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是幸福的
能活在喜歡的音樂家,有理想的唱片公司,以及同樣熱愛音樂的朋友之中
音樂不是用來證明什麼的手段
而是生命裡再單純不過的快樂
那天
Classica-Répertoire 要求為Solstice做了個專訪
“我來幫你翻成中文好了!“
這個他們嘴裡的大小孩
喜歡跟Virgile跑來跑去的我
許下了這個心願
儘管這件事渺小的微不足道
甚至有點畫蛇添足的無聊
當寫好的草稿放在桌上時
我還是放了音樂
幫自己莫名其妙的慶祝一番
像是個儀式的完成
呆呆的笑了笑
我想
我的確是幸福的...
<音樂傳統手工業的榮光-Solstice>
譯自Classica-Répertoire 2007三月號 Xavier Lacavalerie 的專訪手稿節錄
在1972年美麗的那一天,為了“從天堂來的聲音“節目想要現場拍攝記錄下當時偉大的管風琴師Pierre Cochereau,劇本監製 Yvette 帶著所有工作人員來到了巴黎聖母院。當時Cochereau先生的助手François Carbou正在手忙腳亂的一邊幫忙拔音栓,一邊揮汗如雨的翻譜,卻在不經意的眼神交會中和Yevette一見鍾情。在他們的炙熱愛情裡,除了結婚外,還彼此許下了一個心願,成立一家兩人心血結晶而成的唱片公司-FY。一間由理想堅持以及對音樂,對彼此的熱愛創造而成的唱片公司,就這樣在音樂歷史裡的一頁展開,至今35個年頭。證婚人Pierre Cochereau接受了幫他們錄製第一張專輯“巴黎聖母院彌撒的偉大時光“,在北塔的鈴聲,聖母院巨鐘和讚美經文歌的環繞下,FY開始在世界上發光,也因此成為當時的RCA希望合作的對象,從期待的寂靜中發出他們最獨特最美好的聲音...
隨著RCA在1980年被併購,Carbou夫婦決定展開自己的翅膀,成立了獨立的廠牌Solstice。“我們想要錄製一些唱片,一些獨特的,熱情的,不是單純被流行媒體左右,被市場庸俗品味決定的東西...",Yvette這麼說。這個新冒險由這三位藝術家攜手開展,Cochereau在合作中錄下了那些在音樂會中的偉大即興,他的“音樂遺囑“,以及Vierne的管風琴作品集。同時,Solstice為我們留下了重要的音樂遺產,藝術史上無疑的傳奇,偉大女鋼琴家Yvonne Lefébure女士的演奏。一直以來,她所彈奏的舒伯特和拉威爾,是世界上共同承認的傳奇,讓其他偉大鋼琴家讚嘆的貝多芬,以及由Parey指揮下的拉威爾鋼琴協奏曲...,這些遺留下來的所有錄音,毫無疑問的是音樂上的珍寶。接著是第三位是太早逝的假聲男高音Henri Ledroit,雖然我們有了他為Solstice錄下的6張唱片,但是顯然對我們來說,這些永遠也不會足夠。在35年的時光裡,Solstice所錄製450張以上的唱片,從Villa-Lobos 的鋼琴作品全集到Widor的十首管風琴交響曲,每一張都可以驕傲的實現著Solstice從一開始孕育的所有堅持...
說到孕育... Solstce搬到了Sigean的葡萄莊園裡。在這個小莊園裡Yevette和François各司其職,讓每一張唱片從無到有,努力著實現他們所有生命的意義。“這不是間唱片公司,這是間自給自足的小體系“他們笑著說。在這個他們家的大狗Virgile不准踏進的辦公室裡,的確,我們看到了19世紀的烏托邦社會。但是在未來的世界裡,唱片公司能給我們的,不正是如此?若是不能在時代中展現他們的精神,就只能被吞沒在盲目跟隨一致化的潮流裡...
