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1日 星期二

神秘的”呼吸法” --吹樂器時到底該怎麼呼吸?

看了西蒙馬寫了很多關於鋼琴練習的看法(八成準備要轉行了?),我也來聊聊對「呼吸」的看法。其實是很碰巧的,前一陣子充當軍師幫一位在巴黎準備要考高等音樂院(長笛)的小妹妹聽聽她準備參加考試的曲子錄音給些意見,順便也聊到了一些長笛吹奏基本練習的看法,喚起了許多回憶。其中很不意外的,又聽到了關於對「呼吸法」的疑問。

「呼吸」當然是吹奏管樂器中很根本的一環了。如果各位有練習過任何一種管樂器,無論以前參加學校社團或自己找老師,一定會聽到許多對「呼吸法」煞有介事的強調,常聽到的不外是「要用腹式呼吸(氣吸到肚子)」,「肚子要撐住」,「喉嚨要放鬆」,「胸部要放鬆」…… 等等這些乍聽之下都很合理也很容易理解的講法。不過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個經驗,初學時通過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爬升期之後,當要開始吹奏更長的樂句,或者要做出包含有音色、力度、強弱音變換的不單純樂句時,用氣就開始出現問題了。明明是肺活量飽飽的人,常覺得氣怎麼三兩下就用完了;過了一個弱音,後面就強不起來,或者是明明「肚子支撐」的很好,喉嚨和胸部也都很放鬆,氣也夠用這個長樂句,但是氣就是很憋,音色就是這麼灰暗沒有光澤和變化……?
這種問題其實不只發生在業餘愛好者,科班學生也不少見。這種時候,人家就常會告訴你:「你的呼吸有問題」。呼吸法好像變成吹樂器中很神秘難解的一環,好像每個人技巧都夠了,但呼吸都不夠好都有毛病,只要治好了就會有大進步,音色控制也會更好…… 但是怎樣呼吸最正確呢?又沒有個統一的說法。有人會說其實自然就好,不用想太多。也有人說「氣吸到肚子」其實並不是真正正確的方式……那怎麼辦呢?其實應該是吸到腰的兩側和延伸到背後的那塊區域,而不要刻意鼓漲肚子。也有聽說過其實氣不只是吸到腹部,胸部也要跟著擴張來"儲存"氣,這樣才能真正應付長樂句。我還有聽過說法是,氣要吸到身體的最深處,也就是到達下丹田##;;(肚臍以下),才是真正的吸滿了氣。也有人說,大部分人的肺活量其實都夠了,問題是在於怎麼有效的「用」氣,方法則是在不斷吹氣的同時,肚子仍要支撐著(保持鼓漲)不要塌下來;甚至說吹的時候要"想像"著「氣仍然留在體內」或者「吹的同時也有氣在流進來」這樣民俗療法類的答案……@@;;

但是以我自己及觀察他人的經驗,這些片面而抽象的講法,往往不能真正幫助在呼吸上已經有問題的人,結果常常只是多分一份心在身體的控制上,氣的長度沒有明顯的提升,或者仍然時好時壞。呼吸只是一個人身體的正常機制,難道就沒有一個比較清晰完整有系統的理解方式,讓人在吹奏時沒有疑惑嗎? ?

其實,我們必須理解到,--撇開那種能進入"胎息"境界或以穴位和全身毛孔呼吸的高級氣功師的層次--我們正常人所做的呼吸,氣就一定只是吸到肺部而已,沒有其他地方!會脹大的也只有肺部。而肺在胸腔,那為何吸氣時腹部會鼓漲?
原因很簡單,有肋骨架構的胸腔,大小並不能有太大的變化。然而胸腔和腹腔之間有個東西叫做橫隔膜,它是可以移動的。所以當肺部體積變大時,橫膈就會被推擠向下(註:我也有聽過要用「橫膈」而不是肚子來用力的說法,這在根本上就是錯的,雖然這沒什麼重要;因為橫膈並不是肌肉。它的升降完全只是被動的)。因此所謂的「腹式呼吸」--所謂的肚子會鼓起,其實只是橫膈下降所伴隨帶來的「副現象」罷了。

現在你不妨全身放鬆,深深的吸一口氣看看?想像著肺部充滿了氣,而橫膈因而自然的下降。這時低頭看看,你的肚子真的會鼓起來嗎??
或許會,但絕不會像有人說的或示範的那樣誇張的膨脹起來。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身體結構不同,吸飽了氣的結果,有人則是腰兩側會膨脹比較明顯,有人則是上腹或下腹部稍微一伏,有人則是(像我)跟本看不出有任何改變。哪裡會鼓漲跟本一點都不重要,只要你身體有確實放鬆,延伸正常呼吸至肺部充滿了氣而橫膈自然下降就行了。全身會儲存氣的地方絕對就只在你的肺部(胸腔)而已!不必去在意其他地方自然伴隨而產生的生理變化。

氣吸滿了,接下來就是怎麼用的問題。呼氣遠比吸氣難,因為對於樂器吹奏者,氣不能只是隨便的呼出來,而是必須凝聚、有力度、有長度的。「用肚子來支撐」、「胸部放鬆」這種最一般性常見的講法真的正確嗎?如果這就是解答了,為何吹奏樂器呼吸有問題的現象還會這麼常見?

