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22日 星期六

可愛的徹爾尼



我不喜歡拜爾
可能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偏好
不過最近都在討論基本教學的問題
讓我到譜店也都開始翻翻各種不同的入門小教材
還蠻有趣的

要怎樣教授基本概念絕對是個大問題
不過開啟了討論
大家聊聊也不錯

哈農和徹爾尼
應該對學琴的小朋友大朋友來說都不是陌生的名字
更有可能是討厭的回憶
但是對我來說卻是越來越珍惜的東西

就算是在同一個鋼琴學派裡面
如何運用練習曲也有很大不同的看法
以法國學派來說
有鋼琴家認為所有技巧的練習可以來自於各種不同的曲目
也有鋼琴家認為系統性的學習練習曲有他們的好處

我想或許大家一開始學徹爾尼時就像在吞音
回憶自己小時候吞op.599時一邊吞一邊罵
真的有時候不知道在幹嘛
又難聽又不有趣
但是後來越來越發現所有徹爾尼的重要性
更是重要的自我檢查

大家在吞完op.599後
可能會發現後來的徹爾尼音沒那麼多
怎麼有種越彈越簡單的感覺
甚至開始覺得不屑
有朋友上次帶了op.718的譜去上班
順便之後去上課
沒想到上司看了一眼了以後
居然說:彈20幾年了還在彈這個喔 @@
很無奈
卻也反應了一般人,特別是學過琴的人的想法

在音樂的世界裡
音的多寡和快慢並不代表著難度
事實上
做到了些什麼才是重點
我並不覺得徹爾尼不具系統性
相反的
我覺得他是整合起學習系統性很好的工具
op.599其實是用來介紹以後會碰到的演奏方法
感覺像是個拼盤
但是在學習的過程裡
老師們心裡多半都有底
並不能仔細的開始深度的練習很多鋼琴演奏上的重要的東西

徹爾尼並不是機械性的只訓練我們彈到該彈的音
在不長的練習裡
我們可以開始訓練很多關於聲音的細節
像是一開始基本聲音的平均度和密集度
讓雙手開始慢慢的能放出聽起來平均亮麗的聲音
(其實在這個階段聲音乍聽起來亮但是其實比較刺耳)
然後開始在不同的手型中都可以讓力度均勻的傳到每個點
再來是可以收音
讓音聚集度提高
以便可以開始學習所有音樂上平衡感的概念

在看起來不起眼的很多本練習曲中
其實每一次讓自己的音色轉型都需要很長的時間
而且這些東西在曲子裡不好練習
特別的抽出來一些不長的片段其實非常的有功效
以和絃來說
我們必須先做到如何彈出均勻強度的和絃
然後才能做出聚集密度感很高的和絃
再來才有辦法讓主音漂亮的透出來
最後才能隨心所欲的讓和絃聽起來想怎樣就怎樣
特別是在一堆難曲裡
一堆大和絃都出現在pp的段落
如果沒辦法讓和絃聽起來像單音一樣的密集
那麼怎麼樣都不可能弱下來
這些東西在曲子裡看到時才開始練
其實多半都會犧牲了曲子
因為要按哪些音有可能在短期內練出來
但是要彈出怎樣的聲音卻不是一夕之間就可以達到

在組合的系統上
徹爾尼可以方便的調整
常用的幾本
在專門練習穩定的速度感上有op.636 和op.299
基本的訓練上有 op.599 , op 849
具有特別長度及高度技巧練習有 op. 365 op.699/740
在學到一定程度了以後
我們會發現左右手的特性
一般左手的穩定度比較高但是速度感比較慢
即使是傳奇鋼琴家左右手能達到的速度感也不是一致的
能拉的越近當然功力就越高
在特別練習左手上 op. 718 和op. 399 的功用非常大
當然還有可怕的op.735

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可以作為很好的自我檢查
曲子不是學完就可丟了
不同的程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
練習曲也是
特別是我們在彈曲子時常常有時會看不到弱點的產生
練弱而亮音的曲子像是夜曲類的一陣子以後
可能會發現指力偏弱的現象
轉彈指力強度高的東西以後
可能又會發現聚集的亮度不夠
其實我們常在循環中不停的轉換
在這個時候
徹爾尼可以幫助我們維持練習的平衡
由於分類和長度都一目瞭然
在暖手時可以加入和現在在練的曲子不太用到的部份
或是覺得自己最近比較弱的環節
這在練習上非常的有用

同時
在徹爾尼中我們可以練習分句的想法
這些能幫助在演奏曲子時樂思的成熟感
我想比較薄弱的一環是在於對音群的訓練
以及一些開始在印象派後出現的技巧
但是我ㄧ直認為古典音樂至少到印象派是整體性的概念
印象派並不是斷層的產生
而是新元素和原來元素的交會融合
所有我們在之前能看到的東西和想法
是之後對美看法的動力

Darre在法國鋼琴學派裡是列在比較偏重超技的門下
她說每天早上她起來開始練習時
由所有大小調音階琶音開始加上反行,3度,6度,10度,屬七
再來巴哈的平均律抽出幾組
抽出一兩本徹爾尼從頭練習到尾
把蕭邦24首練習曲完整的彈一次

好........暖手結束!! @@

可以開始一天真正的練習了!!

我想正因為這樣
到了70幾歲她還是能以可怕的狀態演奏李斯特的可怕曲目
(我手上目前並沒有仔細的資料,只能以記憶來描寫大概的暖手範圍,如有錯誤,我會隨時修正)

我也聽過大師在公演前的排練時
用自己背下來不同組的徹爾尼檢查當時的狀態

音樂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運動員
平時沒辦法維持住4小時的幾乎完美
就很難在音樂會上給人2小時的完美
徹爾尼的練習曲絕對不是唯一的學習歷程
練習曲也不是學習的全部
但是好好的利用
卻是學習上的好幫手

徹爾尼,很可愛不是嗎?