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
培拉姆特爺爺示範放鬆
其實本來是在Curtis家的回覆
不過整理一下
換個角度看培拉姆特的水妖
其實還蠻有趣的
就來灌個水好了...冷阿~
提到彈琴時的放鬆
放鬆當然跟所有最精密的力度運用有關
呼吸,句法所有的細節也會有影響
不過這些已經跟學習的歷程有關
請恕我在這些落落長的枝節上就此打住
單純的就只提及在Curtis家提到的裝飾音就好
對放鬆的幼幼班來說
坐上鋼琴時就該是全身放鬆的
沒彈琴時當然不用用力
那麼坐上琴沒彈任何音時
對於放鬆的狀態來說
我所指的是
全身上下就沒有部位處於不正常的用力狀態
對裝飾音來說
有人會有覺得裝飾音特別難的心理障礙
就像有人會怕升降記號
有人會怕快速移動
其實裝飾音也不過就是音
如果我們把裝飾音特別拉出來單獨彈
手指頭能彈出來(彈不出來是另一回事)
那麼為什麼放回曲子裡時有時候常彈的不滿意?
有些時候
或許因為心裡障礙
還沒彈到時手就已經僵了
有些時候特別注意裝飾音
反而用上了許多不必要的力度
快不等於用力
但是怕不夠快的緊張
常會使我們用了太多其他的力氣
不妨做個小實驗
把裝飾音和前一個音後一個音抓出來
用自然輕鬆的狀態彈下前一音
長吐氣放鬆
彈下裝飾音
再彈後面一個音(可以彈得很慢沒關係)
比較和平常彈時全身施力的狀況
就可以比較出用力上的不同
再來就可以想想
為何我會用到這些力?
我需不需要用到這些力?
對我來說,這是我理解自己
在彈裝飾音時有沒有放鬆的小實驗
至於最近練琴的放鬆感想
在幾乎不用任何動作的能量
又快又密又弱的曲子
彈完每個音後
放鬆的狀態必須要能達到立刻把所有的力度都放掉
又在彈下個音時
讓力度迅速在漂亮的共鳴點上聚集
才能達到又快又密又弱的目標
(請原諒我用這麼節省的講法說明,細節皆略)
如果想看示範
之前在貼過的水妖就是很好的範例
開頭和絃和單音交錯的快速顫音
必須先達到和絃和單音間的音色平衡
再來必須有和聲推進的微妙力度轉換
同時一直維持在ppp的狀態
我想是很不錯的放鬆示範
不過這裡又牽扯到放鬆和用力的交錯就是了
加映的另外感想是
彈性真的很重要,
不過要是沒辦法放鬆
好像也沒啥辦法開始提彈性...
請看培拉姆特爺爺再彈一次
(Youtube就是有這個好處,可以叫他一彈再彈,不然我想早就翻臉了!:p)
不過整理一下
換個角度看培拉姆特的水妖
其實還蠻有趣的
就來灌個水好了...冷阿~
提到彈琴時的放鬆
放鬆當然跟所有最精密的力度運用有關
呼吸,句法所有的細節也會有影響
不過這些已經跟學習的歷程有關
請恕我在這些落落長的枝節上就此打住
單純的就只提及在Curtis家提到的裝飾音就好
對放鬆的幼幼班來說
坐上鋼琴時就該是全身放鬆的
沒彈琴時當然不用用力
那麼坐上琴沒彈任何音時
對於放鬆的狀態來說
我所指的是
全身上下就沒有部位處於不正常的用力狀態
對裝飾音來說
有人會有覺得裝飾音特別難的心理障礙
就像有人會怕升降記號
有人會怕快速移動
其實裝飾音也不過就是音
如果我們把裝飾音特別拉出來單獨彈
手指頭能彈出來(彈不出來是另一回事)
那麼為什麼放回曲子裡時有時候常彈的不滿意?