想像你的身體是一個灌飽了氣的普通袋子,而袋口並沒有封死,當你用手去擠壓這個袋子,這個袋子是否很快地就會癟掉失去空氣?
但是如果這個袋子的內部有另一股相應的結構和力量支撐著袋子不至於扁掉呢?那麼當手施力去擠壓的時候,袋子就不會立刻坍塌下來,並且在兩股力量相對強度的拮抗平衡之下,就可以持續地送出有力度的氣,而出氣的量與速度也受到控制。

在這裡,手就是你的腹部肌肉;而袋子內部支撐的結構和力量則是來自你胸部的肋骨及肋間肌肉。吹奏樂器所需要的有力度的氣,就是來自身體這一上一下之間兩種力量互相拮抗平衡的結果;而橫膈,就是兩者之間的介面。
吹奏樂器時「要用肚子的力量」這句話本身是百分之百正確的,但只說出了部分的事實;而「用肚子來支撐」和「胸部要放鬆」(--這真的是最常能聽到的兩個呼吸法上的最大誤解)則是莫名其妙的講法。
肚子要用力,胸部也要用力,兩者是完全同等重要的。兩者之間的拮抗和平衡,就是氣的長度與力度的最根本來源。只是不知道為何今天大家都一再強調肚子用力的重要,而忽略了真正在「撐住氣」的胸腔的重要性。試想,你怎麼可能光用手在擠壓一個裝滿空氣的袋子,而內部沒有相對應力量抗衡的同時,又用手「支撐」住整個袋內空氣的存在?
越是嚴格遵守「胸部要放鬆」、「用肚子撐住氣」教條的好學生,用氣時越是覺得彆扭,明明整個肚子都努力的「支撐」著,不管肺活量再怎麼的大,總會覺得氣好像不斷從體內流逝很難留住(就好像用手一抓就抓扁一個袋子一樣),最後只是在鍛鍊腹肌而已。或者為了吹奏比較長的樂句,腹部刻意不要把氣推送的那麼快,但這樣能得到的則只是一種沒有力度的氣而已,沒辦法表現和變化音色的。

試著做做看,當氣吸到滿時,肋間的肌肉出力撐住胸腔,維持體積漲大的肺部而不讓氣從肺裡跑掉;這時候來自下方的推力,也就是腹部的肌肉,與肋間的肌肉形成一個對抗:腹部肌肉要推送橫膈往上去壓縮肺部把氣推出體外,而肋間的肌肉則要維持住擴大的肺部,出力抵抗橫膈的向上,把氣留在體內。當然最終要讓下方的力量大過於上方的。於是在兩者之間穩定而平衡的拮抗之下,有力度的氣便會持續從你的口中送出,快慢、強弱與長度都在控制之下。

最後有幾點必須注意的,首先是這裡所有的一切「施力、撐住、推送、拮抗」等等跟用力相關的字眼,都應該要在「放鬆」的狀態下來進行;而「放鬆」指得並不是真的「完全不用力」的意思,而是「不出多餘的力」與「不緊繃」。
其次,呼吸時必須隨時注意不讓喉嚨僵硬或緊繃而阻塞了氣的流動;口腔以上則要保持徹底的放鬆、柔韌與彈性,因為這才是你與你的樂器同步共鳴產生好音色的最重要關鍵。
當然,以上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做得好。

其實瞭解了身體構造和吸氣呼氣的機制後,吹奏樂器的呼吸法完全沒有什麼神秘難解的地方可言,不要讓一些片面而玄之又玄的講法擾亂了自己的身體平衡。有在吹奏樂器的讀者不妨照著上面說明的方法試試,我相信這樣在吹奏樂器的呼吸法上不會再有什麼大問題。如果有,那還需要去做的可能就是多運動增加肺活量吧。

其實,解決了呼吸的困擾也只是最初步而已。那只是吹奏的根本不是?怎麼樣有效率的運用氣產生共鳴--不只是在樂器中,同時也在口腔頭腔內--,那才是吹奏技術上最"神秘難解"的部分,也才是決定音質、音色的最重要部分^^

8 則留言:

bOO 提到...

先是瑜珈,現在是呼吸法,接下來是大小周天嗎?

漂泊的蝴蝶 提到...

芭蕾芭蕾,我想看芭蕾^^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脈

林主惟 提到...

講到呼吸法…

跟家中孕婦一起看拉梅茲的DVD
畫面中示範的一男一女演技很爛
不過女生化妝後呼吸的強調嘴型搭配男生生硬的口令
真是絕倒!

原來拉梅茲呼吸法這麼無聊
我以為是什麼武林密笈咧

我是想問一個問題
在那種想腹瀉又瀉不出來 肚子痛的半死的時候
用拉梅茲呼吸法
不知有沒有效?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腳底按摩可能比較有效,用google去找穴位圖,找「太陽神經叢」
按對了會有透骨的酸痛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其實幾乎各種氣功在初級功法都會有其他動功來配合,就是為了要放鬆筋骨、增進血氣循環的暢通,提升身體機能。瑜珈也是有分內修跟外修,只是現在外修的部分有醫學科學的背書成了顯學,而內修的部分則淪落江湖道了(當然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也是因為江湖術士太多)。
=.=(胖企鵝嗑瓜子)

VTahir 提到...

反正我不是用吹的

pamilla 提到...

您說的很像亞歷山大技巧 的確是要放鬆,我認為如果您再加上身體姿勢的要求會更好 ,因為不論站著吹或做的吹,姿勢是非常重要的ㄧ環,脊椎要是彎的呼吸就很困難,雙腿也要放鬆,不放鬆呼吸也會顯的不順暢,全身性的肢體都要注意 (我本身有在吹長笛 和彈鋼琴 因為我曾有練到手痛和肩膀痛的地步 甚至練到手指抬不起來 曾在網路找尋資訊 不過最終還是跑到書局找書來看 今天看到您寫的呼吸法我感同身受 ,很期待版主有新的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