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 星期一

大企業界的愛樂盛事

剛剛看到了聯合報上刊登的愛樂盛事...
真的
還讓人蠻無言的...

或許
台灣的媒體爛現象也誇大了許多事實
或許
他們根本給了個偏誤的訊息

但是身為愛樂者的我們
從這篇報導裡得到了什麼?

看了經紀公司的精美網頁
兩場音樂會
企業大筆贊助的場次
學生票是1200 最高票價是8000
至於企業“特定場次“
不開放會員及一般售票服務

既然我們有那麼多大企業熱愛音樂
為什麼沒能多幾場每張票50元的企業贊助音樂會
而且規定只有“一般民眾及相關人士“可以進場聆聽

還是我從頭到尾都搞錯了贊助這個動詞的用法
贊助後面只能接“經紀公司“當受詞?
>.<

在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下
有錢人買張機票飛去倫敦聽個5場是不是更划算呢?
至少在倫敦多雨多霧的浪漫氣氛下
回來還可以跟周圍的人炫耀
“台灣的倫敦交響演出跟倫敦的有差拉~在倫敦才是原汁原味“
@@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
果然古典音樂是只有貴族才能享受的高級活動
還有找工作時一定要好好找
找對頭路就有免費音樂會聽
找錯就自己牽狗在戶外轉撥散步就好了~

至於我
我喜歡在巴黎地鐵站或是公園裡就能聽到的音樂會
至少我在投錢時是感覺滿滿的心滿意足









---------無言分隔線------------

倫敦交響樂團首演 團員走向戶外 樂迷尖叫

【聯合報/記者李玉玲/台北報導】
2007.04.30 03:57 am

「我不會忘記這一刻,一定要再來。」

倫敦交響樂團昨晚在台首演,數千名觀眾在廣場席地而坐聽戶外轉播,十點多演出結束,指揮哈汀、鋼琴家郎朗到廣場向觀眾致意,滿場觀眾的尖叫聲,讓樂團團員也受到感動,全都走向戶外,哈汀為了看清楚台下,從口袋裡掏出眼鏡,開心地要觀眾:別忘了今晚還要到廣場來。

倫敦交響樂團在台兩場演出,票券大都被企業界買走,買不到票的觀眾只能到廣場聽戶外轉播,由於天氣放晴,昨晚的戶外轉播吸引數千名觀眾到場,雖然無法進到音樂廳裡,但在戶外聽音樂更自由,牽著狗,買點零食,還有人自備椅子,放鬆地躺在椅子上享受微風、音樂。

還有人帶著紅酒、小菜,轉播還沒開始,親友相互乾起杯來,陶醉在美酒夜光杯氣氛下。皮先生說,他是音樂會常客,但倫敦交響樂團票價太貴了,買不起票,坐在外面看轉播也不錯,有美酒相伴,耳朵、肚子都獲得滿足。

坐在戶外聽音樂,雖然音響沒在音樂廳好,但觀眾一樣熱情,演出結束還守在廣場不肯離去,哈汀、郎朗特別到廣場向數千名觀眾問好,活潑熱情的郎朗一見到觀眾就說:「我愛你。」哈汀則說,他不會忘記台灣觀眾的熱情,也感謝郎朗為樂團帶來美麗的夜晚。

昨晚活動結束後,郎朗還留下來為樂迷舉辦簽名會,為了搶得頭籌,不少樂迷中場休息時就開始排隊,連下半場轉播都不聽了。

30 則留言:

林主惟 提到...

今天在捷運站聽見兩個打扮入時OL的對話:

妳有去聽倫敦交響樂團嗎?

要啊要啊!什麼時候?

昨天啊!

不是還有一場嗎?

今天啊!

啊~好可惜喔!

在自認為入大雅之堂的同時,誰在乎應當是如何?在資訊流通的台北,竟也能神通廣大的予取予求,而專家大老卻依舊歌功頌德…我已經覺悟了,這叫做時尚,是挑起這塊土地的大眾瘋狂競逐的仙丹妙藥,而且結果通常是皆大歡喜,我們何必做故事裡預見悲慘結局的瘋子或乞丐呢?

