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6日 星期一

被遺忘的琴韻- MONIQUE HAAS



夏天一到,歐洲的旅遊旺季正式開跑。
我呢?苦命的卻搭上了另一個旺季~考試旺季
沒錯! 義大利的七月就是考試月!
教授把學生折騰虐待完後,心滿意足地去渡八月的長假
(真是變態兼沒有人性的安排)
嗚嗚… 我也要放假啦!
看著每天在這出沒的觀光客,是人都不會想考試才對!
連想寫的文章也不得以一拖再拖
先跟久等的petit說聲抱歉啦
一到考試整個人就壓力大….

……………久別復出…………………………………..

和很多消費者一樣, 買CD我注重的就是價錢和整體呈現。

一開始,當然是糊裡糊塗的跟著群眾口碑起舞,所謂的狂搜名盤就是我剛聽音樂時最好的寫照。不過想來”人云亦云”這個評價,似乎和缺乏自我想法是兩回事。至少我覺得,在初入門階段,除了考慮價錢外,雜誌媒體所創造出來的某某必買盤;那些千篇一律,舉一就能反三的大師名單無非是多數入門菜鳥,自我侷限,也從此以劃地自限為常的開始。(畢竟那是少數的資訊來源)

我想不少人其實不喜歡,或者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喜歡,某些所謂鋼琴巨匠的演奏。
不過因為沒有機會接觸更多的資訊來源,儘管心中直嘀咕 “這真的就是大師的境界?”
假以時日,這等半強迫的喜歡似乎也就這麼理所當然了起來。

好壞是比較出來的。 沒得比、不去比,荒唐的雜耍也可登堂入室。更何況,現在大廠對包裝行銷如此盡心盡力下多少三腳貓就這麼成了萬人迷。唉… 倘若真正的巨星依舊星光熠熠也就罷了。問題就是,真正有實力的人淪為二流配角。期限呢?! 嘿嘿….
無限期冷凍冰存!!

人紅當然還是有原因的:根據我多年欣賞音樂的經驗,不外乎以下幾點:
1. 舞台魅力: 簡而言之,若非帥哥美女必也術士之流。或以貌迷人,或以誇張、攝人心魄的現場演出成就一流之名。
2. 技藝超群: 技巧好的定義不一而足,但能以此笑傲樂壇的,某種角度上當稱名符其實之輩。
3. 年逾古稀: 敬老尊賢的美德往往讓很多年輕時乏人問津者安享榮耀的晚年。
4. 裙帶關係: 嫁了個名製作人老公,不紅也難!
5. 國族迷思: 從俄羅斯出生或訓練出來的若不是技驚四座至少也是一流水準。

以現在的情況來說,以第一種條件紅透半邊天的佔據了現今古典音樂界的大多數。藝人而非專職古典音樂演奏家的迷惑,確有逐漸升高的趨勢。

當然,排除掉那些我一聽就想抬出狗頭閘伺候的。很多入門期被我敬若天人,後來因招搖撞騙、譁眾取寵、不務正業等罪名;遭我狠心拋棄的”大師”數名,近來的前景似有些許曙光(也就些許罷了 不可能多了)。 我逐漸對這些被打入宗人府的皇親國戚,昇起了丁點的疼惜。那些絲絲的憐憫,實在是因為我開始了解,彈鋼琴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更何況彈的一手好琴。

真的不容易 不僅考驗彈奏的人,欣賞者的品味又何嘗不是呢?
很多理應大紅大紫的人就這麼匪夷所思地被遺忘了。

不討喜的原因,我不是很清楚,應該說就算很清楚我也懶得去追究。反正媒體炒作和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手法,在古典音樂界也奉行不誤行之有年。

Monique Haas對我來說就是被遺忘的人之一


1909年生,師事Lazar Levy(哈斯基兒和所羅門的老師),生涯在錄音室錄下至少等同14張CD的音樂。 以上三件事實,讓我們能充分而客觀的體會這位女鋼琴家在當時的重要性。
這位嬌小、氣質高雅,有著甜美笑容的女鋼琴家搭上了法國二十世紀初期的傑出女鋼琴家熱潮,繼Marcelle Meyer、Yvonne Lefebure、Jeanne-Marie Darrè等人之後在歐陸舞台上揚名。
就算僅以她在1968~72年間為Erato錄下的德布西和拉威爾鋼琴獨奏作品全集作為標準,一個愛樂者也多少能體會這位鋼琴家的實力確實不容小覷。

DG在2006年推出的這一套8張Haas在DG的錄音大全集,無疑和以往這位鋼琴家被眾人忽略的態度提供了鮮明對比。對我來說,若硬要找出一個導致她不紅的原因,最終似乎也僅能以不善製造”戲劇效果”這等牽強的理由隨意搪塞。比起某人隨曲哼唱還自動起乩所錄下的巴哈鍵盤音樂,Haas典雅的演技的確顯得缺乏觀賞價值;和那些俄羅斯同儕每每樂此不疲把鋼琴當作機關槍、重武器操演,場場下來硝煙瀰漫的驚悚震撼相比,Haas的流暢溫婉又被視為過度保守的演出。正因為完美且堅持地固守她的老師Levy:”必須自然而完整的呈現旋律的音樂性。”這條乍似簡單卻艱難萬分的鐵律,一位擁有建構交響曲般音色百科的女性,選擇了另一條很不一樣的路。