有些時候
或許因為心裡障礙
還沒彈到時手就已經僵了
有些時候特別注意裝飾音
反而用上了許多不必要的力度
快不等於用力
但是怕不夠快的緊張
常會使我們用了太多其他的力氣
不妨做個小實驗
把裝飾音和前一個音後一個音抓出來
用自然輕鬆的狀態彈下前一音
長吐氣放鬆
彈下裝飾音
再彈後面一個音(可以彈得很慢沒關係)
比較和平常彈時全身施力的狀況
就可以比較出用力上的不同
再來就可以想想
為何我會用到這些力?
我需不需要用到這些力?
對我來說,這是我理解自己
在彈裝飾音時有沒有放鬆的小實驗
至於最近練琴的放鬆感想
在幾乎不用任何動作的能量
又快又密又弱的曲子
彈完每個音後
放鬆的狀態必須要能達到立刻把所有的力度都放掉
又在彈下個音時
讓力度迅速在漂亮的共鳴點上聚集
才能達到又快又密又弱的目標
(請原諒我用這麼節省的講法說明,細節皆略)
如果想看示範
之前在貼過的水妖就是很好的範例
開頭和絃和單音交錯的快速顫音
必須先達到和絃和單音間的音色平衡
再來必須有和聲推進的微妙力度轉換
同時一直維持在ppp的狀態
我想是很不錯的放鬆示範
不過這裡又牽扯到放鬆和用力的交錯就是了
加映的另外感想是
彈性真的很重要,
不過要是沒辦法放鬆
好像也沒啥辦法開始提彈性...
請看培拉姆特爺爺再彈一次
(Youtube就是有這個好處,可以叫他一彈再彈,不然我想早就翻臉了!:p)
2007年11月9日 星期五
真理?
好久沒有寫寫東西了。閒聊一篇最近(其實也一個月前了..= =)在RFI 法語自學網站裡讀到的小文章。剛開始對受訪者(歷史學家)的口語式問答讀得一頭霧水,還上msn抓了個法語達人來討論,兩個人啦雷了好久總算抓到他要表達的意念。一開始下意識覺得那種屬於「學者式無意義之呢喃」的語彙,反覆思索中,卻漸漸覺得平凡無奇中透出一絲絲的簡潔與透徹。
這篇報導起因於法國新上任的總統想把「Guy Môquet 的家書」納入高中教材中。這位名為Guy Môquet 的法國少年17歲的時候就在二戰中被德軍所射殺。身亡時身上攜著一封寫給父母的信,慨然宣告自己即將從容赴義。
這似乎是一件平凡無奇的小事,不過卻引起了許多法國學者反對的聲音。
報導中受訪的歷史學家是這樣說的:
On a choisi cette lettre parce que c’est une manière de dire que des Français, quel que soit leur âge, doivent pouvoir se sacrifier pour la patrie. Bon, voilà, c’est un message banal, mais pourquoi pas ? Moi, j’ai rien contre, a priori, simplement les modalités, ça devient obligatoire, une vérité d’Etat, tous les ans il faudra redire la même chose, quasiment au garde-à-vous, ça non. Ce sera obligatoire de la lire. Ça devient donc une vérité d’Etat.
Je suis, et je ne suis pas le seul, on est quand même beaucoup à le penser qu’on n’a pas à nous imposer des vérités d’Etat. L’histoire appartient à tout le monde, elle n’appartient pas aux historiens, mais 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n’a pas à en faire une vérité d’Etat. Et ça, nous y tenons beaucoup. Car c’est ouvrir des dérives vers je ne sais quoi.
Seuls les pays totalitaires se permettent d’imposer des vérités d’Etat. Et là, c’est un danger très très grave. Donc non, là on s’arrête, on arrête les frais quand même, on arrête, on arrête les dérives. Voilà.
大意是:
人們選擇了這篇文章(來作為高中教材),因為它闡述了身為一個法國人不管是在怎樣的年紀,都該有為祖國而犧牲的決心... 好吧,雖然是種陳腔濫調,但也沒啥不好。我並沒有什麼特別要反對的 --除了這個模式(成為必讀高中教材)-- 這將使它形同一種「義務」,一種「國家真理」... 好像不管任何年代我們總是該"立正聽訓",不斷反覆說著這些事...