那天一位朋友跟我說,你不要那麼嚴肅啦!
呵,我絕對不是嚴肅的人,但我感到悲哀的是-

你們知道嗎?在乎嗎?嚴肅的人都死光了,這樣你們是不是活的自在了一點?

SienC 提到...

呵呵 只重外在不顧裡子的作法
還真是十分受到台灣各種當權者的青睞
錢 錢 錢
一切無非金錢和獲利
從以前的音樂會看是如此
從以後的音樂會看 想當然
此等怪像 亦將遵行不悖

台灣觀眾爭相感謝
戶外轉撥的"意外福利"
殊不知在歐洲以1000多台幣
就可以座好位享受高水準音樂會的現象早行之已久
苦笑著 我想起了義大利成天抱怨
政府行政效率低落卻無人挺身改善的現象
一中一西 還真是當時瑜亮
一個不知而行 一個知而不行
Cosi e'la vita, abbiate pazienza!("人生不就如此,耐心點吧!")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我就是那種去聽露天演奏的人,就是想看看所謂歐陸一流樂團的演奏是怎麼回事,倒沒想到時尚與否的問題,反正我頭腦單純,四肢也不太發達:p

串場時間見到的就是台積電形象廣告,畢竟,這就是今天的金主。想穿一點,這種搞文化的金主,總比吃吃喝喝花掉的金主在形象包裝上要好得多了,至少他上新聞時不會那麼討人厭。在四處尋人時,見到西裝革履掛識別牌的男士出入,音樂廳四周也停有遊覽車載運一部份中獎的企業員工入場,這是企業專屬的場子,請/不請什麼人,是由企業決定的。這跟用票價決定誰入/不入場,在骨子裡也沒有兩樣。所以,可以看到銀行老闆坐在金主老闆旁邊一同聆聽,絲毫不必感到奇怪。

各家贊助企業既然是以此作為公益形象之包裝,經紀公司因此可以保證票房收益,找企業包場,甚且讓企業主指定演奏什麼樂曲,均何樂而不為?不然,何以台灣各大型企業的Logo近兩年常在台北音樂會廣告的布條上出現?企業算盤打得精,不作沒用的事情,that's all.

總之,音樂會的觀眾,絕對不是經紀公司跟贊助企業優先考慮的對象。而現階段台灣的大企業,也還不會想到要專門舉辦音樂會,為一般小民提供票價低廉的音樂。而公家機構便成為所謂「價廉物美」音樂會提供的唯一舞台,這當然是有問題的。

音樂家跑到亞洲演出,炒作索價就跟歐美不一樣,若非物稀為貴,就是自抬身價。至於演出水準是否因此下降,就看個人職業道德吧!反正經紀公司付大錢,就從別的方面抽回來,對助長這種現象也有不可推諉的責任。一般觀眾在資訊有限,沒有其他判準之下,以價格昂貴作為判斷表演有無欣賞價值,自然是挺悲哀的,也無形中助長此一現象。

而願意花大錢到歐洲聽「原汁原味」演出的,想想看,若非具有一定資源,非等閒之輩,(畢竟從台灣到歐洲連聽幾天音樂會,就機票與其他開支來說,比起直接在台灣聽到音樂會,在便捷親近性上頭還是有差別。)一般小老百姓在為生活奔忙之時,哪還有心思把音樂當成生活的一部份?這也不是台灣教育目標下所要給的東西...對有工作而稍微閒一點的人,偶而聽聽某電台放的音樂就已經很偷笑了,某電台也就是主打這一批人的主意,不是嗎?而社會中又提供多少管道讓大家親近音樂?這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petitmm 提到...

