動作來說
他可以在演奏時不停的搖動
因為他並不在意聲音
除了壓和敲擊出來的聲響
他不用動到其他身體的力度來改變音色
我很怕他抽動自己的身體
因為不只他全身緊繃
我的所有肌肉也會跟著僵硬起來
而在協奏曲時由於他的聲音完全沒有穿透力
所以總是若隱若現
我老是必須花很大的力氣才能聽到鋼琴該有的句法
或許很多人說這是融合進了樂團
可是對我來說樂句不能接合不叫融合
而是“失蹤“
每次他一消失我就會忍不住花特別大的力氣去聽
希望能接上該有的音符
結果上次忍住性子看完整場錄影時
我卻脖子和肩膀整個僵硬到動彈不得......(待續)

恩...顧爾德(1)

不知道為了什麼原因
我一直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顧爾德時連帶聽到的一句話
“快聽,他跟著在那裡哼來哼去的!“
似乎隨著琴音哼唱是對傳統的反動
一種該掀起軒然大波的偉大發現...

在那個年代
顧爾德還沒在台灣掀起熱潮
他的32個短篇還沒上演
村上春樹也還沒大紅特紅滿坑滿谷都是
悶熱的夏天裡
特別的焦躁
我聽著他彈得郭德堡
全身不由得覺得非常奇怪
瀰漫著一種焦慮
但是當時我卻不知道怪在哪裡

後來
顧爾德好像在台灣一夕之間紅了
巴哈成了所有人應該要的最愛
我看著這個現象在我的四周蔓延 轉化
奇異的族群開始往兩邊分離
就像之後流行的跨界風一樣
顧爾德似乎搭著流行文化的便車登上了古典的殿堂
新樂迷人手一碟開始呢喃著對巴哈的狂熱
所有周邊的相應文化像是爆炸性的開展
老樂迷則對流行的現象開始不屑一顧
“胡搞!!惡整!!“ 我聽見了這樣的聲音紛紛響起

但是我一直搞不清楚到底令人嫌惡和熱愛的是一種品味的劃分
還是音樂的本身?

在個奇妙的小圈圈裡
我開始忍不住和人聆聽,討論著他的音樂
但是走出了這個小圈圈
嫌惡和熱愛的戰爭依舊莫名其妙不斷的上演著
看不到任何理由

某一日
在我一直以為熱潮早已消退的時間點
巴哈唯一大師的地位突然建立
“喔?你聽不聽巴哈?你一定要聽顧爾德!!“
這樣的聲音不停的響起
我看著架上顧爾德的CD
心裡卻有著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待續)

我的網路基本態度

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場風波
但是我自己卻覺得還好

我真的沒感覺到啥火藥味
不過藉這個機會我可以好好說明我的網路基本立場
其實熟人大概都知道我會說哪些東西
不過你們就隨意讀讀打發時間好了

-----------我的網路基本態度-------------

我從來不想在網路上取代別人老師
你學琴的狀況只有你的老師最能了解
這是我從一直就開始的立場

所以我甚少評論人家學琴的錄影錄音
我也不會去指證人家的錄音錄影那裡有錯
在人家的錄影錄音欄,我盡量避免寫任何東西
雖然我是站在鼓勵業餘愛樂者的立場
但是我也不敢對錄音錄影說出鼓勵的話
我想大家也都會感覺到我的立場
我覺得對不同的人就該拿出不同的尺
相對於業餘
我會拿出全力認真評論的是放在台面上的音樂家
只要上了台就是該受評論的

至於有人寫出問題求援時
基於網路上我認為單純的情誼
我會盡量給建設性的建議
但是我絕對都會希望當事人去找他的老師
請看我最近對VC的留言你就會看到
連續兩次請VC去問老師的人是我
VC也有回復說她會去跟老師商量
我希望在多嘴給建議之外的訊息有正確的傳達

在網路上我“非常在意“某些事是我自己的主觀看法
而不是宇宙絕對的真理
所以我盡量的在所有的主觀想法上加上“我認為“,“對我來說“,.....etc
既然是我認為的事
我不覺得我在提供唯一的標準答案
但是我對我認為超過我底線的不合理我會直說
就像“鋼琴沒有標準的彈法“我可以同意,
但是如果因此有人說“那用腳彈也可以阿“
我就會表明我的立場
不贊同的人我完全歡迎討論
我不是站在教導的立場而是站在說明自己想法的立場
甚至我會因此受益良多

誰要找誰學琴的事絕對與我無關
事實上
有跟我私下問過老師的事的人也會發現我的基本態度
我很不想說關於任何老師的事情
(除了我已經覺得是朋友的人例外,和朋友之間,我會討論)

至於貝多芬和你提到的那幾段文字
那是我最近的感觸
因為有朋友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幫大廠錄完貝多芬全集
任何曲目的記憶對他來說都不是難事
我一直認為這是他的天才才能讓他做到
但是50年後
連續兩天開了協奏曲加一堆重量級曲子的音樂會
即使在年輕時他就連續開過從貝多芬一直到巴爾托克的音樂會
他讓我感動的是他為了維持所有曲目的努力
“不認真,上台就只能等死“
這是他前幾天給我讓我覺得最受用的話
(剛好我們在討論某些指法的事,我就在這個場合附上)
而後面的事是我去聽巴黎音樂院學生的狀況
看到年輕優秀鋼琴家的情形