我 --而我並不是唯一的一個-- 恰恰認為我們不應該去弄些什麼國家真理。
歷史屬於所有的人,而並非屬於歷史學家--
同樣地,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總統也沒有(不該)在塑造些什麼「國家真理」的
我們對此很擔心,因為這可能造成某些「偏差」(dérives),某些我不知會走向何處的偏差...
唯有極權國家會去向人民灌輸些所謂的「國家真理」
...這是一種危險,讓我們停止這種偏差吧.....
(原文參見 這裡)
「歷史屬於所有的人,而並非屬於歷史學家」
多麼平凡的一句話,但又多麼地經常被忽略?
我發現這裡的博士論文,正文前除了一定會有的「謝誌」之外也都習慣有一頁,簡單的一句話說"(本論文)提獻給..."。通常都是說獻給父母,或某位啟發他的恩師... 之類的。
有一本論文很有趣,他說:
"獻給自由的靈魂,自由的世界"
(à esprit libre, univers libre)
這篇報導起因於法國新上任的總統想把「Guy Môquet 的家書」納入高中教材中。這位名為Guy Môquet 的法國少年17歲的時候就在二戰中被德軍所射殺。身亡時身上攜著一封寫給父母的信,慨然宣告自己即將從容赴義。
這似乎是一件平凡無奇的小事,不過卻引起了許多法國學者反對的聲音。
報導中受訪的歷史學家是這樣說的:
On a choisi cette lettre parce que c’est une manière de dire que des Français, quel que soit leur âge, doivent pouvoir se sacrifier pour la patrie. Bon, voilà, c’est un message banal, mais pourquoi pas ? Moi, j’ai rien contre, a priori, simplement les modalités, ça devient obligatoire, une vérité d’Etat, tous les ans il faudra redire la même chose, quasiment au garde-à-vous, ça non. Ce sera obligatoire de la lire. Ça devient donc une vérité d’Etat.
Je suis, et je ne suis pas le seul, on est quand même beaucoup à le penser qu’on n’a pas à nous imposer des vérités d’Etat. L’histoire appartient à tout le monde, elle n’appartient pas aux historiens, mais le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n’a pas à en faire une vérité d’Etat. Et ça, nous y tenons beaucoup. Car c’est ouvrir des dérives vers je ne sais quoi.
Seuls les pays totalitaires se permettent d’imposer des vérités d’Etat. Et là, c’est un danger très très grave. Donc non, là on s’arrête, on arrête les frais quand même, on arrête, on arrête les dérives. Voilà.
大意是:
人們選擇了這篇文章(來作為高中教材),因為它闡述了身為一個法國人不管是在怎樣的年紀,都該有為祖國而犧牲的決心... 好吧,雖然是種陳腔濫調,但也沒啥不好。我並沒有什麼特別要反對的 --除了這個模式(成為必讀高中教材)-- 這將使它形同一種「義務」,一種「國家真理」... 好像不管任何年代我們總是該"立正聽訓",不斷反覆說著這些事...
我 --而我並不是唯一的一個-- 恰恰認為我們不應該去弄些什麼國家真理。
歷史屬於所有的人,而並非屬於歷史學家--
同樣地,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總統也沒有(不該)在塑造些什麼「國家真理」的
我們對此很擔心,因為這可能造成某些「偏差」(dérives),某些我不知會走向何處的偏差...
唯有極權國家會去向人民灌輸些所謂的「國家真理」
...這是一種危險,讓我們停止這種偏差吧.....
(原文參見 這裡)
「歷史屬於所有的人,而並非屬於歷史學家」
多麼平凡的一句話,但又多麼地經常被忽略?