Fan of Indigo Girls

首先,藝術贊助並不是單純的形象包裝而已
藝術贊助並不是台灣特有的文化
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得到
因為藝術贊助可以“節稅“
吃吃喝喝花掉的東西並沒有太大節稅的功能

不過多賺的錢是不是拿來吃吃喝喝就不得而知了~

藝術“贊助“指的是私人企業提供經費
讓資金來源不夠的藝文活動得以產生
“節稅“已經是一個他們願意投入資金的誘因

當私人企業完全包場進行消費行為時
基本上對一般人來說
該藝術活動和沒產生已經沒有兩樣
這時候,私人資金的投入根本不叫贊助

為了稍微符合標目
出現了“獨家贊助轉撥“這樣的東西
的確
我們一般愛樂者是該謝主隆恩了

再來
的確音樂家跑到亞洲演出
成本會提高(炒不炒作是另一回事)
然而
在我們有企業大力贊助還有企業大力包場的情況下
我們的最高票價是香港的兩倍多
(香港最高票價是780港幣約為新台幣3321元)
最低票價幾乎是3倍
(香港最低票價是100港幣約為新台幣425元)
而且還是用我們的“學生優待票“和香港最低票價相比

當然
經紀公司可以說他們需要有足夠的利潤才能生存
然而他們的定價卻長期比香港和日本來得高
這其中難道沒有任何問題?

至於花大錢到歐洲聽原汁原味
本來這句話就是說給有錢人聽的
如果有人可以眼睛眨也不眨
就能買下好幾場8000元的甚而上萬元的高價票
其實他可以有很多的選擇
不是嗎?

我們的“學生優待票“
是連一般為生活奔忙的小老百姓都買不起的

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嗎?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看到這條新聞,或許會更令人感覺倒彈。

--
台積電20歲!倫敦國家交響樂團登台 張忠謀要「快樂頌」
ETtoday.com提供
2007 / 05 / 01 星期二 08:19


30日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因為台積電20歲了,張忠謀特別花上千萬包下了國家劇院,邀請蔡明忠等企業和客戶一起欣賞倫敦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其中還欽點了貝多芬的「快樂頌」,還不時確認指揮動作是不是夠大。

震撼的節奏隨著舞台上的演奏家感染到現場每一位聽眾,這首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正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特別選擇的曲目。

沒錯,大家耳熟能詳的「快樂頌」就是這首曲目的壓軸,為了慶祝台積電20週年,張忠謀大手筆請來倫敦交響樂團,其中鋼琴家郎朗也隨團演出,特別受到矚目。

包下國家音樂廳就為了招待台積電的客戶,其中還不少企業大老闆出席,包括遠東集團徐旭東、富邦蔡明介蔡明忠兄弟等人都來共襄盛舉,甚至出動轉播車讓場外的民眾都能欣賞到美妙的音樂,眼看台上的指揮賣力舞動雙手,誇張的肢體動作和音樂的節奏相融合,這樣的表達方法可是張忠謀的最愛。

當初他特別打電話關切樂團指揮是不是「誇張派」?從他的表情看得出來,不只滿意還因此被感動。張忠謀回到座位,妻子張淑芬還特別摸摸他的頭,看得出來夫妻間感情甜蜜,從這場音樂會更可以看的出來,兩人對古典樂的品味與喜愛。

vincent.h. 提到...

這就是阿美說的上流社會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其實大企業用錢來支持或贊助藝文,在我們這種資本主義社會基本上是沒錯,甚至還值得讚許的。但像這種活動,暴露的卻只有更多可笑的地方。

這個活動,基本上完全是個商業廣告活動,而且還是個「只給貴族和特權人士玩」的商業活動,藝術成份幾近於零。這個活動跟那個什麼幾億的尾牙還上新聞頭條是一模一樣的一個活動。而離譜的票價,就是這個商業廣告活動的第一步。價錢:這個社會的最佳新聞觸媒

如果這個社會所有的人都能瞭解:「啊對啊這本來就完全是個商業活動,而且還是個只有有錢人能玩的活動,不是藝術活動」,那倒是還好。只是一張音樂的糖衣,賄賂了更多原本該發出不平之聲的人,讓他們寧可站在一塊「識貨者」的偽招牌下,在時尚的模式下完全配合美化了這次的活動,讓他們聲稱這是個商業活動但順道帶來了「音樂藝術」。
(這不是針對任何人,而是隨便翻翻平面媒體和各大討論區就可以得到的結論)