不過這些事我都有寫明是針對職業音樂家
所以我希望業餘愛好者不要因此覺得受到任何影響
我從不把同一把尺放在職業音樂家和業餘愛好者的身上
看到我對職業現象的批評
請當成是我在發牢騷而已
我在批評的對象只會是職業音樂家
不過我對“我認為“超過底線的職業音樂家(請特別留意我的主觀立場)
我的批評並不會留情面
但是我會盡量的說明清楚我的理由

和我認識立志要當世界一流鋼琴名樂評的人不一樣
我從來就沒想當評論家
也無力耗費精神和體力去採訪
更不想拿出科學的精神來嚴謹的對待音樂
(他所付出的心力,我是從頭到尾的敬佩)
我只想寫寫自己的體驗
能聊聊天時就聊
不過或許因此我在網路上聊天的語氣太過隨便了
我應該要給自己多一點嚴謹的精神

最後如果你在意的是“老師都有講“或是“丟筆“的這些東西
那麼這是過期網路無聊笑話的不良影響
笑不出來的人請多包涵
我無意用這些東西來加強對讀者的語氣
而是對自我懊惱的解嘲
(我想說的是我自己該要想起來卻沒辦法)

基本上這樣的討論沒啥不好
我一直以為我的基本立場大家感覺的出來
事實上我也覺得我對網路上的遠近關係應該修正
我是有收穫的
當然沒問題

最後
我覺得大家既然是以學琴的經驗作為彼此討論的主題
寫出自己的經驗或是不小心給了建議很難避免
硬要扯上關係,任何建議和經驗都可以跟個人的學習有關
我不知道大家怎樣想
但是所有我寫的文章請都僅當參考就好

如果我使用的語氣或是口吻讓當事人不舒服的
歡迎立刻來信告知(pathedelamusique@gmail.com)
我會盡力作立即的修正
此外各板的板主可以丟個消息過來後立刻把我寫的文章刪除
絕對沒有任何問題

我很認真的看待給大家一個討論空間的問題
也希望大家能快樂的討論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那個指法!! (2)

Maguerite那寫了篇梅老師教他們背譜的方法
沒想到曾經在去年就大爆走過的我
居然因為卡在“背譜“兩個字上
完全忘了確定指法這件練琴時就要注意的事!!

為了好好反省...
我把新回應的文章貼上來
詳細的討論請看原文


--------------面壁思過反省分隔線----------------

想指法和寫指法時
不是只想著哪根手指頭彈哪個音就好了
這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的觀念

寫指法時
我們還需要注意看手型,手腕,手臂,手肘的位置
樂句的變化
強弱的走勢
需要用力的方向

雖然說對好的鋼琴家來說
每個手指頭都必須能彈出相同的聲音
但是手指頭是跟在手上的
每根都有著天生的限制
很多句法
當你的手腕呈現錯誤的轉向時
不管練八萬遍都彈不出來需要的聲音
這時我們就需要夠聰明的指法才能達成

每個樂句都不同
當然換的地方也不會相同
不寫可以
請永遠記得哪句在哪裡該怎樣彈
想完後就請這輩子都不要忘掉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
對小小年紀
隨便就能把貝多芬32首奏鳴曲全背起來
記憶力超強的鋼琴家也是一樣

你可能10年間都沒再彈某首曲子
10年後突然要拿他上台
以前沒寫上指法
那就是從頭慢慢來
不小心忘掉了某些必定得作的事
如果可供練習的時間又不夠長
那就坐著等死

就算是10幾歲就進世界一流音樂院的小天才們
根據親身觀察發現
詮釋作不出來的狀況
常常都是在不留神的情況下
寫了個爛指法
該連的連不上該斷的斷不開
想做也做不來
所以對職業鋼琴家來說
就算你天分再高
指法還是需要超級謹慎的考量

當然對很多正規的指法
我們或許可以不用寫到滿
但是重要的轉換
不可能不寫

至於顧爾德說他從不寫指法的這件事
他的一堆東西都是特例
但是就跟某知名鋼琴家可以大聲的說他從來都不用練琴一樣
我並不覺得這些特例幫助他們成了偉大的鋼琴家
相反的,這些特例對我來說
為我解釋了我在某些狀況下一直覺得他們很糟的地方...

如果他並沒辦法記住小時候寫在譜上的那些數字是電話號碼
那麼或許換成了個比較敬業的他...會選擇把指法寫下來...
也或許他就不會那麼討厭開演奏會...
甚至他就能比較清楚的表達音樂的想法...
>.<

我不是個乖小孩
所以常常覺得就照著譜上大概的就好了
不過只要彈過大作品的人都會知道
想完整的讓自己表達出整個作品
如果沒辦法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哪裡會做任何的些微變化
就永遠不可能達成想要的控制和詮釋

所以完全不寫指法對一個敬業的鋼琴家來說
我並不覺得是個值得自豪的事...

----------------互相勉勵分隔線-------------------

回頭用馬格麗特隆的名言跟大家再次叮嚀:
看起來醜的指法,聽起來也會醜!!

對我來說怎樣的指法看起來是穩定的,是美的
跟去年的大爆走一樣
請大家自行去參閱Lefebure的DVD

老師都有講,不要再讓我摔筆了!!!
老師明明都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