我發現這裡的博士論文,正文前除了一定會有的「謝誌」之外也都習慣有一頁,簡單的一句話說"(本論文)提獻給..."。通常都是說獻給父母,或某位啟發他的恩師... 之類的。
有一本論文很有趣,他說:
"獻給自由的靈魂,自由的世界"
(à esprit libre, univers libre)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廣告]張繼青阿媽女神重現台灣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戲言] 歌劇《梧桐雨》
20071031
台北國家戲劇院總彩排
台灣旅美作曲家陳玫琪的歌劇作品《梧桐雨》,為2002年紐約市立歌劇院【Showcasing American Composers】系列中唯一獲選的華文歌劇,被紐約時報讚譽為「潛力無窮」的作品,也深得紐約市立歌劇院藝術總監的高度讚揚;這是台灣創作歌劇首度獲得外國音樂界主流的重視,寫下一項極為難得的燦爛紀錄。
《梧桐雨》以現代角度詮釋唐明皇與楊貴妃千年不朽的愛情悲劇。劇本主要依據清朝洪昇的《長生殿》與元代白樸的《梧桐雨》寫成,作曲家希望藉古中國的故事,切入共通於全人類的情感原型象徵(archetype):愛、官能感、野心、衝突、兩難、悲哀、超昇等,如莎翁劇之放諸四海都能引起共鳴。而陳玫琪又以另種觀點作了超寫實的轉換。
2007年兩廳院與日本H&K藝術經紀協會攜手合作的跨國製作《梧桐雨》,由東京新國家劇院(New National Theatre, Tokyo)新銳歌劇導演執導,邀請到國家交響樂團NSO、采風樂坊、台日頂尖聲樂家,以及歌仔戲小生唐美雲、國光劇團劉復學兩位傳統戲曲名家,搭配國內堅強設計團隊,重金打造全本歌劇之世界首演。
陳玫琪在作曲素材和風格上,融合唐代保存至今的日本宮廷雅樂及敦煌琵琶譜、歌仔戲、京劇、崑曲唱腔,以及西洋歌劇的技法。您絕對不容錯過這場世界首演的歌劇作品《梧桐雨》。
以上是中正文化中心的節目說明。
陳玫琪跟必珠姊原是同屆同學,都是林麗珍老師在長安女中的學生。這個作品聽說多年前就想要找老師任導演或藝術指導之類,但老師因為自家舞團的事情太忙都婉拒了。但也因為這層關係,我們得以進劇院看總彩。
廣告上打的是「浪漫中文歌劇」,加上融合了這麼多元素,其實我進劇院之前也不知道究竟應該抱著怎樣的期待。
但總之一定是西方音樂,我很清楚這一點。
對音樂的部份,門外漢如我真的別多說話,從學長那借來了鋼琴伴奏譜,對我來說也無濟於事。我能掌握的大抵就是樂風是現代音樂,跟剛才說的「浪漫」沒什麼關係;每當很多人同時唱歌沒有和聲、樂器很多也沒有和聲的時候、我就耳不暇給。對西方古典音樂涉獵太少已經先天不良啦,更少聽現代音樂,實在是很囧rz啊。
不過有一些比較不複雜的樂段很好玩,當我突然聽到琵琶、曲笛在西方編制中間穿梭,又隱入提琴啊長笛之類的聲音,那些音色的轉換變化還滿有意思的,小鑼適時的出來答打打打也渲染出不同的顏色。大概我能體會的就是色澤、樂塊跟氛圍吧。
這個部份我覺得還不錯,全劇上下半場,裡面每一景以及不同段落的樂氛呈現都有在處理,不過或許是因為我對情緒要求的細膩度依附在曲詞的細微變化,和譜曲時候以「音樂」為本體的要求立足點不同,所以我會覺得有大塊的表現,但細節呈現不足。
但是也常常遇到耳朵很不舒服的時候,就想到「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用本是戲曲人種來安慰自己...
更妙的是,這一齣歌劇的主角唐明皇跟楊貴妃都是日本人,但是除了李、楊二人在少數段落像是胡旋舞、絮閣之類的地方唱起「象徵優雅高貴的法文」、胡人安祿山因精通多國語言適時唱出詰屈聱牙的德文、翰林李白請唐美雲以閩南語唱歌子調歌劇之外,絕大部份唱的是中文(漢語、普通話)!