指定曲目..... (啥鬼... 不知道說什麼了)
不過或許應該有人教教張先生,他的商業廣告技倆還不夠徹底,因為他不知道這個團是只要你能給錢,就算要上台指揮它都可以配合你的。這個團,完全呈現了整個倫敦的文化背景。...也或許是因為張先生還有點自知之明所以留下了一張「藝術」的表皮給各位吧。

好笑的地方太多了,實在無法一一列舉。而且再講下去,跟以前諸多話題又是重複的議題了

有一件事情是千真萬確的,我一直這麼認為:有錢的地方不一定會有文化,但沒錢的地方要有文化很難。

最近聽到一句更精確的註解:
台灣人是有錢人,但心態上是窮人

這句話更精確的闡述了台灣社會的諸多怪象

說到這裡,在國外住了這樣一段時間,我常常思考,為什麼明明很多自然而清楚的概念,在台灣卻經常怎麼扯也扯不清?
在社會文化的議題上,藝術和商業的模糊界線常是個爭執的焦點。對比這次事件,和之前的王建民超貴握手會(別誤會,那個握手會並沒有任何不當之處,但卻反倒被很多無恥之徒痛罵),我好像忽然看到盲點在哪裡了......
有空再寫寫吧....

林燕鈺 提到...

正在聽lalo的 Namouna
聽到慢板樂段
不知道為什麼
有種想哭的感覺.....

漂泊的蝴蝶 提到...

小馬說錯了幾件事情喔

1. 倫敦其實沒有霧的,一年有霧的日子大概頂多一星期吧,下雨,台北比較會下.......

2. 當然LSO要在倫敦聽,Barbican Center的音效比國家音樂廳好太多了,另外兩個教堂狀況也不錯......

而且這場演出只讓我覺得,財大氣粗罷了,雖然LSO演貝九,已經演到快變廣告歌了......

反正LSO在倫敦的時候對我的吸引力就不大了(我還會買票買到忘了聽,賠掉六十鎊,三場),在台北也是。

好消息是,LSO在英國的票價也不太好,所以買學生票的人不算太虧,我買circle的票也差不多這個價錢........

漂泊的蝴蝶 提到...

真的有錢人可以怎麼玩呢?

倫敦Barbican Center,蕭士塔高維契系列音樂會,歐洲幾大樂團都來,一個樂團分一兩首......

所以我記得我似乎有聽到,維也納愛樂版的喔

其實這樣也很不錯,至少對我來說,蠻有趣的......

petitmm 提到...

呵呵
倫敦的多雨是跟這裡比阿~

至於票價
比較的基準該是最低票價的相同比對
18磅其實已經有stalls的位置可以挑了
而LSO如果買balcony
最低票價是6磅
也就是大約新台幣400元...

(學生優待票是具特定身分限制的優待票,
其實拿來算最低票價都不公平,那麼台灣的最低票價是1800元)

除此之外
票價的問題並不是只在最低票價
整個票價分布的範圍也必須考慮
LSO通常的最高票價是大概30磅
(約新台幣2000元)
這次的最高票價是在倫敦的四倍
在倫敦聽最高價的位置
聽一場就淨賺台幣6000元喔~

同時我們還忘了考慮生活水準,以及VAT系統的不同...

如果我們只是單純算不具特別身分進到音樂廳去聽LSO
在沒有做任何平準下
最低票價台灣是將近英國的5倍喔~
如果加上各項應該有的調整...
那麼...>.<

而且我們不能忘記的是
這樣的票價差距
是出現在兩場音樂會中有一場被包場
另一場有某大企業贊助的情況下...

很有趣,不是嗎?

petitmm 提到...