小記:
除了上述特別提到的
常見的還有 op.777 op.139 op.261 op.802 op.848 op.821
很多可以練吧 : P

7 則留言:

林主惟 提到...

我相信許多沒有學過樂器的人,並不知道如何對應最近的這些長篇。

我全部關於音樂教育的回憶就是剛畢業從城市回到鄉下的美女老師,每次上課她都有不同的打扮,同時吸引了學生和男老師的目光。除此之外,大概就是為了打學期成績用的、那可怕的獨唱測驗。

沒有人告訴過我音樂美在哪裡、抱歉、應該說根本沒人告訴過我什麼是音樂。我的音樂歷程是極其孤獨的。

但如今,我能去回應諸位的習樂歷程,並從中獲得啟發與樂趣,不因為我們懂了鋼琴或樂譜、而只因為我們都認識了音樂。

petitmm 提到...

其實我有點怕寫這些東西
對沒有學樂器的人來說會不會有點無聊?

不過其實在書寫的同時
我一直很想談及一些關於聽音樂的話題
只是怕岔太遠了

我不覺得我夠格去教育或是評論任何事
只是想聊聊

在寫這篇東西的同時
其實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出現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
而這件事其實不管在聽音樂或是學習音樂上都同樣的出現
......

我們很習慣去比較
可能在我們的天性上
當我們看到或是聽到不同的東西時
我們就是忍不住想要比較

當然這未嘗不是一種樂趣
但是比較後的結果常常就是出現
特別快的特別慢的特別大聲的或是特別怪的

特別快和大聲的就是技巧超群
特別慢的就是有哲思
特別怪的就是超凡入聖

對於聽起來自然舒服的
我們反而無法給予任何評價和回應
於是他們成為不特別的一群
甚至是不怎麼樣的一群

學習音樂的過程也是
不管是那樣樂器大家常常都想學快
要大聲要有戲劇性
唱歌的人常常都想唱高
飆高音飆花腔

我們反而忘記了
要達到自然舒服的目標
我們得付出多少代價?

練習曲常常不是要練習快或是大聲
而是要練習美的平衡

petitmm 提到...

Murphy

非常謝謝你的稱讚
其實很不敢當

對職業音樂家的最大考驗
其實不是在於拿到文憑
文憑也只是代表在當下上台
應該是不會出醜丟臉而已

其實最大的考驗在於拿到文憑成名開始出道的那一刻
邀約和應酬不斷的接連而至
加上成名的優越感
要毀掉一個天才是極其容易的事

我們聽到很多音樂家傳奇性的故事
像是可以從來不用練琴就可以上台
還是音樂會前一天才開始準備譜
連琴都沒法練

對我來說這些都是聽聽笑笑就算了

那些每天戰戰兢兢的
深怕自己從頂峰衰退的天才
實在是太多了
他們難道就沒有傳奇性的故事?
其實
我想是因為傳奇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

慘的是在這個年代這個世界
他們就屬於要被遺忘的一群
只因為他們忘了每天拿出他們天才的光環
好好的放在報紙雜誌上讓人觀摩一番

林主惟 提到...

我覺得鋼琴音樂或古典音樂的興衰,跟聽眾會不會演奏樂器的比例無關,或者說,只要彈過、摸過、端詳過鋼琴的人,既使沒有正式學過鋼琴,也不至於無法感受演奏上的諸細節,問題在有沒有用心的關照感受音樂。

音樂系就是最好的印證,在一個全部都是樂器演奏者的環境裡,對音樂的常識、熱情與感受卻是最貧乏的。

許多音響發燒友把自己叫做音響演奏家,也只是不去面對音樂源自樂器發聲的真相。

舒曼在成年之後才學習鋼琴、以致於無法成為正式的演奏家,白遼士一輩子不會演奏鋼琴,而華格納也僅僅懂得基本的演奏,樂器演奏能力從未造成音樂與人之間的隔閡,這是很明白的,甚至每個人都懂得歌唱,他自己就是一個樂器,或是在心裡面演奏著,總之,音樂的謬思僅向某些人顯明,那些用心傾聽的人。

petitmm 提到...

金絲雀

尋夢!!!!!
愛死了!

我要看戲!!!!

petitmm 提到...

Murphy , Imp

在台灣的科班最常聽到的兩種說法就是:

我練琴都沒時間了,哪有時間聽音樂
或是
我平常都彈古典,彈到快吐了,休息時聽音樂當然只聽流行

其實很叫人心寒
啥音樂都可以聽,啥音樂也都該聽
特別是學音樂的人

張開耳朵仔細的聆聽該是學音樂的人的本能
現在卻淪為必須仔細教授的目標
真的讓人很難過

相對的
肯用心聆聽的人
就算沒有任何樂器學習的訓練
常常對聲音的敏銳度比台灣科班出身的來的高
或許他們不知道如何書寫
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表達出技巧的專有名詞
但是
我們可以明確的體會他們的確感受到了“音樂“!!

petitmm 提到...

鋼琴的學習並不只是彈琴而已

對各種各式各樣的音樂如果沒有好好的去感受
是不可能彈得好琴的

我們總以為把音吞完把技巧彈出來就好了
大錯特錯!!

舉例來說
彈琴的人對管弦樂也應該充滿認知和想像力
把所有對不同樂器音色的想法運用在鋼琴上
才有可能彈出美妙的音樂
貝多芬就是很好的例子
大家一直在強調技巧有沒有通過作曲家的考驗...
但是坦白說
沒聽過美妙管風琴聲音的人
就很難想像他一些作品該有的質感

這些又是一堆東西
為了不要扭曲焦點......先待續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