有少數的時候,高力士會唱出:「請萬歲爺撤宴」這樣的白話文,但更多的時候,唱詞是從崑曲《長生殿》、白樸《梧桐雨》、白居易《長恨歌》來的。
序曲之後接著是〈定情〉,楊妃唱道:
受寵承恩、一霎裡身判人間天上,寵愛處、應是一身承當,休讓、金屋妝成、玉樓歌轍、千秋萬歲霞觴,惟願取恩情美滿、地久天長。
這是從三支連唱的【念奴嬌序】剪裁拼貼起來的。
當我聽到帶微微日本口音的貴妃唱起受寵承恩,我也是一霎裡結舌瞠目,真的沒有想到作曲家這麼大膽的就把傳奇曲文裁切上陣。
〈定情〉後有interlude是胡旋舞以及賜浴,接著是〈聞樂〉、〈絮閣密誓〉、〈小宴驚變〉、〈埋玉〉、到最後結尾則結合了〈哭像〉、〈聞鈴〉、〈雨夢〉、〈重圓〉以及元雜劇梧桐雨曲詞。
除了〈小宴〉以外,其他段落的曲文節用都是以剪貼略加修改為主,有的時候韻轍會有點怪怪的,不過我想也不是重點吧。〈小宴〉用了傳奇兩支完整的曲牌,散版的「天淡雲閒」,不過原本是唐明皇自表心境,變成由兩位侍女來唱。(話說這兩位台灣的侍女陳美玲、陳珮琪兩位唱得真是不錯),接著召李白吟清平詞三章,唐美雲在神祕的現代音樂背景中吟起歌子調,用的應該是破窯調的前兩句,三章總共反覆六次這樣。
對唐美雲以及指揮相當佩服,有某些地方、甚至小腔,音是要合在一起的設計都做到啦,以歌子調慣常的自由,要對應無調性音樂還要在某些特定的地方合在一起,我想一定要配合超多次吧。
接著楊妃唱「花繁穠豔」。這種熟到不行的曲文,雖然閉著眼睛聽,時不時咬字清楚的時候還是會聽懂......
我知道不該這樣要求,但戲曲的咬字、共鳴和歌劇所要求的很不相同。歌劇的元音還是比平常講話的要圓且立體,輔音也常被弱化。但唐美雲的唱法就還是戲曲的,出字重,雖然是唱歌,元音的位置和說話時候是一樣的。我不知道在義文、法文、德文歌劇中,唱與說話的咬字跟共鳴位置有多大的差別,但就中文而言,我聽美聲藝術歌曲無異鴨子聽雷,青蛙跳水,不懂不懂不懂。
語言的另外一個部份影響所及應該就是詮釋的部份吧。曲文相當艱澀,對曲文的理解越深,詮釋應該就越有厚度,上面提到的兩位陳老師很明顯地在單樂句的情緒反應與挖掘就比兩位日本人挖掘得深,雖然他們可以發揮的地方不算很多。
以劇本架構和導演處理來看,這個戲的情節、人物描繪都是不合格的,太多細節沒有處理,文言曲文中的很多細緻處就不見了,我們因為熟知李楊故事,所以敘事中不足之處可以自行填滿,但是劇本使用細膩的崑曲文字,那可是要連演幾天的呀,如要裁剪穿插自然如此。
馬嵬坡上明明已經駐蹕才接六軍不發,但是陳元禮卻一直在騎馬....李白第二度出場吟的兩首詩〈宣州謝朓樓〉和〈把酒問月〉和梧桐雨的連結也有限,唐明皇回憶時候是很抒情沒有錯,但是幾乎是讓他在打著天空流雲的大片投影幕前完全坐唱好像有點偷懶?戲劇動作應該要再多一點,或者如果真要抒情,我也覺得整體表現上還可以再分清楚層次這樣情感濃度才會出來!