基本上

如果我們比較香港和倫敦LSO演出的票價走勢
其實香港只有在高價票貴了一點
大約貴了1000元台幣
卻不到倫敦票價的一倍

而如果我們比較台灣和倫敦LSO演出的票價走勢
台灣大概都比倫敦貴5倍左右

這裡面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值得研究不是嗎?

漂泊的蝴蝶 提到...

只是大概說一下而已,ㄟ,那要是大家知道我聽維也納愛樂的票價,會氣死吧 :P

不過如果要嚴肅的來談這個問題的話,得必須用遠東區的票價跟成本來談(Barbican Center是他們家XD)

其實不用比較我也知道,台灣的音樂會一向都偏貴......

對我來說,台積電這次開了不好的先例,原因是,以前如果是科學園區的人買了stall的票,大概可以有20%的位置是空的(加班都來不及了聽什麼音樂會!),所以雖然看他們在四樓開香檳交際很火,不過買最低票價的確可以享受到一點福利(坐比較好的位置)

可是包場......嗯......

漂泊的蝴蝶 提到...

不過對我來說,住在倫敦的時候,我不常聽LSO的真正原因是,票價並沒有比較便宜,當同等的票價我可以聽大會堂、聽一些比較難見到的東歐樂團、聽一些難得的獨奏會......反正LSO不會跑掉啊......

真懷念住在Barbican那帶的日子......雖然Barbican Center的票價幾乎是倫敦幾大音樂廳最不合理的(因為他沒有學生票,一律都是全額)。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這裡面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值得研究"

的確有,就是台灣大財團無X加白X的搞大錢作行銷、炒新聞、裝闊外加當凱子的行為,用離譜的高票價所凸顯的「名團價值」,用音樂藝術包裝的幌子作為糖衣,賄賂也堵住了原本該發出聲音的廣大知識分子(?)攸攸之口。

當大眾和媒體陶醉在這種看似大手筆震驚國際的(凱子)壯舉,又沾沾自喜於「又一歐洲名團光臨台灣」的文化假象,整個音樂藝術文化又悄悄向我們眨眨眼遠離了好幾步。

話說回來,誰又知道財團是否從這所謂的「企業贊助」裡頭A了多少錢? 看到那種令人作嘔的不正常票價,不是不懂行情大當凱子,就是從中大賺暴利。

商業的行銷手段對整個財團和國家都是必要之惡。但這種惡質行銷,又拿音樂來當犧牲品,我們只能感嘆沒有更多的聲音出來批判。

註:知識份子(?)的攸攸之口是個很奇怪的用法。因為真正的知識份子是不應該被什麼所賄賂的,不管在物質和精神上。或許我該用(偽)知識分子一詞比較正確,在台灣的環境下?

不知道為什麼講到這個話題,今天比昨天要氣得多.... -_-
算了工作去工作去.... -_-/~~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對了小mm你貼的那些隨手拍
除了韋瓦第難度真的太高外
其他都頗有水準滴
=.=

林主惟 提到...

「企業算盤打得精,不作沒用的事情,that's all.」

這裡的有用沒用似乎是用眼前的利益來衡量的。誠然商人言利天經地義,卻也不是每個大企業都這麼著眼於這種短利與小利,國外許多大企業的贊助也有其天真浪漫的一面,不見得非得這麼現實不可。

我覺得真正的「病」在於,有什麼樣的群眾,就有什麼樣的企業。
當每個人都以為逐利競利乃人情之常,而,為了一個無實質利益的理想割捨自己的一部份、甚至只是至微小的一部份反倒是愚蠢不切實際,那麼,這個社會真的很可悲。

特別可悲的是,教育程度高高在上,本應該作為社會良心的高級知識份子們,卻自以為通達世情,因而比任何人都來的現實與功利…

就跟台灣第一的離譜高票價一樣,這不是國際潮流,不是國際常規,不是正常的狀態,而是台灣獨一無二的怪象。恭喜我們吧,台灣人。

林主惟 提到...