選曲揭露了一位鋼琴家的喜好。在DG為我們提供的這套大全集中,讓我訝異的是Haas除了令她當時揚名歐陸的Ravel和Debussy外,舉凡莫札特、海頓、舒曼、史特拉汶斯基、巴爾托克、辛德密特等人的作品亦收入其中,光就曲目和錄音的年代已經無言地為她在這個樂器的詮釋能力上作了背書。

第一張CD的莫札特雙鋼琴奏鳴曲K.448已經因為是Nodame裡的曲子而叫我驚喜,演出的水準當然不在話下,曾經被野田妹逗笑的人,聽了之後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動。Haas在莫札特和海頓的詮釋上既保持了應有的高雅也沒有忽略輕靈愉悅的表情,第一次聽也許會覺得有些過於工整,但再三品味後卻有餘韻悠長、恰如其分的感受,稱得上是非常耐聽的錄音。

Haas最出名,也是她本人著墨最多的德布西和拉威爾反倒沒有那麼吸引我。不過,這完全和她彈不好是兩碼子事,事實上,Haas的詮釋因為音色上的優勢具有很古典的質感,細膩的觸鍵下隱含著些許的矜持;不是那種以營造的氛圍吸引人的詮釋,但確實是讓人在娟麗的音色盛宴前細細品嘗的難得機會。對於優雅和格調的堅持,也許就是Haas之所以與眾不同的原因吧!

這種有些過於注重音色和旋律間的均衡卻欠缺熱情的遺憾,在剩下幾張協奏曲的錄音中可以得到完美的彌補。對我個人而言,這套CD裡我最喜愛的也就是這些協奏曲的錄音。拉威爾的鋼琴協奏曲和左手鋼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還大方的送上兩個版本,較早的版和Hans Schimidt-Isserstedt錄於1948年;第二個和Paray錄於1965年)不僅是我的大愛曲,也算是Haas的招牌曲目之一。在馬格麗特·隆傳奇性的20年代末期錄音後,Haas稱得上第一個在這首曲子上留下一家之言的重要人物。有了管絃樂團的輔助,Haas所崇尚自然和高貴的質感,得到了管絃樂熱情而有利的烘托,相對於拉威爾鋼琴獨奏曲中需要傾注的情感,協奏曲的詮釋若聚焦在充滿古典主義色彩的結構上,妥善發揮音色和旋律線的流暢度和層次感就可以成就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所以情感傳遞上較為單一的Haas在兩首協奏曲中反而出乎意料地怡然自得,尤其較晚年和Paray的演出,因為閱歷的積累,在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裡能有更深刻催淚的表現,真的是很棒的演奏!

更叫我激賞的是她在Stravinsky的為鋼琴和管絃樂團的Capriccio中的表現。史氏那種滿佈內在衝突和矛盾卻非常直觀的手法似乎和Haas的特質非常契合,因為音樂情緒的轉折上並無Debussy或Ravel的曖昧和隱喻,對於真純如Haas者的確省下了很多表達上的疑慮。Bartok的鋼琴協奏曲也是Haas的另一個得意曲目,在Tahra出的鋼琴家系列錄音中收錄的其中一曲正是Bartok的鋼琴協奏曲現場演奏版。碰到把鋼琴協奏曲當作敲擊樂器處理的Bartok,Haas直抒胸臆的手法也能輕鬆寫意地讓她搖身一變成為超技的執持者,似乎強烈的情感對比和多樣化又講究虛實掩映的法國音樂對Haas來說,後者的難度是遠遠高於前者的,當然,技巧和音色都絕不可能是她的障礙,性情和個人特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吧!

其他還有諸如Haas的先生Marcel Mihalovici(1898-1985)的鋼琴變奏曲和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舒曼的鋼琴協奏曲等也都一一收入這套DG大全集(她的舒曼鋼琴協奏曲也很讚喔)。整體而言,論演奏質量和曲目都是值得好好收藏的一套錄音。

在聽了越來越多不知所云,但媒體卻佳評如潮的所謂”明日之星”的演出後,把時光拉回從前,重新、仔細地品味上個世紀中的佳釀美饌似乎已然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心靈滋養。就算不想承認,過去的人比較厲害(應該是厲害很多)這個想法應該不是我才有的感覺,重新感受以前的人所達到的境界,仰之彌高之餘,應該能讓我們更有能力去發覺和貼近現存卻即將逝去的一些偉大人物,也許也像Haas一般被多數人遺忘。

讓我們一起發掘被遺忘的琴韻;過去、現在、未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