另外,身體的表演也是幾個世界,而且再次讓我體認到(細緻的)戲曲果然是太有深度的藝術。唐美雲的李白、劉復學的高力士的身上就可以有「自然」的運作,〈埋玉〉後李白自上舞台深處的竹林穿出,背向觀眾,我目光只一掃,正驚訝於那來的這麼好的演員,這是誰啊?(因為沒有預期李白還會再出場)然後他醉步舉酒嘆道:「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我才對上,原來還是唐美雲!
第二個世界就是舞蹈系女生的身體。他們個個長手長腳,雖然身穿輕紗,手捻蓮花指,但是身體裡面的西方芭蕾、現代舞蹈訓練的累積都明晰可見,這種東西有點難以形容,平平是一個小雲手掠眉,兼提氣帶一點點頜胸的側腰,我可以很清楚的想像如果是華文漪、張繼青、許秀年、潘麗麗等人作來,或許有氣性的差別,但他們的身體都會在戲曲的韻律(節奏)中,反觀這些舞者的身體就專注再很外在的動作上面。(然後他們竟然穿練習用的軟鞋上台噎,以為會被裙擺蓋住看不到嗎!!!可是偏偏又要秀腳背給我看!)
第三個世界就是聲樂家的身體了。我記得看過外國歌劇的演出,印象中好的歌劇演員雖然不像中國戲曲有完整的身體程式,卻還是有相映於音樂的身體反應,或者有可能是在文化積澱中對應不同情緒反應的身體本能。但是這台演出的身體確讓我有種「無所措其手足」的感覺。感覺起來應該有要模擬傳統身體的企圖,好比學旦角女生的蘭花掌捧腹,看起來卻是生硬的放置在身旁、楊國忠整體有非常現代生活的動作。不過好玩的是,李楊兩人的身體雖不至於僵硬,但是卻常常有日本味跑出來,我在看的時候只能驚訝於文化不知不覺的滲透有多麼強!楊貴妃行禮時的形式雖然是中國的動作(雙手蘭花掌在身前交疊,身體微蹲、頷首),但是那個蹲的質地速度卻無法不讓我看到日劇裡面女生說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的感覺。(頓點比較明顯、下降的速度略快之類的)
呼,好像太挑剔了。不管怎麼說以一個首演的製作來說,《梧桐雨》已經算是很不錯了啦,我所挑剔的問題大概是所有想要跨中(台)西文化界域(實質上的跨而不是符碼上的)的製作都會碰到的問題,但是處理時候的精粗好壞就差很多。嗯啊,如果你可以看到這裡,那你還滿有耐性的。我是Petitmm的學弟,第一次發文,謝謝大家~ XD
馬路情報-交響情人夢SP
這個...
相信喜歡交響情人夢的人
都已經多半聽說了SP的消息
最近網路上也超級熱絡
到處都是野田廢超可愛千秋學長超帥的吼叫聲...
因為劇組要到巴黎和布拉格出外景
目前該是拍完巴黎的第一部份
轉移陣地到布拉格去
之後會再回巴黎
最近剛好會到巴黎還是因此非到巴黎不可的追星族們
請加油!!
在這裡給你們精神上的鼓勵...
(恩,日本那邊是包團的...@@)
老人家我就還是乖乖躲在家裡休息就好了
可怕的11月已經來了...加上天氣又冷...
>.<
上野樹里的網頁(點report就有消息可以看)
Youtube上的花絮實錄
相信喜歡交響情人夢的人
都已經多半聽說了SP的消息
最近網路上也超級熱絡
到處都是野田廢超可愛千秋學長超帥的吼叫聲...
因為劇組要到巴黎和布拉格出外景
目前該是拍完巴黎的第一部份
轉移陣地到布拉格去
之後會再回巴黎
最近剛好會到巴黎還是因此非到巴黎不可的追星族們
請加油!!
在這裡給你們精神上的鼓勵...
(恩,日本那邊是包團的...@@)
老人家我就還是乖乖躲在家裡休息就好了
可怕的11月已經來了...加上天氣又冷...
>.<
上野樹里的網頁(點report就有消息可以看)
Youtube上的花絮實錄
訂閱:
文章 (Atom)