請原諒我的嚴肅,我認為這件事不能不嚴肅。

當所有事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當每個人都是和事佬、旁觀者,而放棄自己的角色時,真理就蕩然無存了。

我這裡說的真理指的是每個人心中認為該當如此的事。

當我們還必須為企業的宣傳、經紀公司的利潤設想,卻不以自己作為一個愛樂者、甚至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的權力受到剝奪而氣憤,那麼,我們的準則剩下什麼?

在這個事件中,剩下的唯一準則就是錢,有錢的包場,沒錢的感謝那「包場的」跟「讓人全包的」送免費的戶外轉播。

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人,這個社會中的一個公民,你們沒有其他的感覺嗎?

匿名 提到...

好累喔...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蝴蝶君講到在倫敦聽樂團的心得,
在下沒多久前才聽到一位在牛津讀書的學長也提到過一些類似意見。
他願意花同等值的票價到倫敦去聽其他歐洲樂團或合唱團、獨奏家、聲樂家的演奏時,LSO的順序就不會擺在最優先的。(他印象最深的是德勒斯登、布商大廈、皇家大會堂三個團)。何況LSO的聲音在他的耳朵中,也不是最迷人的那一種。

聽他對樂團如數家珍,我也只能在旁邊聽而已,反正我是很難以同樣等級票價在台灣現階段的現場享受到的。

我突然想到的是,台灣的愛樂者大概也沒什麼組織或壓力團體,甚且付出心思要去跟經紀公司抗爭吧?我對這點,態度比較悲觀。

主惟所講的「高級知識分子」,其實比較偏近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啦,美國的薩伊德、喬姆斯基,法國的布勞迪厄大概是代表人物。只是在台灣自命「公共知識分子」者,多只會在政治上攪和,黨同伐異樂此不疲,有幾人會在文化事務上多所用心的?就算用了點心,所講的話很快就淹沒在談話性節目的政治口水中了。

我現在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這是我最小的目標。反正也不會有人請我上call-in :p
我也沒啥好為經紀公司及大企業設想的,我又不靠他們吃飯,此其一。其次,當政府千方百計為大企業開方便之門,讓他們享有額外低廉的稅率,瘦到我的荷包,我哪高興得起來,還要為他們設想講話呢?

林燕鈺 提到...

請容我悲觀的說
我不覺得這是個容易改變的現象
所謂的知識份子
我也不覺得有幾個
說偽知識份子
或許也太過抬舉了
他們打從心理信奉著這些神話
真的~~

仰賴政府高層
別傻了!誰要做吃力不討好的笨蛋?
也甭怪他們了
有什麼樣的選民就選出什麼樣的政客

大家普遍對音樂的謬誤看法
除了想把小孩子變成莫扎特第二
就是把學音樂當成進入上流社會的跳板

德智體群美
不就明明白白排在最後了嗎?
走到街上嚷嚷音樂使生命更完整....
等著被當瘋子笑吧!!

林主惟 提到...

我們寫一堆字的都沒喊累,有人寫三個字就累了。

林主惟 提到...

我前面兩篇有針對性,但沒有針對特定的人,被激怒的可以反駁,被刺痛的可以省思,我不是先知,不是哲人,只是個說實話的平凡人。說實話、或敢於說實話並不累,雖然不受歡迎,卻擁有真正的朋友,其實真正感到累的是在暗處埋怨中傷、或老想著八面玲瓏的人。

我也認為做好自己就夠了,那麼,我們能否能僅僅發表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去為這個世界的諸多不公不義尋找合理的解釋?除非這些就是自己的信念。

我自己常常在想,什麼行為會帶來好的影響,不,其實我的想法非常的平凡甚至庸俗:當我的兒女長大成人,而我老朽的時候,是否因為微薄的我的付出,而讓我的兒女或我所愛的人們,感到自己是個更好一點的人?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看過之後,當有無言之感吧!
對迷哥迷姐來說,
只要看得到主角,
怎麼花錢都不在乎。

至於兩廳院方所謂「長者習慣買高價位票券,而兩廳院已有五折優待,負擔不重」云云,實在是...。
這就是官方單位,期望也別太高!

--
5000元看楊麗花公演 網民互嗆

【聯合報/記者李玉玲/台北報導】 2007.05.04 04:31 am


國內戲曲節目出現「LV」級精品。電視歌仔戲天王楊麗花應兩廳院之邀,十月將再登上國家劇院公演,雖然票券尚未啟售,但最高五千元創下戲曲節目新高,已引發兩派網民互嗆,有人嫌票價貴得離譜,「花迷」不滿立即回嗆,力挺偶像。

兩廳院慶祝二十周年,今年四度邀請楊麗花在國家劇院公演,排定十月廿五日至廿八日演出四場,雙方雖已簽訂合約,並敲定戲碼「宋宮秘史」(貍貓換太子),因票券九月一日才會啟售,雙方還要擇期宣布這項合作計畫。

雖然,兩廳院尚未公告戲碼,但票價結構已出爐,最低六百元、最高票價五千元,比七年前楊麗花在劇院公演最高票價高出近一倍,創國內戲劇節目新高,比起日前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的歌劇「玫瑰騎士」最高票價三千六百元還高,藝文界說,這是「LV」級的戲曲精品。

據了解,這次票價是兩廳院與楊麗花討論後訂定,除考量成本,還有節目稀有性,楊麗花要再公演機會不多,四場公演應會供不應求,加上歌仔戲觀眾以年長者居多,習慣買高價位票券,兩廳院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五折優惠,負擔不會沉重。

但戲迷已為「五千元」吵翻天,有人在網站留言:「票價實在貴得嚇人」;有人認為,如果楊麗花演出票價這麼高,是不是要安排好一點的戲碼,而不是舊戲重演;也有歌仔戲迷說,明華園、唐美雲國際級的,票價也沒貴到這麼離譜吧。

對部分戲迷抱怨票價太高,台灣甚至新加坡「花迷」都表達力挺立場,認為票價合理,甚至回嗆:「嫌太貴就不要去看,沒人押著你們的脖子去。」

wayfarer(遠道者) 提到...

是啊,如果「知識份子」都不仗義執言,難道要營利的財團和經紀公司來自動顧好文化、藝術和社會公平性的議題?
還是當所有知識份子都處在「看透世情」「超然物外」的高明的沉默中的時候,這個社會就會自動改善??

說出真相需要勇氣和判斷力,至於累不累,那倒是其次了

林燕鈺 提到...

回家的路上我想著...

什麼是商業的必要之惡?
就我而言
在賣方認定賣出的是好東西
收取合理的利益之下
這是必要之惡
不多一分也不少一毛....

面對混淆的媒體與社會價值觀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這本來就應該是知識份子應有的操守!
而一群堅定的知識份子發出的呼喊
力量是很強大的...

我不再迷惘
也不再悲觀...

petitmm 提到...

能夠四處討好人的話語並不存在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要有一絲一毫的主觀立場
就會有人站在相反的意見上

但是什麼是絕對的客觀?

只挑好聽的話說
其實等於沒說

於是在這個虛擬的網路世界
讓人感覺資訊量大增
實際上一點也沒有

把想法講清楚 說明白
至少這個世界上多了份屬於你自己的聲音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胡采蘋曾經在2002年一篇政大新聞系的碩士論文『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就對於1990年代經紀公司、報紙、贊助商的共生結構提出討論。

看看這個上世紀90年代的現象,2007年為止又有多少改變?其實大家應該是心知肚明的。

林主惟 提到...

前幾天的新聞報導把倫敦交響樂團演奏合唱交響曲合體,變成「倫敦交響合唱團」,我覺得音樂上的專有名詞,對於非愛樂者來說是不必苛責,但受過國民教育的人,至少該有點「常識」,像交響樂團、合唱交響曲等等,應該都是常識吧?。

Fan of Indigo Girls 提到...

沒常識的媒體記者,其實不少....
http://wp.tenz.net/archives/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